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雄安新区精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规划建设河北雄安新区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准确识别北京非首都功能和前瞻分析雄安新区功能需求的基础,雄安新区建设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需要做好“七个结合”,抓紧制定承接方案和配套政策,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制定差异化的政绩考核标准,增强承接“引力”,高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地区城市体系的优化完善对推进该地区一体化和城镇化进程意义重大。根据2006—2012年京津冀地区35个县级以上城市城区常住人口数据,发现该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数量结构呈"类金字塔型"分布特征,人口规模结构呈"T型"分布特征。首位度以及位序—规模分析结果显示,该体系中首位城市北京的优势较为明显,中小城市发育相对较弱,城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并提出从推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高位次城市之间合作、培育中小城市等角度优化京津冀地区的城市体系。  相似文献   

3.
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三产业是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点对象。北京产业疏解存在以行政手段为主、企业迁移动力不足等问题。企业迁移成本可分为信息成本、评估成本、搬迁成本、重置成本和区位损失。基于企业迁移成本构建承接地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京津冀东部滨海发展区、中部核心功能区是北京产业疏解过程中企业迁移成本较低的地区;天津、沧州、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是企业迁移成本较低的城市。以降低企业迁移成本为目标提出北京产业疏解的对策,这将有助于减少北京产业疏解阻力、提高企业迁移绩效,为北京产业疏解和企业迁移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下,服务实体经济,回归银行本源成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方向和目标。北京地区作为京津冀发展战略的发动机,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持续加大,决定了北京地区商业银行要保持业务的稳健发展,必须将科技金融和产融结合作为转型升级的两翼,锁定北京新定位,把握发展新机遇,打造升级版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地区空间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对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差异逐步转向空间集聚。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高值以京津两市为中心,逐渐集中。与此同时,空间集聚越来越显著。北京的空间经济类型发生重大改变,由HL型空间分布地带转变为显著的HH型空间分布,形成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主要增长极;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构建产业转移的合理机制,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再集聚和分散。  相似文献   

6.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设立雄安新区这一国家级新区的决定。雄安新区将雄县、容城、安新这3个县组建为一个新的城市,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因此我们在今后的建设过程中应以"疏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中心开展建设工作,以推动雄安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下京津冀物流业创新升级的利好因素,在京津冀物流网络已基本形成,功能疏解和规划建设有序展开,市场机制发挥不足的现状下,"互联网+"必将成为物流业降本增效、转型升级的利器.顺应"互联网+"技术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京津冀地区应坚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思路,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重点推行物流平台战略、绿色物流战略和物流标准化战略.  相似文献   

8.
从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和突出问题等方面可以系统分析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现状及趋势特征。基于京津冀地区的发展实际,探讨京津冀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应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在全面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中,以京津双城联动为突破口,以顶层设计和制度创新为保障,以北京城市功能疏解为契机,在空间重要节点上率先实现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9.
在较快的城镇化、工业化等全面现代化战略驱动下,我国农民财产收入增长通过农户家庭土地承包制、土地承包权流转和承包权"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价同权"流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不断向农户家庭赋权的农地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资源自主流动为抓手实现的。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赋予京津冀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补齐京津冀河北短板,发展河北的历史机遇。占新区城乡规划体系面积2.8%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保障新区规划总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文章力图通过实施"因地制宜的农用地绿色转型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式和乡村生态用地长效供给机制"的农地制度供给创新,激发土地政策红利,助推河北雄安新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实现。  相似文献   

10.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北京发展和管理工作提出的5点要求,首都的发展要集中在核心功能上,提高发展质量,把一部分首都溢出的、不符合“政治文化、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核心职能的产业尽可能地压缩和疏解到周边。这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地税收入的总量和结构。产业疏解将会使北京地税收入增长速度趋缓,加重对房地产业和金融业的依赖,并可能拉大各区县的税收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1.
环首都地区的发展对于河北省对接北京和承接首都功能的总体布局和功能地位调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环首都地区新型城镇化,应从完善和优化城镇化动力体系着手,兼顾各利益主体,妥善处理政府、企业与农民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保证城镇化建设投入和产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其重要的任务就是疏解北京过重的人口压力。北京人口的巨大压力导致了严重的"大城市病",而雄安新区在承接北京人口疏解上能够有效地缓解北京的交通、资源等城市问题。文章总结了韩国首尔和日本东京这两个国际大都市的人口疏导措施:采取利益引导方式,产业转移带动人口转移;政府带头进行行政事业单位的迁址,为新城增添活力;公共资源分配向新城倾斜,完善配套基础设施。通过分析雄安新区自身的现有特点,结合日韩的人口疏解经验,雄安新区为承接人口疏解所需要努力的方向主要有:在政府主导下,加大新区的公共服务建设;通过利益引导机制给予优惠政策,吸引企事业迁入;打造连接京津的智慧交通系统;借鉴筑波经验,建设创新科学城。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然而,城市群内部还未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工和层级体系,城镇体系结构失衡与城市间公共服务水平落差明显,京津冀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还未有效显现。雄安新区的成立为破解京津冀都市圈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提供助力:在空间上,打造现代、智能、立体化的交通体系,降低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阻隔与交易成本,化解大城市病及拓展城市群发展新空间;共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区际过渡、衔接与吸收,推动创新优势转化为全球产业优势与竞争优势;构筑现代化的智慧、生态新城,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协调发展。建议秉持创新、绿色的理念,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雄安新区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发展,构建京津雄的三角城市群空间形态与布局,逐步转变城市群"中心地"极化趋势,突破"以邻为壑"区域分割格局,打造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形成开放性、互动性、共生性的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最终实现以首都为核心的高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  相似文献   

1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的"2011年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京津冀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这一主题,结合最新研究成果,重点分析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和发展进程,产业空间结构演化趋势,京津冀梯度差和区域一体化中的突出问题,并对首都经济圈的范围界定、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加快河北沿海发展带等发展战略提出了具体的战略构想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京津冀一体化使得环京津地区有了新的发展机会,近京津的河北省地区能够与大都市对接,疏解京津职能。保定是京南的第一个中等城市,在对接京津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由于保定面积较大,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有较大差异,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通过"一分为五"让具有共同特点的区域进行充分整合,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促进京南地区发展,在"定州子片区"内构建网状的城市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6.
随着首都核心功能的重新定位和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的稳步推进,北京的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转型升级发展的巨大挑战。北京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需求,有必要先弄清其结构特征,方能探讨其优化的对策和路径。本文首先回顾了北京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并基于官方统计数据,从空间分布、办学层次、办学主体和专业门类四个方面分析了北京职业教育的结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根据北京职业教育的现状特征和问题,结合北京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的建设任务,进一步探讨了北京职业教育结构优化的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京津冀医疗资源分布存在不均衡的特征,且有向北京集中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首都特殊的政治地位、医疗行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北京对周边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的“虹吸效应”。缩小京津冀经济水平的差距,实现城乡医疗服务均等化有助于京津冀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加强顶层设计、建立京津冀医疗资源共享机制以及探索卫生人力合理流动体制是推动京津冀医疗资源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以来,凭借毗邻北京的地理条件、相对低廉的价格和便利的交通等条件,环京楼市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快速聚集、抬高环京区域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影响首都大城市病治理效果,冲击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认为应通过严格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加快制定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土地利用法规,制定精准的环京楼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和严惩违法违规用地等措施,彻底扭转环京楼市过热局面,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优化土地等要素配置的策略,这为通过创新土地供给制度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资源环境承载力低、要素呈现"单向虹吸式"聚集流动和"竞争力陷阱"问题。论文通过对13个城市的第二三次产业GDP、建成区土地面积等要素的数据极值化表明,京津冀土地要素跨区域流动既是土地供给侧改革的路径,也是京津冀成长为世界都市圈的必然要求。京津冀跨区域建设用地配置路径和策略,不仅有利于京津冀整体经济效率提升,而且更有利于盘活产业用地和非首都产业转移与承接,还有利于京津冀生态体系治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能源消费增长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依赖,而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则面临着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两项指标的双控,总体目标也进而被分解到了各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能源消费的硬约束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区域协调的发展,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是一项重大的议题。论文以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为研究目标,利用迪氏对数平均指数(LMDI)分解方法将能源消费增长分解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从产业部门和区域差异两个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过去近20年中能源消费的驱动因素,辨析出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在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中的演化特征。结论表明,第二产业的规模效应和河北在区域三大效应方面的贡献是京津冀地区能源消费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