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各国准则对负商誉会计处理的历史演变 (一)美国。1970年11月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颁布了第16号意见书“企业合并”(APB16)和第17号意见书“无形资产”(APB17),直到今日它们仍是指导美国企业处理合并及商誉问颢的蓝本。在APB16中,对负商誉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2.
段秋霞  李鹏 《市场周刊》2004,(8):118-118
企业合并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界的一大潮流。企业合并中的差额大于零称为正商誉,反之则称为负商誉,价值体现为合并后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国际上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和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负商誉会计处理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调减购进资产的入账金额.流动资产中的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等项目往往具有固定的或可确定的数额.或具有客观的市场价格,因而一般不加以调整:长期股票投资等证券投资项目也具有客观的市场价格.也不宜调整.但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一些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没有市价,所以可以按比例减少这些资产的价值.如果这些非流动资产已降低到零值,则未分摊的差额记入"递延贷项".  相似文献   

4.
敬佳琪 《现代商贸工业》2010,22(19):216-217
在企业合并中,合并企业为取得被合并企业的这种超额收益能力,所付出的购买价格会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这一超额部分被确认为商誉入账。同样,在企业合并中还存在另一种现象,即合并企业所付出的购买价格可能会低于被合并企业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此时合并价格和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体现为一个负值,该负值是否应被确认,确认后应如何进行账务处理一直是会计学界普遍争议的话题。在对负商誉的产生进行分析后,对负商誉的确认和账务处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杨頔 《致富时代》2011,(9):86-86
针对企业合并中的负商誉问题,该文对负商誉的定义、本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负商誉”是客观存在的,且将其理解成一种“负债”,宜采用“递延收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杨頔 《致富时代》2011,(7):79-79
针对企业合并中的负商誉问题,该文对负商誉的定义、本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负商誉”是客观存在的,且将其理解成一种“负债”,宜采用“递延收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对中外负商誉会计处理——差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负商誉的存在及其会计处理方法是各国会计界普遍存在争议的问题之一.我国新会计准则只是将购买方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并未明确提出负商誉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将企业分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两类.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按照原账面价值确认,不按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因而不形成商誉,合并作价与合并中取得的净资产份额的差额调整权益项目.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的是购买法,在购买日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大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确认为商誉.购买方的合并成本小于确认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净额的差额,为负商誉.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如果"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确认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企业合并成本小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辩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在购买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调整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季晓云 《商业会计》2006,(11):13-14
合并商誉作为企业的一项特殊资产,世界各国对其会计处理方法不尺相同。七文从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方法入手,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关于合并商誉的最新处理方法,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我国2006年2月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有关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中国、美国对合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并结合中美合并商誉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旨在借鉴美国先进的合并商誉会计处理方法,为我国的会计准则提出在企业合并中商誉处理方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企业合并中的负商誉问题,本文对负商誉的定义、本质和会计处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负商誉"是客观存在的,且将其理解成一种"负债",宜采用"递延收益法"的会计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规模的企业开始涌入并购热潮,企业合并也因此渗透到我国市场经济的每一个角落,并对每一个行业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企业合并是企业寻求更加广阔的市场和自身更加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之一,合并活动因此日益频繁,合并商誉伴随着合并活动产生。在我国企业财务会计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于合并商誉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合并商誉在合并活动中所占收购价值的比重也越来越大。由于经济环境时刻变化和商誉自身抽象的性质,其会计处理较复杂,企业在对商誉计提减值损失的过程中若有不当的处理方式可能会引发潜在的风险,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应该重视企业合并商誉的会计处理问题。本文把企业合并商誉作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企业对于合并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分析目前我国在合并商誉会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购买法还是权益结合法FASB于2001年7月1日推出了《财务会计准则公告141号—企业合并会计处理》,FASB141号第13段提出“在这一公告范围内的所有企业合并都使用购买法”,以此替代了APB16号中允许同时采用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规定。  相似文献   

14.
企业在按权益法核算对外投资的情况下.由于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在母公司会计报表中作为股权投资差额核算.在合并会计报表中则作为合并价差处理。而在企业购并过程中,成交价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则作为商誉入账。如何分清合并价差、股权投资差额与商誉三者含义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恰当反映,是编制会计报表时应予以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负商誉在产权交易中存在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购并中,企业购买另一企业时支付的价款低于购入的可辩认资产公允价值时,该差额表现为负值,也就是所谓的"负商誉"。理论上,负商誉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被购并企业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之和大于购并企业的收购价格,被购并企业的所有者就会将净资产逐项出售,并不会像存在商誉(正商誉)那样将净资产整个或一揽子出售。但是,负商誉在企业购并尤其是国有企业购并实践中的确存在。本文试对国有企业购并过程中负商誉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企业和相关资产管理部门给予足够重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  相似文献   

16.
冯阳 《现代商业》2008,(5):138-138,137
企业合并的会计问题向来是会计领域中最为复杂且争论最多的领域之一。本文从准则结构、会计处理方法、商誉的会计处理等几个方面比较了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企业合并》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的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对我国企业合并会计准则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提出了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浅议负商誉的会计确认和计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负商誉是会计理论中一个久而未决的难题。迄今为止,研究学者在负商誉是否客观存在、其性质和会计处理等问题上仍未达成共识。笔者拟就负商誉的若干问题,立足于我国对负商誉的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现状,并结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2001年发布的SFASNo.141《企业合并》(businesscombination)的相关规定,提出借鉴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合并商誉的计量进行了规定不同的合并理论下,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并不相同,本文通过案例对此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跨国经营不断增多,企业的收购兼并业务日趋复杂,这对企业合并会计政策提出了新的问题,如商誉的初始确认和后续计量.因此财政部在2006年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指导企业并购中的会计实务.本文结合《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10》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4号》文件精神,对与所得税相关的商誉会计处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对不同合并方式下的会计处理做出具体的规定。会计处理方法主要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如适用条件、合并日及合并日后合并报表的编制、商誉的确定与摊销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