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晓庄 《中外管理》2006,(2):112-113
这位下属有背景…… 张凯(本文人物均使用化名)是公司的部门经理.最近他遇到了一件非常头疼的事儿:下属王臣总是故意和自己作对。王臣在公司工作了多年,也是比较有竞争力的部门经理人选。而更麻烦的是.王臣是自己上司陈副总的“亲信”.而且陈副总的爱人又和王臣的爱人是老同学……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在湘潭市无线电二厂工作。我学的是无线电技术,这家工厂生产电视机,专业很对口。那时,只要是电视机厂工作的大学生,人们便将你当作技术权威看待,同事的、朋友的、亲戚的电视机坏了,都会叫你去修。刚开始,我只有硬着头皮去,修不好,找借口拿回宿舍,看书、查资料、请教水平高的人,直到修好为止。  相似文献   

3.
心中有爱     
我叫徐海乡,今年43岁,在江苏省盐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从事稽查工作进入第8个年头了。这工作吃力受累麻烦多,常常招人恨,闹不好还会受报复惹祸患,但我越干越起劲,越干越爱干。同事们说我胸中一团  相似文献   

4.
《秘书》2008,(8)
案例于雪的上司是公司里负责研发工作的副总,他不仅是个典型的工作狂,这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他还非常霸道,尤其体现在态度上,总是盛气凌人,向于雪交代工作时老是用一种不耐烦的命令式口吻,  相似文献   

5.
一个公司的女副总,为了一件很令她苦恼的事来找我。她刚跟下属发过脾气,因为要写份报告,她要求下属必须按她的意愿去写,她的下属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跟她的想法不一致,因此吵了起来,闹得不欢而散。她的内心中充满了对下属的不满,“当下属的,就应当完全按照我的意愿行事,让你干啥就要干啥,不要有自己的想法才好。”虽然充满着理直气壮的愤怒,但还是有纠结在心:“我怎么样才能让他完全听我的呢?”  相似文献   

6.
罗西 《人力资源》2005,(15):74-75
几个升迁无望的人 朱彤(男,32岁):我是进入公司后,才知道有个王副总经理是我老乡.开始那阵子,他常热情地邀我到家里吃饭.可半年过去之后,我发现公司里的同事对我总是不冷不热的.有人背后说我是通过那位老乡开后门进入公司的.最要命的是,这位老乡大哥在公司里声誉不好,而我此前一点也不了解,就这样我不明不白地陪他形象大损.  相似文献   

7.
尚春萍 《人力资源》2017,(11):86-88
业务部门第三季度的绩效考核结果出来了,第一名是已参加工作三年的汪彩琳.成绩公布在公司的OA网上,业务部门的同事对汪姐表示祝贺,并强烈要求汪姐请吃大餐.荣升销售冠军的汪彩琳也很开心,邀请部门同事周末聚餐K歌.在餐桌上,有一个同事却一直在强颜欢笑,他就是和汪彩琳同一批进公司的李井会."我的能力也不比她差,同样是一批进公司的,看看人家现在,成销冠了."李井会越想越气,他甚至开始讨厌这位优秀的同事,于是,他找个借口提前离席了,走出饭店门口还自言自语了一句:"看把你能耐的".  相似文献   

8.
韩国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总裁朴根熙近日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的管理经验时,表现得非常谦虚.他说:"我的眼睛比较大,看起来比较冷漠.但我在经营上不是这个样子.二十多年来,我从来没有用权威、专断和命令的口气对待过下属.对待同事我从来都是主动接近和沟通."  相似文献   

9.
一、敏于行--思想到,命令到,行动到 我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例子:在出差路上我给公司副总打电话,考虑到公司搬家之后,上年纪的老员工中午休息找不到地方,很成问题,我们商量在十楼或者三楼挪出一个地方来安一些床,让这些同志在中午能有安歇之地.说完这事挂断电话后,我又想起另一件事嘱咐,接着又拨他办公室电话,结果接电话的是副总助理,他说副总去三楼了,好像是安排住宿的事情了.中间这个时间差有多长?也就是我放下电话想起某件事再回拨的这个时间段,这位副总已经亲自去选安置员工休息的地点了.  相似文献   

10.
暮鼓晨钟     
郑翼 《人力资源》2012,(9):94-95
习惯左右人生有这样一个寓言:一位富豪临终前将一大笔遗产赠送给自己的一位远房亲戚——一个常年靠乞讨为生的乞丐。在接受遗产后,这位乞丐亲戚身价立变,成了百万富翁。新闻记者随讯赶来采访这位幸运的乞丐,问他道:"在继承了遗产之后,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大家都以为这位乞丐会说些如何享受富裕生活的话,但他的回答令周围的人大跌眼镜,他说:"我要买一只好一点的碗和一根结实的木棍,这样我以后出去讨饭时会方便一些。"原来,长期做乞丐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某企业工作了数年,在此期间,他与同事一道钻研业务,工作很快得心应手.企业效益虽然一直不温不火,但也基本上年年旱涝保收,工作之余,大部分同事都在打打牌、搓搓麻将中度过,笔者的这位朋友却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时间学习了大量的企业管理知识.后来,企业因领导班子集体失职,酿成了责任事故,被勒令停产整顿,原班子人马全部被撤职.整顿期间,上级下派的工作组广泛征求兴企之策,笔者的这位朋友提出的策略被采用,很快被提拔到生产管理重要岗位.不久,企业步入正轨,工作组撤出,我的这位朋友因管理能力强被推上法人代表位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11月24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著名法学家乔新生教授应邀到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讲学。作为乔教授的老朋友,笔者探知他下榻的住所,便带着同事,赶到顺义区国家会计学院专家公寓,以围追堵截的蛮横之举,不由分说地阻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石军伟博士以及乔教授的一帮弟子,在夕照如火、霞光闪射的傍晚,在老乔刚刚下课半小时之际,便对他进行了面对面采访。话题本来是审计法遭遇合同法,但同事小霍的热情追问,使老乔又谈及对新修订的审计法及相关问题的见解。从他给小霍的名片中知道,这位在新闻界、法学界声名鹊起的校友还是中国人权研究会理事,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理事,湖北传播法研究会会长,湖北民法专业委员会理事,武汉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当代改革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大国际报业集团首席顾问,《中国法律述评》副总编辑和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这一大串头衔让我目不暇接。让他饿着肚子,忍受点疲劳,就审计法及其经济监督领域里的相关问题贡献一点智慧,让审计系统的广大读者领略一位年轻法学家的风采,想来是这位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学者的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3.
职冬娜 《新前程》2009,(8):74-75
小培常常给人一种斤斤计较的小气感.同事间一起吃饭,把把饭钱算得清清楚楚;公司加班,加班费要计算得清清楚楚,还总是不断地提醒主管.同事工作上遇到麻烦,本是举手之劳,可小培懒得去管.同事们觉得她不好相处,太独.她也有自己的说法,"我没挣那份钱,干吗要去多管闲事?"  相似文献   

14.
残酷的现实     
一位父亲去拜访他在一家公司的好朋友。下面是他们之间的对话:你还是这家公司的副总么?是啊,怎么了?我儿子刚刚毕业,我希望让他接受点锻炼,丰富一下人生经历,同时开始赚点小钱。如果你需要,我可以帮忙。当然。我希望他能从点点滴滴做起,对劳动和金钱形成正确的看法。那好……我想可以让他去当总经理。总经理不需要做任何具体的事情,我让他来的时候他来一下,随便说些无关痛痒的废话。工资每月8万比索,有奖金,公司还负责报销一些日常花销。可以吗?嗯……不好,那可是一大笔钱啊,而且职位太高了。还有别的吗?那就项目主管吧。工作就是批示一下下…  相似文献   

15.
12年间,从毛遂自荐的青涩新人到用友集团最年轻的副总,他的成长之路蕴涵着怎样的职场哲学? "我是一个说话直截了当的人,喜欢跟人打交道."就地采访进行之前,季学庆还在忙着与市场部同事沟通下一个活动的发言稿.虽然只是个别文字的雕琢,季学庆仍然详列了修改意见一二三,并不在意与对方在管理一上相隔几个层级.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咨询一件事:一年多前,他的一个亲戚向他借款3万元去炒股票,当时说好按银行同期利率,在还款时一并清账。出于彼此是亲戚,碍于情面,就没让他打借条。不久前,单位公房出售。他想把住的套房买下来,就向那位亲戚要钱。没料想,那亲戚因为炒股蚀了本,竟然赖账不还,两人为此大吵一顿。他想去告他,可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位朋友向我咨询一件事:一年多前,他的一个亲戚向他借款3万元去炒股票.当时说好按银行同期利率。在还款时一并清账。出于彼此是亲戚,碍于情面,就没让他打借条。不久前。单位公房出售。他想把住的套房买下来,就向那位亲戚要钱。没料想,那亲戚因为炒股蚀了本。竟然赖账不还,两人为此大吵一顿。他想去告他,可  相似文献   

18.
《经营者》2013,(8):22
6月21日,在写完《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一封信》之后,今年50岁的沈阳人付守杰就回到广州,但被传重回到集团担任副总,同时担任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他是广汽集团总经理的热门人选,但7月12日却被任命为广州国资委下属重点企业广州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前付守杰一直在沈阳政府部门工作,加入广汽后,他用四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家企业当营销副总的朋友告诉我,他真受不了企业老板,去年还是五千万的任务,今年就要定一个亿,还没等我们去争辩,就要求我跟他签订目标任务书,可明明知道是完不成的,但只要我还在这里干,没办法,他说多少就多少,说了也没用,最后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办了,也不知道今年这任务是怎么定出来的?  相似文献   

20.
"你见过周鸿祎吗?"春节回家时一个亲戚问我,这是做记者几年时间里她第一次主动提起与我工作有关的话题。在得到肯定的答复以后她很兴奋,接着问我:"他能记住你是谁吗,他记性是不是特别不好?他去《天天向上》把汪涵认成汪峰了。"类似的对话在之后的几场聚会中陆续出现过。我尝试问他们这场节目除了周鸿祎表现的娱乐价值之外,还记不记得他是什么公司的,公司的产品是什么,有什么用途。问过的人中年纪最大的女性40岁,认为判断智能机的标准就是是否触屏,年纪最小的男孩15岁,知道智能手机的三种操作系统以及软件需要下载和升级。意外的是,基本上每个人都能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