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往研究表明,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亲组织行为.然而,近年来研究指出,员工的亲组织行为并非总是道德的,即可能出现亲组织非伦理行为.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和自我一致性理论,探讨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理,尤其是关注了组织支持感的中介作用与道德认同的调节作用.采用211份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数据,结果表明:(1)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正向影响亲组织非伦理行为;(2)组织支持感在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3)道德认同负向调节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关系,但并未显著调节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经由组织支持感的间接效应.本研究丰富了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亲组织非伦理行为之间的中介机制和权变条件,同时对高承诺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晓莉 《企业经济》2015,(4):116-122
员工创新行为是组织创新的基础,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在中国情境下工作幸福感、工作家庭冲突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证实了工作幸福感对员工创新行为积极作用显著,在工作幸福感七个维度中工作价值、自主性、人际关系对员工创新构想的产生影响显著,且创新构想的产生在工作价值、自主性和人际关系对创新构想实施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用;工作家庭冲突在工作幸福感与员工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中起负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3.
基于资源保存理论,以400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考察了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对员工创新行为的作用过程,并探讨了员工性别与工作-家庭中心性在其中的复杂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正向影响员工创新行为,工作繁荣完全中介二者之间的关系;工作-家庭中心性对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与员工工作繁荣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性别差异:对于男性员工,工作-家庭中心性负向调节二者关系,但对于女性员工,工作-家庭中心性的调节作用并不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组织与管理者应积极实施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帮助员工实现工作繁荣、结合员工个体特征开展家庭支持工作、关怀女性员工并塑造性别平等氛围等相关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认知-情感理论,研究双元领导影响积极偏离创新行为的认知和情感作用机制与边界条件。采用Bootstrap、多元层次回归等方法对414份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双元领导对积极偏离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内部网络连带强度与反馈寻求行为在双元领导与积极偏离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领导认同不仅正向调节双元领导与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和反馈寻求行为之间的关系,还正向调节双元领导通过内部网络连带强度、反馈寻求行为影响员工积极偏离创新行为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5.
组织创新跨越式发展离不开员工创新活动,而创新活动离不开员工对职业意义与信念的体会。然而,职业召唤在刺激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具有两面性。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和角色理论,探索了职业召唤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双刃剑效应。本研究以中国创新型企业236名员工为研究样本,路径分析和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职业召唤既可以通过工作繁荣推动创新行为,又可能通过工作负荷阻碍创新行为。内部人身份感知是上述双刃剑效应的重要边界条件。当内部人身份感知高时,职业召唤对工作繁荣发挥促进作用,工作繁荣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强。当内部人身份感知低时,职业召唤对工作负荷发挥抑制作用,工作负荷在职业召唤与创新行为之间的中介效应也越弱。本研究为企业如何指导员工职业信念与价值管理及有效创新管理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6.
员工非伦理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类组织中,并可能对组织及其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危害.本研究基于自我控制资源理论视角探讨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发生机制,有助于拓展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前因理论研究,并可为管理实践提供指导.通过对403名员工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员工角色超载可能会导致非伦理行为的增加;角色超载对非伦理行为的这种正向影响可能通过情绪耗竭的中介传递;组织支持在角色超载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呈现一定的缓冲效应.  相似文献   

7.
在激励的市场竞争中,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能够为企业带来更积极的效果,但是,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激发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本研究基于内外生激励视角,通过对海底捞案例的深入剖析,揭示激发员工主动创新行为的具体机制,得出主要结论:员工主动创新行为主要受到内生激励和外生激励内化的驱动,外生激励的内化涉及两个关键机制,一是提升自我效能感以强化挤入效应,二是提升情感承诺以弱化挤出效应.这一结论对主动创新行为和激励理论进行了发展,也为企业激发员工的主动创新行为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8.
员工的道德能力是影响其伦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对285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从个体的道德能力角度剖析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及其中介作用机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检验伦理型领导是否通过增强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来减少员工非伦理行为。结果表明:伦理型领导对员工非伦理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员工道德认同和道德勇气在两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文章最后总结了研究结果的理论意义,并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问卷调查所得的243个配对样本的数据,探讨了辱虐管理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发现:辱虐管理与非伦理行为显著正相关;领导认同在辱虐管理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职业伦理标准调节了领导认同在辱虐管理与员工非伦理行为间关系的中介效应,表现为职业伦理标准越低,领导认同的中介作用越强.结论:辱虐管理会通过破坏领导认同而导致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增多,而职业伦理标准会抑制领导认同对员工非伦理行为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经济》2017,(9):93-99
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将员工-工作(组织)匹配、情绪幸福与创新行为三者的关系纳入整体研究框架,探索三者之间的效应机制。研究表明:价值观匹配和能力-要求匹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供给-需求匹配对创新行为有显著负向影响;价值观匹配和供给-需求匹配正向影响工作热情,能力-要求匹配负向影响工作沮丧。价值观匹配和供给-需求匹配均通过工作热情影响创新行为。其中,工作热情在供给-需求匹配与创新行为的关系中发挥遮掩效应。因此,企业在员工甄选环节需注重人与工作、组织的匹配,以激发员工工作热情,降低员工工作沮丧,进而促进员工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11.
《企业经济》2019,(12):96-102
基于资源保持理论并结合工作需求-资源模型,本研究探讨了工作需求和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影响员工幸福感的具体路径,以及工作-家庭冲突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工作需求能够正向影响情绪耗竭、负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能够负向影响情绪耗竭、正向影响工作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完全中介工作需求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部分中介工作需求与情绪耗竭之间的关系;工作-家庭冲突部分中介家庭支持型主管行为和情绪耗竭、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因此,企业应关注员工的家庭需求,避免过高的工作需求,并给予员工家庭方面的支持,以帮助其平衡好工作和家庭并提升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经济》2019,(3):105-111
动态环境背景下,主动变革行为日益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工作中个人成长整合模型探讨了服务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边界条件。并通过对262份有效样本的实证分析表明:服务型领导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作繁荣在服务型领导与员工主动变革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高水平的心理安全氛围显著增强工作繁荣对员工主动变革行为的正面影响。最后提出如下建议:建立为下属服务的激励机制,营造为下属服务的企业氛围;从学习和活力两方面,采取措施激发工作繁荣体验;建立容错机制,注重员工的心理安全感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调节定向理论,提出“促进定向-工作旺盛感-越轨创新行为”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促进定向对越轨创新行为及工作旺盛感有正向影响;工作旺盛感对员工越轨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并在促进定向与员工越轨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研究结论能给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一定帮助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我损耗理论,本文以自我损耗为中介变量,以人际敏感特质为调节变量,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工作场所无礼行为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研究以中国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的306名员工及其直属领导为研究对象进行配对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在自我损耗的中介作用下,工作场所无礼行为负向影响员工的建言行为;(2)人际敏感特质正向调节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与自我损耗的直接关系;(3)人际敏感特质正向调节工作场所无礼行为与员工建言行为的间接关系。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扩展无礼行为和建言行为的研究视野,同时对于促进企业领导者减少组织中无礼行为的发生、提升员工建言的积极性、提高决策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契约作为组织吸引并留住人才的一种有效手段,已逐渐成为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契约获得者的积极影响,对同事的消极反应还有待补充。鉴于此,本研究基于社会比较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探究了同事个性化契约对员工职场偏差行为这一消极影响。通过对353名员工的两时点数据分析,本研究发现,同事个性化契约通过相对剥夺感正向影响员工职场偏差行为;组织人际氛围和内部人身份感知的交互项弱化了相对剥夺感与员工职场偏差行为间的正向关系及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在高内部人身份感知和高组织人际氛围的情境下,相对剥夺感的中介作用最弱。上述结果不仅丰富了个性化契约的相关理论,也为组织正确实施个性化契约管理策略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6.
生存与盈利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一些企业为了不被市场淘汰,尤其强调以盈利为目标。这可能导致员工普遍形成较高的底线心态,即过于关注盈利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甚至降低道德标准。当同事底线心态较高时,员工很可能受其影响,过于关注业绩结果 ,而不利于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开展创新行为。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了同事底线心态对员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基于3个时间点的312份企业员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同事底线心态与员工创新行为并不显著相关; 2)同事底线心态能通过关系能量作用于员工创新行为; 3)员工角色宽度调节同事底线心态通过关系能量对员工创新行为造成的影响,即当员工角色宽度较低时,同事底线心态通过关系能量对员工创新行为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强。本研究为揭示同事底线心态对员工创新行为影响的内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为管理实践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工作投入在教练型领导激发员工创新行为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机制,依据自我损耗理论分析当前职场中普遍存在的午间工作活动发挥的调节作用机制,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探析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的调节效应,从而构建一个双调节模型。通过对来自中国多个相对发达地区科技型企业的504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教练型领导对员工创新行为会产生积极影响,其内在作用机制部分来自工作投入的中介效应,午间工作活动对这一中介效应发挥负向调节作用,建设性变革责任感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且午间工作活动的调节效应强度大于建设性变革责任感。研究结论表明,“张弛有度”的管理策略更有利于教练型领导的创新激励效应。  相似文献   

18.
《企业经济》2018,(2):115-119
本文探讨了家长式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应有之情"和"真有之情"工作动机影响员工行为的双重路径。家长式人力资源管理包含权威遵循、人际福利、年功秩序和忠诚培养四个维度,其中年功秩序以及权威遵循通过规范动机对员工服从行为产生影响,人际福利以及忠诚培养通过情感动机对员工主动行为产生影响,垂直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传统性在家长式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工作动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及建议:修正权威遵循的人力资源策略,塑造制度权威;注重情感激励和重视忠诚的培育;兼顾多种因素,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了解员工价值观,及时修正家长式人力资源策略。本研究旨在为企业兼顾效率和温情、平衡员工"真有之情"和"应有之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企业经济》2017,(10):89-95
基于悖论视角,本研究探讨领导者-追随者伦理倾向匹配对追随者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对304份匹配数据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及响应面分析发现:领导者-追随者伦理倾向一致时负向影响追随者非伦理行为,规则倾向一致相较于结果倾向一致,对追随者非伦理行为的负向影响更强;领导者-追随者伦理倾向不一致对追随者非伦理行为具有非对称影响;领导成员交换在伦理倾向匹配和非伦理行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组织信任在领导成员交换和追随者非伦理行为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因此,企业要减少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应实现优化匹配,重点发挥领导者的正向作用、注重追随者的个体伦理差异,重塑企业的信任制度。  相似文献   

20.
区别于社会学习理论对伦理型领导影响员工非伦理行为的解释,文章聚焦社会影响理论,探究道德明晰在伦理型领导影响员工非伦理行为中的中介作用,并考察员工权力距离在以上关系中的调节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道德明晰在伦理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2)权力距离显著调节了伦理型领导与员工道德明晰的关系;(3)权力距离显著调节了道德明晰在伦理型领导与员工非伦理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