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辛长贺 《中国外资》2012,(22):148-149
本文通过一个多任务多监管人合谋的共同代理模型讨论了企业的监管问题。与单个监管机构相比,多个监管机构往往会带来额外的监管成本。但是,如果多个监管者能够协调其监管行为,便可以降低监管成本。在同质监管者的情况下,可以近似的将多个监管者问题转化为代表代表性监管者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多监管者问题退化为单一监管者问题。因此,对于监管者而言合谋总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侯冬梅 《时代金融》2012,(29):21-22
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以总经理为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公司聘请的注册会计师负责年度审计,两者之间存在着合谋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使得政府监管与合谋整体就有一个博弈的过程。通过建立政府监管博弈模型,提出建议,认为减少合谋需要政府监管部门加强监管,不仅要对违规者进行处罚,还要加大对监管者监管失职的惩处力度,同时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3.
张群 《海南金融》2010,(2):65-68
本文基于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的视角分析了银行业监管有效性问题,从银行业市场准入监管,银行业业务运营监管以及市场退出监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监管者声誉和公信力对被监管者行为和监管有效性的影响。即拥有良好声誉的监管者在准入监管中审核要更加严格.以保证获得准入资格的银行最优;监管机构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在监管过程中严格执行监管,按照制度办事,代表政府实行银行业的监督和管理,有效的查获银行的不规范行为,银行为了维持和增强来自监管者的“声誉溢出”,加强自身的声誉建设,也自觉减少采取不规范经营行为的动机:在市场退出监管中,监管者出于声誉维护而避免了救助不足和救助过度行为,避免了过高的救助成本和社会财富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徐英 《上海保险》2009,(8):10-13,41
“作为保险监管机构,其监管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具体的监管行为,无疑将对被监管者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监管者首先必须明白自己的工作目标,而且所有的具体监管行为必须是为达到监管目标而选择的手段、途径或形式。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或者没有理性的目标,或者虽然有明确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并不能左右自己的具体监管行为,甚至行为的后果往往与所谓的目标背道而驰,都会影响全行业的发展,与其有,莫如其无”(孟龙,2004)。因此,保险监管作为一种具有特定内容的政府规制行为,应有其确定的目标,并且所有的监管法律、规章、监管措施和具体监管行为是否正确和有效,必须以是否符合监管目标为准绳。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监管是否有效直接影响到银行体系的稳定和社会公众存款的安全,而监管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监管者的监管体系和监管水平.而设计和完善必要的监管准则,实现监管行为标准化,对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监管效率和权威性,促进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银行业监管行为标准化问题进行了多视角探讨,以利于构建我国银行业监管行为标准化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的优化与效率的增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失灵及金融业在现代经济听 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是必要的,金融监管的收益是巨大的,但金融监管的收益性并不等同于金融监管的效率性,因为金融监管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在支出成本;一方面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监管的过程中需要耗费资源,一方面被监管者由于监管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会造成福利损失,因此,在监管收益既定的情况下,通过监管制度的优化降低监管成本,将有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社会福利的增进,就此,本文分析了中国银行业监管制度对监管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银行鉴管的效率原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监管效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影响监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从不同的监管理念及条件、效果的比较可以看出,任何监管理念都是通过影响监管当局与被监管者的价值判断进而改变各自的行为取向而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提高监管效率,出路就在于解决监管、银行、市场对监管信息的钝化和逆向敏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而产生敏感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探讨了证券市场主要参与者间关系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与国外证券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不同,我国沪深两个交易所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监管竞争与对板块上市机会的主动争取上;证监会与交易所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领导关系而非监管、合作关系;就证监会与被监管者而言,除监管关系以外,证监会与被监管者之间还存在着容忍、合谋等关系;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合作与监督关系。  相似文献   

9.
陈健 《中国外汇》2014,(5):34-36
规则性监管和原则性监管是一个监管框架中不可缺少并且互补的两部分,关键在于监管者如何运用此两类法条来规范或者引导监管对象,使其行为及结果与监管目标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金融监管机构的良好治理:内控机制与外部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监管机构本身作为受托履行监管职责的专业组织,其行为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各相关利益者的博弈互动中,监管者的行为并不必然会与既定监管目标一致,既存在着因监管者被“俘虏”导致监管宽容问题,也存在着监管人员利用监管权力寻租、设租导致监管腐败的问题,还可能有监管措施过于严厉、  相似文献   

11.
银行监管的成本与收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东金 《金融纵横》2003,(12):51-53
一、金融监管的成本 一般而言,可以将监管引起的成本分为两大类:一是监管引起的显性成本,包括监管机构执行监管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与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耗费的资源:二是监管引起的隐性成本,主要是指被监管者因为监管措施而改变原来行为方式造成的福利损失。下面就对这两类成本仔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对监管效率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对影响监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从不同的监管理念及条件、效果的比较可以看出,任何监管理念都是通过影响监管当局与被监管者的价值判断进而改变各自的行为取向而体现出来的。所以,要提高监管效率,出路就在于解决监管、银行、市场对监管信息的钝化和逆向敏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并进而产生敏感的行为取向。  相似文献   

13.
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是当前金融业内两种不同的呼声。监管量过少,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甚至危及整个经济体系的安全;监管量过多,则会造成监管成本高、寻租造租、监管者道德风险以及被监管者逆向选择等。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工作应有所侧重,适度监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构建适度监管体系应建立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完善和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中引入市场化机制以及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制度等。  相似文献   

14.
监管不足与监管过度是当前金融业内两种不同的呼声.监管量过少,可能放大金融风险甚至使整个经济体系崩溃;监管量过多,则会造成监管成本高、寻租造租、监管者道德风险以及被监管者逆向选择.在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监管工作应有侧重,但监管不足和监管过度这两种倾向都应努力避免.适度监管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构建适度监管体系应建立统一金融监管组织、完善和实施信息披露制度、在监管中引入市场化机制、建立对监管者的再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的银监系统监管文化是指在银行业监管领域内体现的监管思想、监管观念、监管道德和监管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是由监管者在长期的监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其优劣是由监管者的整体素质和相关的法律规章的内容决定的,是存在于监管者心里、表现于监管者的思想和言行上的。银监系统的监管文化正在形成,主要体现为银监会颁布的近百个法律法规和银行监管的四个理念、四个目标、六条良好标准。  相似文献   

16.
金融科技不仅承继了传统金融风险,更是在法律层面对监管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审慎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为核心的传统监管模式逐渐式微,无法适应科技跃迁背景下的金融市场现状.因此,有必要重视以数据为驱动的监管科技的作用.具体规范路径方面,首先,应强化穿透性监管理念;其次,完善相关监管法律的顶层设计;最后,构建以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等为技术底层架构的监管科技体系.  相似文献   

17.
宏观审慎监管的边界及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机前的金融监管体系并未低估宏观目标的重要性,但在监管实践中,监管者过分强调基于单个金融机构安全性的微观审慎监管,忽视了金融机构行为的系统性内涵及由此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对宏观审慎监管的再度重视是对传统监管宗旨的回归或落实;它与微观审慎监管并非截然对立,而且其实现有赖于微观监管措施的完善.其中,以资本要求为核心的监管工具仍是达成宏观目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中国金融监管制度缺乏对监管者监管机制的客观事实出发,运用公共选择、寻租经济学理论,认为加强对监管者的监管是为了防止监管者作为"经济人"被俘获、防止监管"创租"与"寻租",并提出当前加强对金融监管者监管的四条措施。  相似文献   

19.
银行监管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时永顺 《金融与市场》2005,1(2):53-55,60
银行业监管体系涉及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三方利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具有经济人品性,追求自身净收益最大化.监管双方的行为处于博弈状态,任何一方都会根据对方行为策略来选择成本最低的应对策略,以保证自己净收益的最大化.为提高监管成效,政府采取调控措施,调整监管方和被监管方的净收益参数,以利益为导向,形成监管者与被监管者之间的最佳搏弈均衡,实现政府、监管者、被监管者三方净收益最大化,在此过程中,政府面临着预算约束.  相似文献   

20.
陈茂芳 《时代金融》2014,(12):133+138
近年来,我国证券监管部门越来越重视和加强监管工作,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监管政策执行效果尚不理想。本文试图,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深入分析监管机构、投资者的行为逻辑,然后提出证券市场的监管建议,提高其的效率。本文引言简要说明中国证券市场监管的存在的问题及行为金融学理论对监管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紧接着分析监管者的行为偏差,最后从行为金融角度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