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运用产业转移承接指数、产业联系度和区域经济联系度,对广东省2001~2015年度主要产业行业数据进行分析。广东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数量规模在增大、行业覆盖在扩大、结构构成在优化;但山区是第一产业、粤东是第二产业的产业转移主要承接地,在第三产业的承接规模上,山区和粤西远比粤东大;广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之间的产业空间联系在强化;但东西两翼和山区异化明显,粤西地区的产业联系强度明显大于粤东、山区。来自韶关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联系效应实证研究表明,虽然产业空间联系与承接产业转移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正相关关系,但外商及港澳台投资、省内产业转移园的建设对产业转移迁出地(珠三角地区)与承接地(韶关)之间产业空间联系的贡献尚未体现出来。为此,建议关注产业转移质量和效应,促进产业转移规模、质量和结构上的升级,重视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产业链延伸、对接与融合问题,建立产业迁出地与承接地之间产业对接与融合发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2000年以来广东省财政收支差异的演变态势,同时与全国及江苏省的财政收支差异演变情况进行比较,本文发现广东珠三角人均财政支出水平低于我国西、东北部区域。广东四大区域财政均等化程度仍然较低,且缩小进程慢于全国,也低于江苏等省区,突显广东省地区财政的均等化程度低的严峻性;进而提出建议:必须深化广东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改革,加大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财力支持,加快缩小区域财政收支差距、区域投资差距、区域城镇化水平差距、区域产业结构差距和区域公共教育设施及水平差距。  相似文献   

3.
区域间梯度转移是区域经济合作的一种趋势,广东省经济异常活跃,但其产业梯度明显,珠三角更是重要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聚集地带,产业转移作为客观经济现象,珠三角向粤东西北地区产业梯度转移,是实现广东省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产业转移必然要进行转移产业的选择,选取广东省工业部门为分析对象,引入产业梯度系数和产业动态聚集指数分析珠三角转出产业与粤东西北承接产业的选择,对比政府产业转移政策,从中得到相关启示,为政府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估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四大区域经济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也不断发展演变。通过对2000~2006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区域总体差距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的“马太效应”日益突出。针对此情况,提出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差距的基本思路,同时建议加大区域性优惠政策的空间转移力度;倾斜公共投资,改善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引导和促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转移;完善和创新珠三角地区与东西两翼、山区的合作机制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新的经济增长带──广东京九、广梅汕铁路沿线经济发展战略主体报告广东省府研究中心课题组京九铁路纵贯8省市后,从广东和平县入境至龙川县,与广梅汕铁路接轨,纵横整个粤东。“两铁”将粤东的山区、沿海地区、珠三角这三种类型地区与全国连接,...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助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深莞惠联动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构建"开放型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鼓励"9+2"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加强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广深港澳科创走廊提出,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广东省提出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发展格局,以广深为主推动珠三角核心区深度一体化、将粤东粤西与珠三角串联成沿海经济带、将粤北地区建设成北部生态发展区,正确把握差异化发展与协同共进的关系,寓差异化于协同之中,以精准的差异化落实高水平的协同发展,以上规划均将"区域协同"作为重点发展思路。作为典型城市边缘区的观澜街道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源配置,科技赋能,人文赋魂,积极协同周边资源,成功扭转局面,构建了一个以区域协同创新为主线,面向未来,具有观澜特色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7.
杨佩群  李莉 《特区经济》2012,(2):159-161
2011年《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首次官方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粤东地区,这似乎说明不用研究粤东地区"融入"海西发展的问题,但是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的差异,经济区建设主体与非主体地位也存在不同,因此,"融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突破以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局限性,在建设共同经济区域背景下,从系统学角度研究跨行政区的旅游合作,尝试提出"粤东--海西"区域旅游合作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8.
区域旅游合作是一种新的旅游合作发展模式,珠三角区域旅游的发展是中国区域旅游发展较早,发展模式也较成功的区域。通过对珠三角区域与中部区域基本条件的介绍以及中部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及模式的分析,启示中部区域旅游合作应加强省区政府间的支持与合作;充分利用自身区域内的优势;形成品牌效应和改进营销方式;加强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质量,做到以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整个中部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广东欠发达地区承受产业转移面对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东“欠发达地区”,主要指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言的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珠三角地区正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升级,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转移,为广东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不过,在承接珠三角产业外移的  相似文献   

10.
在2001—2010年期间,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协调状态。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大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水平都比较高,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过程。广东所实施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总体效果,但是对四大区域的影响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朱亚杰 《中国经贸》2009,(12):144-145
珠三角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本文通过分析珠三角地区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影响,珠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如何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应该考虑的问题。因此要开展泛珠三角地区的区域联动和协作,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达到珠三角和周边地区合作共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一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13.
一 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合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带动了建立在地区经济合作基础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推进以“珠三角”为龙头的区域经济合作,尽快消除各种不利区域经济合作的障碍,建立健全“泛珠三角”地区内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走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16.
上海杨浦区是区域创新型的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杨浦区委区政府于2003年提出了大学校区、科学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的理念,突破体制机制束缚,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这一理念的实质,就是要打破地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围墙,整合区域发展资源、汇聚各类创新要素,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一   本刊记者:很多人以为,珠江三角洲代表着整个广东省.实际上不然.广东全省基本上划成四块,中部的珠三角这块发展得较快,粤东、粤西和北部山区的经济发展与珠三角有着相当大的差距.您刚从粤东考察回来,那里的情况怎样?……  相似文献   

18.
对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CEPA的签署,大珠三角区域经济形成日益融合发展的势头。文章分析CEPA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探讨珠三角的竞争优势,提出大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动向以及区域战略。港澳与珠三角地区通过互动发展,将提高合作的层次和水产,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大珠三角的经济地位和增长动力。未来大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将朝着统一共同市场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贺州市是新兴的年轻城市,由于历史和区划调整等方面的原因,经济基础比较脆弱。贺州市经济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就必须紧紧把握“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两大历史机遇,主动全面提高与“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水平,主动全面承接广东的产业转移,主动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圈的区域经济分工,主动接纳粤港澳地区的资本输出,并且积极对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取在贸易、投资等领域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20.
随着区域经济尤其是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作用日益突现。高等学校与地区、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由原来的短期、临时、局部的合作向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方向发展,许多地区、企业与许多大学建立了以人才、项目、基地为载体的共同发展的战略合作关系,虽然这种合作关系没有明显的排他性,但仍然形成了高校和地区、企业根据各自的需要、特点进行相对定向的合作局面。本文就西南科技大学联合共建和"产学研"办学模式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发挥产学研联合办学的作用,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区域里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办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