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分权激励下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造成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地方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工业"三废"排放量;寻租腐败程度、财政赤字以及工业化生产也将导致我国工业污染排放量的增加;此外,研究还得出我国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论文考察了2014年—2017年华北地区28城市的人均工业SO2排放量和人均工业烟(粉)尘排放量数据,对华北地区工业大气污染物的空间依赖性进行了检验,得出各年度两类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其在空间上呈现出以"低值—低值"为主的聚类中心。之后,论文基于传统环境库茨涅兹曲线(EKC)理论,引入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进一步探索了两类污染物排放量跨时期的空间变化关系,拟合出了"倒N"型的EKC,并识别了华北地区各城市在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所处的阶段和变化的趋势。对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空间聚类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的认识,有助于合理引导华北地区开展环境协同治理,在尽量降低环境扰动的情况下,完成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的基础上,对上海市1981-2007年的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上海经济增长与工业污染的关系并不唯一;接着又采用因素分解法对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排放量增长阶段,经济总量的增加起到了主导作用,而在排放量下降阶段,技术进步起到了主导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对排放量降低的贡献相对较小。文章最后对上海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STIRPAT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基础上,考察现阶段中国城镇化、居民消费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结果发现,城镇化对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与区域差异,城镇化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并不显著,居民消费水平与环境污染之间亦存在着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而且我国的居民消费水平距拐点还有一段距离;城镇化水平提高能抑制居民消费水平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且居民消费水平不同的地区,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甘肃省1991年~2010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废物排放量作为环境污染指标,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增长指标,得到甘肃省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分析曲线是否满足"倒U型",即分析甘肃省环境污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工业废气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的关系相似,呈现"倒U型"曲,而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与GDP的关系亦处于"正U型",说明西部地区环境污染状况与环境增长处在较为复杂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笔者根据2000~2010年郴州市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资料,采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分析郴州市农民人均产值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的相关关系,并提出郴州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BMP2体系。  相似文献   

7.
运用2003—2009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烟尘排放量的三类工业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就全国范围而言,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基本符合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关系。大部分城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随着人均GDP的增长而不断增加。绝大多数城市的人均GDP水平已超过工业烟尘排放量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曲线的转折点临界值水平,工业烟尘排放量随人均GDP的增长而相应减少。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基于2007—2016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的空间面板数据,研究了地方政府税收竞争与固、液、气三种环境污染物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一是,环境污染存在空间负相关性,但各类环境污染物溢出程度不同。对于非流动性质的固废污染,空间负相关性不强,对于流动性质的废水和废气污染物,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其中,废水较废气污染相关性系数绝对值更大。二是,地方政府本地区税负的增加会使当地工业固废产生量增加,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而相邻地区税负的增加会使当地工业固废产生量减少而工业废水和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这说明在税收竞争对环境污染治理中,长江经济带地方政府采用了"骑跷跷板"策略。由此,提出完善区域间环境污染补偿机制、充分发挥税收优惠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绿色转型与财政收入增长实证研究——以太原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会影响到财政收入增长。短期看,财政增收主要取决于由于产能减少引起的财政减收和价格上涨引起的财政增收的对比。长期看,新厂商的加入,环境改善会增加财政收入。用1981年~2007年的工业三废排放量和财政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太原市财政收入增长与工业废水排放量负相关,财政应该设立奖励基金,鼓励企业增加技术改造投资和产业升级,促进财政收入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2015年CSSCI中最具有代表性的30种经济类核心期刊和《区域经济评论》上发表的区域经济学领域的学术论文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归纳出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七个热点问题: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区域创新、区域产业转移与分工合作、区域资源与生态环境以及区域政策及评估,并依次对各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述评:区域经济发展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特征、差异以及动力因素;区域发展战略以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两大战略为主进行研究;新型城镇化的动力、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城市新城(区)是城镇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区域创新以影响因素和存在问题为主要研究点;产业转移重点分析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特征和趋势,产业分工合作以都市圈新型产业分工展开研究;区域资源与环境问题重点分析了环境问题;区域政策主要介绍了我国现行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了新的指标评估体系.总体看来,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更注重对未来区域发展问题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从地方政府竞争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环境规制对出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出口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地方政府在环境规制方面存在的"逐底竞争"使得中国当前整体环境规制强度较低,处于U型曲线的左侧下降阶段,当前严格环境规制会抑制出口。目前,中国应该逐步提高环境规制强度,采取措施改变环境规制"逐底竞争"的局面,尽快跨越U型曲线的拐点,实现环境改善和出口增加的"共赢"。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3年—2014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不同贸易方式对工业固废、工业废气、工业废水和PM_(2.5)等四类污染物排放的差异性影响。估计结果表明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会加剧工业固废、工业废气和工业废水三类污染物的排放,但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收入效应却可以降低三类污染物的排放。对PM_(2.5)污染物来说,一般贸易的估计结果与前述三类污染物相同,而加工贸易的估计结果正好相反,短期内加工贸易会加剧PM_(2.5)排放,长期内却可以降低PM_(2.5)排放但效果有限;加工贸易的收入效应短期内可以降低但长期却增加PM_(2.5)排放。研究还发现,对四类污染物来说环境EKC假说均不成立;"污染避难所"假说现象对工业废气存在,但对工业固废和PM_(2.5)却不存在。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和拐点的影响;并采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择工业"三废"和四种污染物,构建了经典面板数据模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广义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在不考虑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情形,以及考虑污染排放的时间依赖、空间依赖以及时空依赖情形下对EKC假说进行了经验检验。研究发现:四种污染物均存在明显的时空依赖,在不同空间关联模式下不同污染物的空间依赖性有所差异。同时,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对EKC的形态和拐点存在显著的影响。其中,考虑污染排放的时空依赖之后,工业废气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支持倒U型的EKC假说,经济空间权重下EKC的拐点位置远大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和邻接空间权重;而工业废水和二氧化碳则随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提高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PM2.5指数的上升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基于OECD和WTO开发的世界投入产出表,比较中国与欧盟主要成员国各行业生产和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及其完全排放强度,并对出口排放量的变化进行SDA分解,分析表明:1995—2009年,中国生产和最终产品出口引致的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分别增长了约88%和97%,而欧盟主要成员国除丹麦外均实现了负增长,中国各行业的PM2.5来源气体完全排放强度也远远高于欧盟主要成员国;中国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的增长,投入产出结构变化也一定程度导致排放量增加,而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减少了排放量;欧盟主要成员国虽然出口也有不同幅度增长,但由于投入产出结构的优化以及排放强度的降低,其排放量实现了负增长。应进一步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以有效减少PM2.5来源气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06年到2011年期间近6年的中国学者在城镇化领域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将中国在城镇化的前沿研究从5个方面进行划分:城镇化动因;城镇化模式选择;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问题;城镇化过程中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城镇化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质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模式从高能耗和高污染向能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过程。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STR模型,从能源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污染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均呈现由西向东的"阶梯式"递减格局;收入水平对污染排放非线性影响的高区制和低区制的能源强度临界值为0.914 3;考虑能源强度的视角下中国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门槛值"为0.769 0,能源强度高(低)于"门槛值"时,污染排放收入弹性为正(负)。据此可将样本包含的省份划分为环保型省份、低污染省份和高污染省份,并从宏观治理、微观治理和区域治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7.
2002年中共首先在十六大报告当中提出"新型工业化"和"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时隔11年之后,才明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于2014年3月16日发布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2015年中央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对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给予了全面而又系统的阐述。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新的发展理念、新的空间布局、新的载体、新的动力机制和新型城乡关系五个方面。未来走势将呈现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将形成向右旋转90度的"巾"字形的城镇群带空间布局;"农民工"、"失地农民"和"农民""市民化"将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绿色发展的理念将贯穿于"新型城镇化"的始终,助推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由"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主导的"城乡一体化"战略将助推中国完成城市化的重任。  相似文献   

18.
采用1982-2005年上海市"三废"数据进行了数量经济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工业废气和人均工业固废呈现出倒U型曲线,但是人均废水呈现U型曲线.上海市人均工业废气和人均工业固废已经超过了库兹涅茨的转折点,但是人均工业废水还未超过环境库兹涅茨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19.
运用江苏1990年—2011年城镇化率和GDP年度时间序列数,建立反映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在VAR模型的基础上,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城镇化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影响。结果显示,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作用,而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贡献却不是很大;经济增长主要受上期经济水平以及上上期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当前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增长。因此,应甩掉GDP经济指挥棒,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改革和完善土地制度,调集更多的资源用于城镇化发展,走城镇化优先发展并依靠城镇化带动经济发展的路子。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化连续在30年里实现了快速的推进。在充分肯定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必须高度重视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且有必要对中国乡村城镇化发展之路进行反思。为此,提出中国乡村城镇化要走"适度城镇化"发展之路:追求人的城镇化,这是"适度城镇化"发展理念;走"美丽乡村"建设之路,这是"适度城镇化"的必由途径;"就地城镇化",这是"适度城镇化"的现实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