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给悲剧提出完整定义的人,并指出悲剧的六个成分:情节、性格、思想、言语、唱段和戏景.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的戏剧主题寓意深刻,容量宏大,涵盖了时人生、人性、命运的思考。他的悲剧包含了构成悲剧的基本要素,即:悲剧的主题、情节和人物及事件冲突;悲剧成因的逻辑性和内在合理性;悲剧的不可逆转和不可避免性;悲剧的普遍意义和典型意义。而他在戏剧中体现的价值观和对人性的深刻解剖更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相似文献   

3.
前苏联作家艾特马托夫的小说《断头台》成功地塑造了动物主人公——母狼阿克巴拉的形象,作品通过对狼的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描写,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人性的荒芜。可以说,狼的悲剧就是自然的悲剧,并且,自然悲剧与人的悲剧又是紧密相连的;进而引发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索。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悲剧》中克莱德的人生悲剧不是个体的悲剧,而是整个美国的悲剧。作者德莱塞通过对二十世纪美国广阔的生活画面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这个黄金帝国光辉下面的腐朽、黑暗和对人性的戕害,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毒害。德莱赛用他的艺术之笔将《美国的悲剧》主题予以淋漓尽致的表现,令人抚卷沉思,感悟良多。  相似文献   

5.
子君的悲剧命运是时代与人性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悲剧更深刻的原因在于它把人的自身因素与时代的社会因素融为了一体。子君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跳不出历史与人性的束缚,导致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根深蒂固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及其规律性;二是男性的生物性及爱情的普遍规律;三是来自于女性自身的禁锢性。  相似文献   

6.
尹蓉 《重庆与世界》2015,(2):62-63,69
毛姆的短篇小说《悲惨命运》描写主人公动三去拜访朋友,由于碍于"面子",始终说不出告辞的话,最终郁郁寡欢而死。本文试图从语用学"面子"和"礼貌补救策略"的角度分析《悲惨命运》中小人物动三的悲剧因素,阐释人性虚伪带来的悲剧。  相似文献   

7.
通常,人们总是认为莎士比亚悲剧是建立在古希腊悲剧基础之上的,二者是同根同源。本文则通过对古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在主题、人物、冲突、结局、原因等方面的细致比较阐释了二者的差异,从而对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悲剧有了一个新的认识结论。  相似文献   

8.
张瑾 《魅力中国》2009,(21):222-223
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为主题,讲述着一个个小人物的生活和命运,她笔下的女性世界是自闭阴暗而扭曲的,多数妇女的婚姻与爱情相分离直接导致了她们人生的悲剧,本人认为导致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她们身上存在的人性的软弱,对并无太大希望的无为坚持和个别女性人性欲望的扩张。  相似文献   

9.
陈全 《魅力中国》2010,(23):303-303
余华在小说《兄弟》中,以超然的姿态,理智的态度,从现实到反讽,以黑色幽默透荒诞,通过平凡人的琐碎生活和悲剧的极端人生,把一个在时代胁迫下挣扎的悲悯人性主题表达的淋漓尽致,通过表面的诙谐甚至荒诞来反讽性的暗示道德的沦丧和人性的退化。兄弟是全篇的线索,也是人性努力挣扎、悲与情的残酷表现。  相似文献   

10.
李娜 《魅力中国》2013,(17):84-84
悲剧是通过苦难、毁灭凸显人或事物的价值,即以否定的方式肯定美好的东西。古希腊悲剧、莎士比亚悲剧、中国古典悲剧代表了中外悲剧的类型。崔兰田先生的悲剧艺术隶属中国古典悲剧的范畴,却又蕴含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以亚里斯多德的悲剧理论中悲剧的心理效果的阐述为理论基础,主要探讨《美国悲剧》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首先讨论了在《美国悲剧》中使用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必要性;然后从宏观角度概括分析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最后从微观角度具体阐述了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对产生悲剧心理效果的作用,主要通过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下的内心世界、不同人物的横向对比两个方面进行探究。由此,《美国悲剧》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下的怜悯、恐惧、心灵净化的悲剧心理效果得以完美展现,悲剧效果所释放出的劝诫、警示、教化意义得以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2.
《在悬崖上》自发表后争议不断,在其不断被重读的过程中,可以窥见小说丰富而独特的社会教育意义与审美价值。《在悬崖上》这一文本包含着潜在主题。小说呈现了"我"的自我意识从萌芽到消弭的过程,体现出"我"的人生悲剧;在叙事层面采用了不可靠叙述策略,暗示了潜在主题的存在:以一个"小我"消弭于"大我"的悲剧主人公形象对压抑人性的社会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3.
以小说集《疯人》为代表的早期创作,是柔石文学创作的发轫。其中爱情主题的反复出现,典型而集中地体现了一个五四文学青年的彷徨与探索。孤寂和感伤的笔调,浓郁的悲剧色彩,既是对本真人性的反思,也是对反封建思潮的积极响应,体现了青年柔石不断砥砺、不断进步的时代精神和文学责任感、使命感。  相似文献   

14.
司汤达《红与黑》为我们展示的既是一幕爱情的悲剧,也是一幕政治的悲剧。悲剧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十分复杂,并且随着周围环境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和演变,从他的政治化的爱情中就可体会出来。从维立叶尔到巴黎的牢狱中,他走着一条反抗——妥协——觉醒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马玲 《魅力中国》2013,(29):163-164
悲剧意识是一种艺术观念,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源于对现实性悲剧的体验和感知,主要表现为冲突和悲剧下的情感效果。《茶馆》是一部悲剧,《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是老舍戏剧的顶峰之作,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以旧北京城中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哀为背景,通过对茶馆及各类人物变迁的描写,反映了从清末、民初到抗战胜利后三个不同时代的近50年的社会面貌。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动荡、黑暗和罪恶。  相似文献   

16.
胡欣欣 《魅力中国》2010,(28):192-192
黑格尔的美学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本文重点论述了黑格尔的悲剧冲突理论及其在悲剧史上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黑格尔强调悲剧的结局是局部善的、合理的东西的毁灭,而全面、正确、进步的伦理观念——“永恒正义”则在悲剧所认为的痛苦和毁灭中得到保存和升华。黑格尔悲剧冲突理论是一种有冲突无是非理论,并且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短篇小说巨擘,新恩潮派的中流砥柱。他以俏皮机敏、精深洗炼、意趣盎然的文笔表现了日本大正时期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人生,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和绝望情绪。如鲁迅先生所概括的:“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所用的主题最多是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希望已达之后的不安或正不安时的心情”,实质是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背景之下及资本主义丑恶现实之中的芥川龙之介的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在他的短篇小说《地狱变》里,通过画师良秀的形象得以全面展示并折射出现实人生的卑鄙和黑暗。《地狱变》中的画师良秀是个艺术至上主义者,他近于疯狂地投身艺术,为了艺术不惜残害他人生命,也不惜牺  相似文献   

18.
张莉 《魅力中国》2011,(17):221-221
《饥饿艺术家》是卡夫卡晚年最珍爱的短篇小说,是作者内心体验的真实表达。文中的主人公渴望独立而不得,在动荡的世界里无奈的生活,拒绝与外界交流,孤独进行饥饿表演,得不到人们的认同,一直处于生存的被遗忘状态。艺术家坚持自己的选择,选择充满荒诞性。注定其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9.
艾芳 《魅力中国》2010,(9X):170-171
本文以王国维指出《桃花扇》中悲剧人物侯朝宗、李香君二人分离的破绽为引子,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悲剧大团圆艺术形式的分析,指出《桃花扇》正是我国传统戏曲悲剧表现形式的体现,是悲剧人物生命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延续和发展。《桃花扇》也绝不是简单描述侯朝宗、李香君二人对爱情执著的追求,而是深刻反映了一群面对倾覆而无力回天的悲剧人物的坚韧抗争。因此,《桃花扇》的悲剧是彻底而完满的。  相似文献   

20.
杨捷 《魅力中国》2011,(9):54-54,56
“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