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刚刚过去的2004年,出台的土地政 策之集中,之严厉,是多年来少有的。 房地产发展到今天,使不少地产商在 市场运作上,已从一般的市场竞争,转到 拥有土地这样一种发展态势。垄断土地一 级市场,拥有更多的土地,成为当前地户 商的重头戏。但是,土地储备不是简单地 说拥有就拥有,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的土地 与金融政策后,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储备 需要资金,需要实力,土地拥有因此从一 般的竞争态势上升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 略问题。  相似文献   

2.
马祖琦 《城市问题》2007,6(10):86-90
从美国郊区化与城市蔓延的典型特征入手,简要回顾了理性增长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从内城贫困、居住隔离、空间失衡和公正健康四个层面分析了城市蔓延引发的社会及经济后果.随后就若干论点介绍了城市蔓延与理性增长之间的理论之争.最后借鉴美国经验教训,对我国城市化道路和土地利用模式展开思考,认为要转变方式,树立科学的区域发展观;借鉴西方城市健康的分析框架,努力探索"健康城市规划";充分发挥规划政策在应对城市土地利用问题的综合调控作用;公平公正,追求社会稳定和谐,发挥政府力量对市场扭曲的矫正作用.  相似文献   

3.
土地是民生之本。保护土地是一项基本国策。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放眼长远,从真正保护最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中央高层关于保护土地的指示和采取的措施,既是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有利于中国的长治久安,也符合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于国于民,用心良苦。各级官员如果再容忍乱占土地的情况泛滥,于国于民,有弊无利,非成为千古罪人不可。 ——温家宝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是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通过城镇化,可以实现人口、土地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取得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城镇化应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正确处理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环境治理领域,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可。本文在对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涉及的多元利益群体不同利益诉求分析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的环境评估机制、构建城市"棕色地块"再开发资金筹措机制以及建立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多利益方全过程参与机制三个方面尝试提出了城市"棕色土地"再开发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及其弊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把土地作为增加财政收入的工具,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造成不利的影响。分析了财政激励条件下地方政府的土地利用行为,并在环境保护视角下深入分析这些行为对地方财政和土地资源的影响。发现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地方政府以持续开发土地作为发展动力的土地财政不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能为地方政府带来稳定的财政收入,终将导致财政收入的枯竭。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产市场》2004,(6):70-71
福州市从2000年5月起对经营性房地产开发用地的出让进行了彻底改革,即由以往协议出让为主,改由单一的招标拍卖出让,建立了土地收购、储备、出让的运作机制,实施土地“阳光工程”。为了保证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机制的顺利进行,福州市专门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副主任的市土地管理委员会,协调解决土地收购、储备、出让方面的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福州市  相似文献   

8.
一、“省地人居”的背景和意义 1.人地关系紧张 从城乡关系来看,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都消耗了较多的资源,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从土地资源来看,可耕地面积少,仅占国土面积的1/13。国家从总体粮食安全的角度考虑,会不断减少农地转为城市建设用地的数量。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都需要大量的建设用地,当前征地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说明城乡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竞争已经非常激烈。  相似文献   

9.
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和城市向外发展受限促进了台湾地区土地整备的发展。从运作主体、工作阶段、影响因素分析了台湾地区的土地整备,研究表明台湾的土地整备主体分别由政府部门、土地所有者和土地开发商三部分组成;工作阶段包括事先评估、实施土地整备和后续处理阶段;影响土地整备的因素有财务、技术、法律和其他四个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海地产在土地市场上大施拳脚,是和它与新加坡的远东机构合作密不可分的。远东机构强大经济实力的介入,为其解决了资金的后顾之忧,故而中海可以在土地市场上风光无限。而2004年宏观调控之后,中海资金优势在土地市场上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11.
起步于20世纪末期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主要借鉴农用地集约利用的理论,但二者在利用的阶段性、动态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认为,建设用地利用应区分初级利用和次级利用两个阶段,其集约利用的总目标是追求土地对建筑、人口、经济等各要素的容受力不断提高,但两阶段测度有所差别;同时,中国国情决定了建设用地两阶段利用都应追求集约高效,但结合有关案例分析表明,初级集约利用和次级集约利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衡,需要相互协调,把握合理的"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讨地价与房价的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法和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在中短期,地价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变动过程,不受房价的影响,而房价却受到地价的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房价对地价的影响开始增强,但总不及地价对房价的影响,地价一直占主导地位。研究结论——在调控房价时,应先稳定地价。房地产价格调控需要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革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二是调整土地政策,增加土地供应量;三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四是打击房地产投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村庄建设用地不减反增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提出村庄建设用地及其规划应该适应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需求,通过规划理念的改变和制度的创新,制定出能有效控制村庄建设用地的规划编制方法与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土地政策改革时期的城市空间发展:北京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论文探讨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的特征、并探究空间发展的特征与正在发展壮大的土地市场和土地制度改革之间的关系.利用1993年到2000年上半年北京城市建设区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实证分析显示土地价格及土地开发密度都随着距城市中心区的距离增加呈下降趋势.实证分析还表明地租的曲线的空间变化与土地使用类型相关.这些实证证据支持如下结论:正在形成的土地市场确实影响城市土地开发和空间形态.实证分析还显示地租曲线的斜率和土地-资本替代弹性系数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正如城市经济理论所预测,地租曲线斜率的下降是由于北京大量的交通投资降低了交通成本,从而又反过来使城市土地地租空间变化曲线发生旋转.土地-资本替代弹性指数的增加意味着价格影响土地开发密度.这两者的变化都反映出北京的土地市场正走向成熟.应该指出,在土地市场之外(在行政划拨的土地上)进行的大量开发对北京正在形成和发育的土地市场会产生扭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比较美国土地发展权转让制度和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及耕地指标交易等地方创新实践,指出在中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创新中,应借鉴美国土地发展权转让的经验,引入市场机制,重点关注土地发展权的界定、配置及价值确定、发展权市场的建立及发展权转让过程中的监督问题,对各方面的效应进行充分的分析及权衡取舍,努力形成更为合理、完善的新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土地政策和城市住房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丁成日 《城市发展研究》2002,9(2):61-66,35
本文首先分析了北京的住房市场 ,然后对住房价格的构成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合微观经济学理论 ,总结出北京市房价高的原因 ,即 ,(1)房地产开发过程中没有不变成本 ,因而没有规模经济 ;(2 )根据基准地价系统 ,容积率决定地价 ,这一方面与西方城市经济学理论相悖 ,另一方面使房地产商没有经济利益驱动 ,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强度地利用。最后 ,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论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规制和利导原则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论文认为由于城市中存在大量的负经济外部性,应建立与市场有机结合的一套规则或制度引导城市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像市场规制在其他领域一样,城市管理和规划中的市场规制原则为:使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等于社会收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者可以通过对自己掌控的、影响城市发展和空间配置的要素的规划来引导城市达到其合理结构.因势利导的原则除了系统性外,还有近远期相结合的原则.论文对规制和利导原则在交通结构和交通定价、土地合理定价与土地利用、城市空间战略、土地利用和交通系统、城市发展与土地供给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国外公告地价体系构成和作用归纳总结,根据我国公告地价体系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在我国应构建以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为双核心的公告地价体系,并就二者在公告地价体系中的作用定位及互动机制进行了探讨与设计.最后,论文提出了发展完善我国公告地价体系的相关建议,即出台相应的公告地价体系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研究确定基准地价和标定地价的区别及其联系,推动我国科学、合理公告地价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城市边缘区域,是连接城市新陈代谢的各个组成部分,既有肉眼可见的“关节”,也有潜藏暗存的“脉络”.城市边缘区域土地利用的目标,应从满足城市的基本功能需要,转向土地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使得社会、经济、生态与环境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从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进行土地布局;整合土...  相似文献   

20.
土地使用管制是政府配置土地资源、干预土地市场的一种方式。纠正土地使用的外部性、提供公共产品是管制的主要目的。土地使用管制的存在是必要的,但是人们必须注意加强对其效果的研究。这些效果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土地使用管制本身是有成本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土地使用管制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弹性化和市场化。由于管制而给有关主体造成的影响可通过税费或者补偿的方式予以再调整,以维护社会公平,并达到特定的社会目标。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的回顾,得出了几点对我国土地制度有益的启示,这些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制度、用途管制制度和城市土地出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