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前,在欧洲12国、南部非洲和中东国家等地区的区域性货币合作正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开。从成员国经济利益的角度看,一国加入货币同盟既有收益,也有成本。明确货币同盟给相关国家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具体来源、性质和数量大小,进而对一国加入货币同盟的成本和收益做出科学的综合比较权衡,对货币同盟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推进都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汇率决定中的货币替代——以中国相关数据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亚红 《财经科学》2007,(2):111-117
在考虑汇率的影响因素时,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是从一国的宏观基本因素进行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货币的跨国流动规模越来越大,货币替代现象日益严重,对汇率的干扰也越来越强.本文在货币分析法的基础上加入货币替代因素,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并运用我国的相关数据对此进行检验,证实货币替代确实对汇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货币错配现象的理论解释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货币错配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的货币错配可以对一国经济金融的稳定性和经济政策的有效性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货币错配对经济的冲击还会通过资产负债表等渠道在国与国之间相互传染,进而可能对整个国际金融市场产生冲击.我国的货币错配现象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自身的一些独特性,表现在货币错配性质差异、汇率波动方向差异、外汇管理制度差异、国内经济形势差异等四个方面.因此,如何通过政策的制定和市场的深化来控制货币错配的风险,已经成为目前国内部分学者所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深入发展,目前处于“无制度”状态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率先提出建立经济货币同盟的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欧元正式启动,形成欧元区。欧元区、欧盟和中东欧地区将形成以欧元为中心的地区货币体系。美洲一些国家提出了美元化主张,考虑到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将成为现实。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亚洲地区金融货币合作机制问题。日本政府首先提出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2000年初,“东盟 3”的财政部长会议提出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并达成一致协议,这是朝建立亚洲地区货币体系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和经济合作的加强,亚洲有可能形成亚洲或东亚)地区货币体系,但比欧元区和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的发展需要难得多。21世纪前半叶,区域性货币同盟或体系将是维系世界货币金融稳定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欧元区货币体系、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和亚洲(或东亚)地区货币体系,将形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套车”架构。这将是一个比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高得多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的实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实际货币供给与均衡货币供给关系,分析了我国前一阶段的流动性过剩现象,认为流动性过剩是实际货币总量对预期均衡水平的偏离.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实际货币供给、均衡货币供给与货币缺口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经济领域中的货币缺口仅在个别时期接近零,大部分时期是实际货币供给超过均衡货币供给.流动性过剩不是经济政策失误的结果,它是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效应与资本积累形成的必然现象.目前,过剩流动性正以各种方式进行释放并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将货币缺口作为衡量流动性过剩的度量指标.符合我国中央银行以货币数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增加投资渠道与发展资本市场是解决流动性过剩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从三大货币国际化经验看人民币国际化的可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畅 《经济论坛》2006,(24):66-67
一、货币国际化条件货币可分为不可兑换货币、可兑换货币、自由兑换货币、国际货币、世界货币这五个层次。货币国际化就是货币由国内货币向国际货币的过渡。一国货币被用作国际货币,其职能与其作为一国国内货币的职能有所不同,在官方领域往往被用作钉住货币、储备货币、干预货币,在私人领域常被用作贸易结算货币、外汇周转货币、金融投资货币及在国外流通使用的替代货币。一国货币的国际化主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实力、该国中央银行对本币国际化的态度以及在位国际货币对本币国际化的影响等因素。衡量一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指标是该国GDP在世界…  相似文献   

7.
关于股票市场与货币需求增量关系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亚平 《财经科学》2005,(2):154-161
近年来,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股票市场的发展与扩张对货币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增量需求, 但是,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一现象却与国外在经济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规律不尽相同.由于美国股市事实上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故本文将借助对中国和美国股市在货币需求问题上的比较研究,以期更深刻地揭示资本市场发展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内在规律,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货币替代适宜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刚 《财经研究》2001,27(10):23-28
货币替代的发生是由于一国居民的客观经济需要造成的,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而过高的货币替代程度会对一国经济带来诸多不良影响,严重削弱一国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因此货币替代有一个最优程度区间,既可以满足居民的合理外币需求,又能保证一国宏观当局对经济的较强控制能力,就就是货币替代适宜度,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货币替代适宜度的概念,初步分析了货币替代适宜度的决定方法,并对我国货币替代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郭建宏 《现代财经》2002,22(7):30-32
布雷倾森林体系崩溃后,在很多国家出现货币替代现象。货币替代改变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影响一国的经济和宏观政策效果。本文比较了货币替代的种类,分析了货币替代对经济的主要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的货币替对问题。  相似文献   

10.
褚景元 《技术经济》2007,26(10):81-83128
20世纪末爆发于东南亚国家的金融危机给该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危机之后一些学者对于该地区银行的经营业绩与危机之间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营状况较差的银行体系往往会诱发货币危机的爆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论述了一国良好的银行体系在投机性货币攻击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而提出了对一国国内信贷量进行控制的政策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