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中美经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使中美相的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动向,中美之间至少在经济领域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命运共同体".为此,中国应当借金融危机改善两国经贸关系,提高美国政府利用对华贸易为政治或安全服务的相对成本,进而达到校正中美相互依赖中的非对称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与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前不同,危机后中美贸易逆差呈现"V"型发展态势。中美两国在贸易逆差的形成原因与解决方案方面存在着巨大争议,选用不同理论分析框架解释的背后,体现出两国政府对承担调整责任和付出调整代价等事关本国经济利益问题的考虑。在人民币不能快速升值、美国居民储蓄率无法大幅提升情况下,短期内中美贸易逆差的走势主要取决于中国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中国政府进口扩大措施与美国经济复苏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不平衡发展,即中美政经关系发展的悖论,分别分析了美国和中国国家利益的各个层面。指出影响中美之间政治关系的主要是美国方面的负面因素,而影响中美经济关系的主要是中国方面的正面因素,由此造成了中美政治关系的波澜起伏和经济关系的稳定前进,即悖论的产生。最后指出,中美经济关系对中国的影响比对美国的影响更大,要改善两国政治关系应从政治及文化的层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2008年,美国发生了席卷全球的次级债危机,殃及到中国的加工贸易,进而导致世界经济危机,最终使得世界经济格局的局面重新调整。而在这新的世界经济格局里,中美贸易的地位至关重要,因此正确处理好中美贸易关系不仅对于中美两国有着重要意义,更是给处于恢复中的全球经济打了一颗强心剂。在后危机时代,中美贸易面临着新形势、新情况、新局面,我国应该依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在不伤害美国利益的前提下,构建中美贸易合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相互影响,而贸易是重要传导途径之一。本文选取了1989—2010年间的一系列中美贸易指标和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分析了在联立方程的系统性视角下贸易差额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动关系,上述方法突破了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局限性。方程的估计结果表明,中美贸易差额与美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而中美贸易差额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非对称的联动性效应。系统中的这种关系进一步形成了贸易余额与经济增长的增速差异,并使两国对待贸易差额的态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6.
世界经济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地加强,这在中美贸易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两国的贸易额在不断增长,两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问题也逐渐显现,对两国的关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由于统计方法、人民币汇率等多种因素造成了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开放程度的提高,都会对中美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王文静 《大众商务》2010,(12):47-48
从2009年到2010年初,从轮胎、肉鸡、汽车、铜版纸、无缝钢管到油井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当前美国国内经济离金融危机前仍有一定差距、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美未来的贸易将会踏向何方?中国又将如何应变以保持并提升现有的经济水平?而从2010年1月21日到2月4日期间,迫于美国压力,日本丰田公司多次在全球各国召回"问题"汽车,深陷大规模召回泥潭之中。源于中日两国在和美国的贸易失衡中所扮演的相似角色,在中美贸易的发展方向上,丰田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日美贸易对中国的贸易策略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从2009年到2010年初,从轮胎、肉鸡、汽车、铜版纸、无缝钢管到油井管,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在当前美国国内经济离金融危机前仍有一定差距、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美未来的贸易将会踏向何方?中国又将如何应变以保持并提升现有的经济水平?而从2010年1月21日到2月4日期间,追于美国压力,日本丰田公司多次在全球各国召回"问题"汽车,深陷大规模召回泥潭之中.源于中日两国在和美国的贸易失衡中所扮演的相似角色,在中美贸易的发展方向上,丰田事件及其所代表的日美贸易对中国的贸易策略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美"贸易战"视角,构建包含实际产出同比增速、美元兑人民币实际汇率同比增速和对美实际出口同比增速三变量的时变平滑迁移向量自回归(TV-STVAR)模型,分析对美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时变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动态关联机制。相对于在时间断点后而言在断点前对美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影响,并且对美出口贸易冲击的大小在断点前具有显著非对称性,而在断点后未表现出非对称性。因此,与断点之前相比,目前中美"贸易战"导致的对美出口贸易下降对我国经济增长并不会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球经济存在长周期,大国兴替也存在周期性,两种周期现象可能存在关联性.本文梳理了15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和大国兴替的过程,基于康波周期研究成果,并以英国和美国作为实证案例,提出了全球经济具有120—150年循环周期的假说:"美国世纪"进入结束阶段,新国际秩序将伴随新康波周期逐渐形成.通过百年来中美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对比分析本文提出:中国应该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在新技术驱动的新康波周期开始阶段,加快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基建";聚焦教育科研体系关键问题,推进配套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缩小地区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妥善处理债务问题;打赢减贫、反腐、公平的三大"社会战役";管控中美在双方各自重大战略利益上的分歧,化解东西方文明冲突,实现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1.
全球经济失衡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而中美贸易失衡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一个重要表现和组成部分.从中美两国贸易失衡的角度出发,对中美两国的进出口需求弹性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的进出口弹性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说明汇率手段应该成为解决中美贸易失衡的有效手段.但实际情况是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同时,中美贸易失衡却进一步加剧,说明人民币升值作用有限.解决贸易失衡应该更多关注本国经济基本面.  相似文献   

12.
以"科比告母案"和中美两国不同的"孝顺"观念作为切入点,对比和研究中美两国在价值观、等级观和伦理观等方面的差异,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中美两大文化系统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入世后,中美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双边贸易投资规模扩大及经济技术合作加强的同时,中美双方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如贸易不平衡问题的继续凸现,反倾销调查的不断增多,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的进一步加强等,但中美经济的互补性远远大于竞争性,两国经贸关系必将持续发展,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14.
文章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中美实际利差幅度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美实际利差对实际人民币汇率影响呈"J"形曲线分布,在利差幅度较小的情况下,中美实际利差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符合粘性价格货币理论,利差波动对人民币升值压力显著;现阶段的利差幅度较大,中美实际利差与人民币实际汇率关系不符合粘性价格货币理论,中美之间较大的实际利差并不是人民币升值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美贸易摩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国家间的经济贸易摩擦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避免经济贸易摩擦,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特征,研究和探索中美贸易摩擦的解决方式,不仅有助于解决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而且对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解释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的几种原因——人民币定值过低、中国市场不够开放、产业转移、中美两国经济内部发展失衡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作了简短的评述,分析了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的真正原因,认为中美贸易差额不断扩大虽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我国贸易政策和人民币汇率政策仍必须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7.
中美的贸易逆差的根本原因并不在于人民币的汇率,而在于中美经济的比较优势。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根本目的是企图通过汇率问题打乱中国经济的发展步伐,削弱中国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印爽 《大众商务》2011,(6):18-19
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5月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开幕。与前两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相比。本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将紧密围绕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取得的成果,双方回顾、总结并进一步落实两国元首达成的重要共识,争取实现更多互利共赢成果。在这样的主题下,此次战略与经济对话不乏精彩亮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运用1990-2010年的季度数据对人民币实际汇率与中美贸易收支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有显著影响,但是人民币实际汇率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低于美国实际GDP和中国实际GDP对中美贸易收支的影响。中美贸易之间存在明显的J曲线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出口结构、扩大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范围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中美双边贸易依存度对两国经济的贡献程度,并运用贸易乘数比较了双边贸易对两国经济的贡献度;从(直接)投资依存度的角度分析了中美相互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并运用投资收益率比较了相互投资对相关国家经济的贡献度;综合贸易所得和投资所得,估算了双边经贸关系对两国经济的贡献度;最后,就如何深化中国与美国的经贸关系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