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扩张意愿往往与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方向相反,二者存在明显的博弈关系.并影响到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调控效果.因此,货币政策操作应建立在与地方金融机构合作博弈的基础上,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与金融机构经营目标实现最大化,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依据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实践,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农户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不同情形下农户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的演化稳定策略及影响因素,并运用Matlab仿真工具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融资主体的信贷行为博弈系统具有多重演化路径;影响农户与金融机构信贷行为演化均衡的重要因素是多元的;增加农地经营权价值、提高农地经营权变现率、降低农地经营权处置成本和信贷交易成本有利于系统向理想状态演化。  相似文献   

3.
一、汽车消费信贷行为的博弈均衡分析(一)信贷模型的假设条件 :1.金融机构和消费者都是风险中立的 ,因此其各自的效用函数的数学特征为EU(x)=U(Ex) ,即期望效用等于期望收益的效用。2.消费者肯定要支付金融机构贷款的本息 ,一旦消费者违约 ,金融机构能通过法律手段收回贷款的本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个在正规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同时存在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在非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利率与正规金融市场融资的规模如何决定的理论模型.他们在分别确定各自的利率和信贷规模时进行非合作博弈.在均衡时正规金融市场的价格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有效价格相等.在完全替代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如果正规金融机构利率降低,正规金融机构放款量会增加,这会导致对非正规金融机构信贷需求的减少,从而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利率,最终降低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收入,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  相似文献   

5.
由于金融机构存在利用经济实力及信息优势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行为,从而导致金融资源配置难以自发地形成帕累托最优,并破坏了金融生态环境.通过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可以培育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信贷市场稳健发展.通过博弈演算,分析了金融机构、金融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在信贷领域的博弈机理及相互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据此探讨了适应个人理性要求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信贷市场上,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成为制约合作社信贷融资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基于这一背景,借助信息经济学及博弈论理论,尝试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金融机构间信贷融资的动态博弈模型,剖析导致合作社信贷融资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引入惩罚-补偿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破解合作社信贷融资难题。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为“三农”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金融支持,然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却较少引起学者关注。基于脆弱性的功能视角,分别研究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借款农户间的、普通商业银行与贷款者间的博弈过程与博弈记过。研究表明:金融机构的脆弱性源于信贷的外部性;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比普通商业银行具备更强的脆弱性;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农户的还款能力与意识的缺乏、担保抵押资产的低质和信用制约的缺失。  相似文献   

8.
从河南农户和金融机构两个不同主体研究河南农户信贷所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当前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产生农户金融抑制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了多数农户无法获得信贷资金。通过博弈分析给出了解决河南农户信贷困境的政策思路,这对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金融扶贫既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方法,也为贫困户带来发展的内生动力.而金融扶贫涉及政府、贫困户和金融机构三方主体,其实施效果是三方主体演化博弈的结果.通过运用不确定性微分演化博弈模型,模拟政府不同担保率、贫困户不同信用价值下,三方的策略选择和均衡结果.研究发现,当贫困户无信用意识或无信用价值时,他会关注政府对金融机构担保率的大小,担保率越高,贫困户越不愿意还贷款;当贫困户自身信用价值较高时,贫困户考虑信用价值和政府担保率来决定守信程度,并且这种守信程度和政府担保率成反比;当贫困户自身信用价值很高时,政府担保退出,贫困户与金融机构能够实现完全市场化信贷行为;提高信贷的贴息率虽然有助于改善贫困户守信状况,但是对三方博弈结果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多数中小微企业因无法逾越金融机构为防范风险设定的抵押担保条件,而被隔离在信贷领域之外;同时有限的大型企业信贷市场的激烈竞争也使得银行业金融机构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本文通过对济宁银行创新信贷模式、成功拓展中小微企业领域的案例分析,认为对中小银行而言,配套引入信用担保机制和实现信贷专营有助于银企双方确立长期博弈合作关系,是拓展中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小额信贷以其独特的信贷模式和以城乡低收入群体为服务对象的金融服务方式,为灾后灾民恢复生产重建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但是小额信贷风险较大、收益较低的特点,使得众多金融机构不愿涉足。而且在灾后重建背景下,小额信贷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和运作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小额信贷参与主体的博弈分析,探索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从而对小额信贷发放机构进行有效的正向激励。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信贷关系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财政支农和正规放贷额度已存在较大制约的情况下,商业性金融在农村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对农村金融信贷关系博弈的研究表明,在信贷交易成本和贷款利率降低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和农户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可以实现信贷博弈的长期均衡,而这需要以较高的规模效益水平为前提;声誉制约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能够部分克服双方信用关系中的"囚徒困境"难题。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政策性金融和财政补贴的重要性,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需要区分对待。  相似文献   

13.
胡萍 《中国金融家》2014,(10):103-104
如果将我国汽车金融公司十年来的成绩予以量化,汽车信贷的渗透率远赶不上汽车销售的增长率;即使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十年17家,资产规模2600亿元,这样的进程同样可称缓慢。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把汽车金融公司的贡献一笔勾销。作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专业化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在中国十年走得是一条稳扎稳打、渐进提升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刘阳  王静  徐竞 《浙江金融》2002,(9):23-24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汽车消费的增长能有效拉动内需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而汽车消费信贷则是汽车消费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从全球来看,目前私人用车的销售70%是通过信贷等方式融资的,30%是现金购买的.比较而言,我国现已拥有轿车的家庭中,办理过汽车消费贷款的却不到10%,显然中国的汽车信贷市场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随着入世冲击效应逐渐显露,我国汽车价格明显下降,汽车消费热潮开始涌动.同时,中国承诺入世后开放外资银行和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汽车信贷市场.可以预见,空间巨大的中国汽车消费信贷市场将成为中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焦点之一.因此,加紧研究国内汽车消费信贷现状,分析影响因素,并寻求推动业务发展的有效措施已十分必要.温州作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00元,且居民消费观念日趋成熟,选择温州作为分析样本在全国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现有的关于小额信贷的理论多数从信息经济学、现代契约理论以及资金供求方面分析小额信贷,从社会资本角度分析小额信贷的研究比较少.现有的社会资本角度研究小额信贷的文献对团体贷款型小额贷款研究较多,对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则很少使用社会资本理论分析.由于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在设计、执行制度时往往借鉴了团体贷款型小额信贷、非正规金融的做法.因此值得分析社会资本在正规金融机构小额信贷成功案例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抵贷资产作为金融机构保全信贷资产的一种手段,在金融机构信贷资产管理中起着"最后屏障"的作用.其管理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金融机构相当一部分信贷资产的安全.近年来,金融机构在清收不良贷款时收回的抵贷资产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7.
绿色信贷是银行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信贷决策中,从金融杠杆角度引导企业关注社会与生态效益.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有限理性的存在,治污策略的选择以及绿色信贷的执行,实际上是动态化博弈的过程.为此,本文在对环境污染企业与信贷投放企业进行收益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绿色信贷进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不同情形下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对绿色信贷政策执行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汽车信贷消费在中国是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国家采取拉动内需的政策后大力开展的业务,截至2001年底,国内金融机构的个人汽车贷款余额达到435亿元.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波动与GDP波动关系,在处理相关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分析信贷对国民生产总值依存度的强度相对数模型和描述信贷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相关关系的灰色关联度模型,运用Matlab7,Excel等软件求解,进一步验证了我国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和GDP的发展趋势以及二者之间波动情况较强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使用中国2001年1月-2005年5月月度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协整分析等计量方法对我国信贷市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发现:在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利率与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M0、M1对信贷市场贷款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从信贷市场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传导过程中,金融机构贷款对居民消费行为有显著的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