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中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对民用航空运输企业造成的巨大冲击日益加剧,民航企业应从产业竞争的角度对比进行分析,以探究应对之策。从客户角度出发,高速铁路和民用航空的主要选择因子包括货币价格、时间价值、主观效用、客观安全、准点效率五类指标。高速铁路和民用航空的竞争过程包括价格竞争、服务竞争、成本竞争、战略竞争四个由低到高的层级。国内外典型个案的比较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带来的影响不尽是负面的,也有着相应的外部福利共享,更是为民航企业战略重塑、结构调整、乃至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对于政府的公共决策而言,合理布局各类运输方式、统筹兼顾高速铁路和民用航空、引导空铁联运等行业合作模式将是实现交通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环节。对于民航企业的微观决策而言,在短期,一是采取必要和有限的机票折扣策略,二是严格控制运营成本;在中期,应重点解决以航班延误为代表的服务流程再造问题;在长期,则要调整市场目标结构以重塑企业竞争战略,重点拓展国际航线。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诚 《市场周刊》2004,(4):83-84
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产业正面临改革、重组、发展以及竞争战略等严峻形势和迫切要求。利用波特理论对我国民航运输业进行产业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一、综述 1.对于高层管理而言,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有效的经营战略是一回事。从长远的企业战略计划来看,有效的成本管理是企业效益的中心环节。而从日常运作的微观角度来看,有效的成本管理也包括以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高铁开通对民航运输以及航油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策 《中国物价》2011,(9):53-55
继2009年12月26日,时速350公里的武广高铁正式通车,开启了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一个新纪元之后,2011年6月30日京沪高铁开通再次引起了各界对高铁开通对民航影响的讨论。对航油企业而言.高铁开通对其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航油需求产生影响。影响渠道主要是通过影响民航运输需求进而影响航油的需求。因此,本文重点探讨高铁开通对于民航运输需求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所产生的影响.进而对高铁开通影响航油需求的程度给出初步的评价.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过去的十余年,中国民航客运一直保持传统的全服务运营,没有将附加服务带来利润的可能考虑到企业发展战略中.随着民航市场的开放,民航运输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附加服务在民航客运利润构成中日渐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基于顾客感知的服务价值和转换成本,通过实证研究,对民航客运附加服务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加以识别,并针对客运附加服务营销方式改善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的制造业而言,要使成本降低,就要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物流管理中,物流决策是关键环节,运输管理重要领域。企业要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就要对于物流运输管理决策实施优化,以增强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万千米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达到1.3万千米,形成"四横四纵"的高速铁路布局,使得我国的交通运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以快速、舒适见长的民航受到的冲击最大。如何有效避免民航和高铁的恶性竞争,实现共赢,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产品差异化战略入手,剖析了民航和高铁各自产品的不同之处,提出以战略联盟的形式,以合作竞争取代对立竞争,共同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李石 《商业会计》2012,(9):108-109
并购包括兼并和收购,从企业角度讲,是一种低成本、有效率的扩张方式;从社会角度而言,企业间的并购也是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但企业并购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经营活动,它产生的动机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和减少竞争的压力。不论企业出于何种目的进行并购活动,成本的优势及其带来的一系列收益不可否认。企业并购的形式有三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横向并购有利于降低竞争成本,形成规模经济;纵向并购可以加速生产流程,节约运输、仓储等费用,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协同效益;而混合并购能有效降低进入新行业的障碍,获得竞争优势。这些正是全球范围内企业并购兴盛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从成本优势的角度,对企业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战略成本管理是一种从竞争战略角度,去分析成本因素的管理方式,对企业竞争实力提高有重要意义。笔者在实践经验基础上,从企业战略定位分析、企业价值链之分析、企业战略成本动因分析这三个方面论述战略成本管理在上市企业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十三五"规划期间,民航运输企业发展战略面临机遇与挑战。为提升我国民航运输企业在全球民航运输业中的竞争力,文章以我国现有民航运输企业为基础,找出了目前民航运输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在对照国际上一些先进国家的做法基础上,对提出的发展转型战略进行利弊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吕胜男 《江苏商论》2011,(11):127-129
高铁来势汹汹,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民航服务业人才培养更需加大改革力度,围绕民航总局提出的各项举措,确立人才培养的重心和发展方向,提升服务人员综合素质,提高行业总体竞争力,凸显"服务"、"速度"和"安全"三大优势,探索新时期民航服务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前,国内旅行社产品低价竞争状况严重。旅行社产品在产品同质化的情况下,价格必然成为影响旅游消费者购买偏好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施行差异化竞争战略才能有效规避低价竞争;同时旅行社必须充分了解并有效把握市场需求,在产品中不断添加创新元素,创造性的以新产品引导消费,通过品牌识别和服务创新巩固旅行社产品差异化,才能不断强化旅行社产品的排他性,持久增强旅行社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李睿 《北方经贸》2014,(6):69-71
河南省服务业发展长期处于落后地位,为此,选择和培育服务业支柱产业对于引导和推动河南省服务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选取2006—2012年十四类服务行业数据,采用多维面板数据的因子分析方法,从产业规模、产业增长潜力、产业竞争优势、产业经济效益四个层面对河南省各服务行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结合河南省经济和资源实际状况,最终选择了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和仓储及邮政业等行业作为河南省服务业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铁路行业的特定技术、经济、资源组织等约束条件,从实证和规范的双重角度分析了我国铁路重组应该遵循的依据、方法论与路径。文章认为,铁路属“内部弱竞争格局”的行业,以塑造行业内部竞争格局为出发点的重组模式不符合铁路的技术和经济特征;铁路是整体运输市场中的运输方式之一,作为一个企业集群式的行业,铁路重组依据是多维的:一是强调塑造整体运输市场竞争格局;二是必须考虑交易成本的高低;三是必须注重轮轨之间的综合效率;四是必须使铁路运输企业成为市场主体。文章强调铁路重组应该注重方法论的作用,否则可能会出现不应有的偏颇;铁路重组的路径应由“自上而下”改变为“自下而上”,即由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重组路径转化为由铁路运输企业主导的重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借鉴美国经验实施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式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时服务业的开放做出了实质性承诺,但在服务业的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进程中,运用合理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培育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亦成为我国在服务贸易自由化趋势下的长期任务和对策。中国服务业开放应坚持适度保护和逐步开放原则,此原则体现为开放式保护主义的形式。鉴于中国政府的促进行为还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的开放式保护经验。  相似文献   

16.
周环宇  李亚明 《中国市场》2008,(49):100-101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用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各机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它们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瓶颈,其中市场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不仅受到其科技力、经济力等“硬性竞争力”的影响,企业的“软性竞争力”——企业文化,更因其独特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成为最核心的竞争力。企业文化竞争力的构建思路应从理念、制度、战略等方面考虑,创建的进程应从内在到外在,从短期到长远,从微观到宏观循序渐进,再将各种相关方案的实施落到实处,确保文化竞争发挥实质性的效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竞争力优势,是以劳动力价格竞争优势为主导力量的。然而,根深蒂固的劳动力价格竞争不仅会加剧贸易摩擦,而且会使我方陷入“比较优势陷阱”,造成相对贫困化增长,阻滞产业结构升级,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种单一的竞争策略难以改观,在于缺少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而这又源于劳资双方博弈地位的不对等.因而,使劳资双方博弈地位对等化,是改变这种竞争策略的单一性,优化竞争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is empirical paper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ynamic strategic interactions among competitors in a component market and demand factors in the market for the end product. The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 in the US microprocessor (MPU) industry is analyzed using data on prices and sales in both the MPU market as well as the market for personal computers. The pattern of dynamic strategic interaction between competing firms in this market on a key decision variable, price is studied. Non-nested model comparison tests based on equilibrium solutions derived for specific differential games a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mode of competitive strategy between pairs of competing brands. The empirical fit to the longitudinal and cross-sectional data, of alternative models of competition, independent (Bertrand?CNash), Stackelberg leader?Cfollower, and Collusion, is used to determine which dynamic model best describes actual competitive behavior over the life of each MPU. Demand for the product market which is downstream from microprocessors, that for personal computers, is estimated using a generalized diffusion model with price effects. Data from the markets for desktop and laptop computers are analyzed at the level of computer vendor and internal microprocessor. Patterns are uncovered, linking downstream demand parameters with upstream competitive strategy. There is evidence to suggest that when there are strong diffusion effects driving sales of both the competing computer brands, there is a higher likelihood of Bertrand?CNash competition among MPU firms. However, when there are higher cross-price effects (substitutability) among personal computer brands there is a greater chance of Stackelberg leader?Cfollower price competition. When self-price effects are relatively high, the likelihood of Bertrand?CNash competition among MPU firms increases. Furthermore, when the potential demand for the computer product category is high, there is a higher likelihood of Bertrand?CNash pricing in the MPU mark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