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城市社区建设有这样的论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全能政府”的减员与“单位制”的解体决定了当今城市社区管理的迫切改制,这就需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广泛吸取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解决我国社区管理存在的矛盾,实行社区重建、政策授权、居民自治、竞争上岗、加强制度建设、目标管理等有效形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乡社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城乡社区的各类自治组织和服务组织日趋健全,社区的管理、服务及自治功能日益强化,社区居民们都自觉将自己融入现代文明生活,生活质量和自治水平也“水涨船高”,从而为推行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创造了积极的条件。但由于各社区发展存在一定的不平衡性,实行社区书记、主任“一肩挑”需要我们冷静分析,积极应对,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董昕 《天津经济》2010,(2):57-58
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民主自治是社区居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法参与社区社会事务管理的一种基层民主形式。本文以天津市为例,从天津市社区民主自治的现状来探讨城市基层民主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唐丽佳 《理论观察》2008,(5):130-131
“汶川”大地震给震区造成了巨大损失,人们被迫从熟悉的乡村、城市走出来,面临重建家园的任务。灾区面临的这场灾后重建工程事关重大,灾区社区重建也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重要工程之一。重建社区既具有社区建设普遍特征,也须考虑灾区的特殊性,因此应该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面的作用,重视社区自治组织的重建、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中介组织的规范化管理以及社区居民的互助精神、社区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张方喆 《魅力中国》2014,(2):340-340
随着我国社区民主建设和社区自治建设的发展,小政府、大社会”的格局正在形成,而社会的管理以社区管理尤为突出。基于以上所提及的背景条件,本文通过分析研究社区民主与自治的发展状况,提出加强城市社区民主与自治的几个主要措施,旨在通过对城市社区民主与自治发展的研究,利于以后社区发展能够扬长避短,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中国基层社会逐渐形成了以地方乡绅为领袖、以宗族和乡族组织为基础的社会自治;在当代,中国政府通过推行村民自治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正在重建基层社会自治制度.为什么拥有专断权力的政府需要基层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实行自治?对此问题,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为“官治能力受限论”,一为“集权的政治风险论”.我们通过把传统中国与当代中国连贯起来考察,发现“官治能力受限论”有很大局限,它与当代中国重建基层社会自治制度相矛盾,而“集权的政治风险论”则具有更一般化的解释能力.而且,“集权的政治风险论”可以扩展为一般化理论,用于解释中国纵向分权的治理结构及其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8.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城市社区建设有这样的论述:"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和谐社区建设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向重视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强调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确保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已经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依法约束和管理。经过努力,中国的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是城市基层群众与政府沟通的主要途径。社区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整体的稳定与和谐,是实现社会主义基层群众民主自治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0.
陈雪莲   《华东经济管理》2009,23(9):92-98
文章以北京市第一个街道层级的社区——“鲁谷社区”改革为个案,分析传统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街居制”的发展困境及成因,提出以“社区制”为制度载体探索多元合作城市基层治理机制。由“街居制”到“社区制”的转换不是简单的挂牌或翻牌,应在“精简机构,缩减人员”的基础上,重点进行职能转变、整合社会资源,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机制、社区民主自治机制、市场配置机制,将政府、市场、第三部门的力量整合起来,共同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当然,当前社会治理问题能否彻底得以解决关键在于生态伦理秩序是正常有序,这势必会加强将伦理秩序朝着生态化方向发展与践行。因此,研究社会治理问题的深层意义,弄清其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有助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助推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2.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坚持"四化"协调发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科学推进城市群的规模和格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但在城镇化进程中,也要注意保障粮食安全,要因地制宜,不能搞"一刀切"等。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土地资源承载压力加大,工业污染危害日益加重,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发展带来的污染日趋严重和扩散,成为当今世界最难对付和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经济发展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过度开发,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失衡;城镇化使大量劳动技能差的农村人口涌入城镇,带来了一系列过度"城镇化"问题——城镇化将城镇技术水平低和污染严重的工业向农村转移、扩散,从而也连带地将城镇污染向农村伸延、扩散,形成新的污染区域。文章根据当前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生态城镇的建设加以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新型城镇化是在新时期对城镇化的新提法,文章中论述了城镇化与人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同时人的发展又促进城镇化的建设。城镇化建设通过新农村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三农"问题的解决有新的途径,同时会促进人的发展,并为实现进一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邹力行 《科学决策》2013,(12):55-69
文章在深入分析中国县域治理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讨加强县域治理能力建设的新途径。深化县域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县(市)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创新以乡镇为枢纽的农村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网络,建设具有旺盛活力的村级自治组织,促进县域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空气污染已成为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心肺之患"。文章从我国大气治理模式的演进历程出发,对现有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阐释,并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进行改进和深化,提出构建政府主导—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合作式治理模式,并从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制约机制等方面对该模式的实现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刘艳 《乡镇经济》2014,(6):59-65
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也是安徽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中部崛起的重要推动力。文章以对人地关系协调理论的剖析为起点,总结人地关系要素与城镇化的关系,结合安徽城镇化建设中人地关系的调研情况,分析城镇化进程中的协调人地关系的要素准备,提出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的基本路径,为安徽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需要贯彻什么原则?以资本为本的城镇化原则属于非科学发展,这与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政绩、强化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关。以规模扩张解决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依据已不存在,城乡关系调节的重心已不在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消灭城乡差别思想的精华——消灭人的发展上的差别,体现消灭城镇化当中产生新的社会成员不平等、造就新一代农业劳动者、兼顾从民生角度摆正城市发展等的使命和原则。中国城镇化要在科学导向下作出一系列正确选择,包括指导思想、依托、总格局、人口城镇化方式,应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非农产业城乡交融、由农民主导的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韶关市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战略。本文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要求,指出新型城镇化道路是资源集约条件下的城镇化,必须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科学制定城镇发展战略。分析了韶关市城镇化发展特征,指出了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韶关市土地利用现状,研究了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基于上述研究,分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对于韶关市新型城镇化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宁 《改革与战略》2014,(4):109-112
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建设应该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紧密联系,同步发展。城镇化蕴含着巨大的内需潜力,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和富裕农民。城镇化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不能人为"造城",要实现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相融合,让农民工逐步融入城镇,真正分享社会经济发展"中国梦"的成果。城镇化是城市群的塑造过程,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城市群则是城镇化推进演绎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