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回应高全喜先生关于美国政治的论述,将问题引入到政治哲学层面,指出现代性的几路主流政治哲学路向,都旨在掩盖"the political"的问题:现代性思想尝试用理性、普遍意志、历史传统等来代替自然或上帝,但这些自我立基工程都没有成功.从克尔凯郭尔、尼采到海德格尔、施米特、萨特的"存在主义",便正是这一工程之不成功的思想见证.本文最后部分讨论了施特劳斯的古典路向和奈格里与哈特的后现代路向,以及各自的限制.政治哲学之所以仍然是一个开放的思想探索,正因为被抛入现代性状况下的我们不得不要面对"the political"的问题、然而关于该问题的讨论却始终还未向我们指出一条稳妥出路.  相似文献   

2.
按照古希腊哲学的说法,隐微的真理只由少数哲人才能掌握,只有常识——他们通常称之为"意见"——支撑起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迈克尔·罗斯金的著作《国家的常识》中,他称之为"常识"的观念,指的是那些观念需要普及,但是恰恰还没有达到一种普遍的认知状态。现代以来,随着学科化与专业化的各种区分,观念逐渐成为了各自专业领域沟通的接头暗号,对外人而言,这些观念是已经超越了常识的界限。而"国家的常识"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人际关系的社会  相似文献   

3.
"实践哲学"对问题的探讨,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广度上都是此前的哲学所不可比拟的.随着实践哲学从主流进入到背景,探讨"实践哲学之后"的哲学趋向,就成为目前哲学反思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实践哲学的反思,提出了后实践哲学的概念,并对当前刚刚兴起的"生存哲学"复兴思潮表明自己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西方哲学史是从古代本体论到近代的"认识论转向"以及从近代的认识论到现代的"语言学转向".在这两次转向中,深入思考和研究西方哲学"哲学转向"的内在逻辑,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哲学转向"已成历史,但其影响仍在继续.西方哲学的"哲学转向"为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西方哲学,在新的层次上实现东西方哲学对话与融合提供了富有意义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被诠释,体现了三民主义作为一种实用主义政治哲学的强大生命力。近年来,中国思想界的各类思潮非常活跃,但它们很多都是西方原封不动的舶来品,或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的生硬嫁接。按照皮尔士的实用主义哲学,这些思潮"不能可靠地将我们带到目的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继承和发展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始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岳岷 《经济学家》2015,(2):99-102
引言1847年,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书中写道:"每个原理都有其出现的世纪",但是,为了"顾全原理和历史",我们就必然要问:"为什么该原理出现在11世纪或者18世纪,而不出现在其他某一世纪,我们就必然要仔细研究一下:11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18世纪的人们是怎样的,他们各自的需要、他们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的原料  相似文献   

7.
王立华 《铜陵学院学报》2010,9(3):67-68,121
人都有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一种精神渴望,即追问终极问题的倾向,科学解答了我们身边绝大多数难题,但把终极问题留给了宗教、哲学。在这方面,哲学与宗教同源,都是出于人的终极关怀的需要,哲学与宗教异性,哲学诉诸理性,宗教诉诸信仰。但哲学的终极关怀,是人类精神的真正家园。只要有人的理性,智慧存在,哲学的追问和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就会永不停止。  相似文献   

8.
信息通信技术已是我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须臾不能离开的技术,所不同的是,我们无需"穷尽"、"洞悉"和"抗拒",它非常自然地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以至于每个人都是信息通信技术的既得利益者,也必将是其长期演化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利益相关者.  相似文献   

9.
作为“可翻译性”条件的“第三文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河 《开放时代》2004,(5):108-119
哲学对翻译问题的考察同时意味着从翻译的视角来观察哲学问题.因此,传统形而上学对"是"与"所是者"的分别、传统认识论对实在及其认识的描述,都可以被概括为"原本-译本"的关系--其中的关系符号"一"体现着原本对译本的支配关系.体现着这种支配关系的"原本中心论"意识具有不同形态,其中之一就是本文论述的"第三文本"假定即文本1可以转换为文本2,当且仅当它们都以一个作为"第三文本"的原本为根据.W·本亚明关于"纯粹语言"的讨论,乔姆斯基和E·奈达关于语言深层结构的讨论都包含着对"第三文本"的承诺.最后,我们从奎因关于"翻译手册"悖论的讨论指出了这种"第三文本"假定固有的矛盾,由此引出的"翻译不确定性"概念揭示了语词世界的基本特征,它使以纯粹的"逻辑真理"为最高诉求的哲学理想成为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安  于虹 《生产力研究》2011,(5):101-102,152
文章应用马克思的异化观点,以三鹿事件和"腾退宅基地"为案例,对"以人为本"的实践路径进行哲学层面的解剖和分析,来揭示我们这个社会在价值观层面上"以人为本"意识上需要提升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文章认为"三鹿事件"折射出我们这个民族在某种角度上对生命的淡漠,对"人"的模糊认识;"腾退宅基地"是对人民权利的减持,都不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形式。笔者认为,以人为本是以每一个人的共性为本,以每一个个体是否有尊严作为衡量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十年的现实经济生活中,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相互作用和波动,引起了中国非主流经济学家的高度关注和积极的研究.从经济哲学的视角来看,这些非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蕴含着中国古代先哲们"道"哲学的隐喻,正朝着"道"哲学所持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方向发展变化.中国的学者在过去的十年中,已经感悟到现代经济学的"根"与中国古代"道"的哲学关联,而本文试用中国古代"道"的哲学对作者近年提出的"资本三要素"及其构成作一个新的探索,提出了当代"资本分界"问题,并用"资本‘阴阳'结构模型"和"资本太极图"对当代实体资本和虚拟资本的结构及其资本循环作了探索性阐释.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生产力不断发展,工、农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各种类型及功率等级的电动机在工业、农业生产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可以想象如果它们都集体"罢工"的话,那我们的生产、生活将乱到什么程度,比如:停水、停电、电梯停运、冷、暖气停送等等,将让我们无法想象,所以了解它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在运行中的维护及停机保养,使我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更好使用它们,让它们更好的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3.
《经济师》2016,(4)
经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商品交易行为实现价值的交换。对于人这一特定的群体来说,心灵内容不是孤立的存在物。经济社会中心灵内容是与商业环境相匹配的,交易行为中暗含着一种"环境约束论"。维特根斯坦认为在我们的心灵内部并不存在与人们心灵相关的私人对象,这种私人对象其实是我们对心灵内容从语法角度的一种误解,是人们围绕私人对象产生的语法虚构。哲学问题应当放在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之中进行考量,也就是要使用综观式的方法来处理哲学问题。所以对于处于经济社会中的人来说,对于人们的心灵内容须放置在整个商业环境中进行考量。  相似文献   

14.
在"十二五"规划中,上至国家、中到城市、小到一所学校、一个群体都提出了要实现"幸福"的构想,"幸福感"、"幸福指标"俨然有成为新的执政、管理理念的趋势.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获得幸福? 幸福的心理解读 追求幸福是人类亘古不变的主题,古今中外,几乎所有历史上的重要人物都对幸福的本质作过解释.如康德将幸福定义为:"幸福乃是尘世间一个存在者,一生中所遇到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在20世纪中期,西方哲学界普遍将幸福与肉体的快乐和由此达到的心境密切联系起来,有关幸福的争论由哲学转移到心理学.  相似文献   

15.
张志蓬 《生产力研究》2007,2(14):5-6,18
经济学与哲学是社会科学的两大基础学科。长期以来,在我们的经济学研究和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一种经济学家拒斥哲学、哲学家漠视经济学的倾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推进,客观上需要宏扬经济学的哲学传统,强化哲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缔结经济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盟,以使哲学走出"困境",经济学实现真正繁荣,从而更好地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6.
进入现代实践哲学的理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果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便必须由主体性的理论哲学理路进而转变到原本的马克思哲学理路──实践哲学理路。事实上,自1990年代以来生活世界话语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频繁出现,表明人们已在探寻着走出主体性哲学的道路。 在近几年所写的一些文章中,我试图表明,虽然哲学的现实存在形态千差万别,难于穷尽,但就其最基本的思维方式或思维范式而言,却只有有限的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的有限性取决于作为哲学思维之前提的理性形态的有限性。哲学思维范式的区别则根源于不同范式对于理性之根据、根源预设的不同。关于…  相似文献   

17.
8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在北戴河发表重要讲话,对哲学社会科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了先分的肯定。这对全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长期以来,在我国知识界存在看“重理轻文”,即重视自然科学、轻视社会科学的思想倾向。诚然,我们也承认,自然科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科学技术,赶上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仍然是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一个历史任务。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丝毫也不逊于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2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支高素质的哲学专业队伍,一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显示了新的研究模式替代传统模式,研究领域一再拓宽,学术研究硕果累累地创造蓬勃生机。中国哲学在发展中把握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生活、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等方面关系,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代中国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式实现振兴中华的"中国梦",亟待与之相适应哲学理论产生,也需要持续发现、研究和和解决基础研究领域和改革发展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提升研究水平,营造和谐高效的学术氛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也出现了"房奴"、"车奴"等一系列与现代文明相悖的现象。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一书从社会意识形态角度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单面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其中的关于技术异化、单向度等理论有助于我们从哲学层面上理解现代社会的人们何以成"奴",对中国当今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方哲学"是"东方"区域认同的最高层面.对"东方哲学"的确认在东方学理论建构中具有一定的统领作用.近百年来,我国学者在"西洋哲学-东方哲学-中国哲学"的比较中探讨"哲学"与"思想""宗教"之别,明确了中国哲学的"哲学"属性及合法性,论证佛学的"东方哲学"属性,又确认了儒学、道家之学的"东方哲学"性质.但是由于"中西哲学"模式独行乃至习惯上的"以中代东",东方哲学的系统建构与哲学史撰写一直缺乏,直至21世纪后才初具规模.但是,如何把"东方哲学史"写成"东方"的哲学史而不是"非西方"的或"在东方"的哲学史,写成"哲学"的历史而不是学术文化史或思想史,写成具有独特发展进程的"哲学史"而不是按"上古-中古-近古-近代-现代"划分的一般历史,尚待今后继续探索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