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经济遭受到严重的损伤。次贷危机不仅冲击了全球金融稳定也给监管体系提出了挑战,集中暴露了现存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的矛盾。因此,必须在研究金融监管历史的基础上,更新监管理念、大力改革金融体系、再造全球金融稳定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爆发后,不少专家将危机溯源至以美元为本位的全球货币体系,这一体系所引发的种种根深蒂固的症结让全世界不约而同地猜想一个新的全球货币格局,乃至整个金融新秩序产生的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就是将国际金融秩序进行新的调  相似文献   

3.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贸易扩张和经济增长造成了重大冲击,中国作为全球性贸易大国不得不在危机中启动强制性的贸易平衡调整,以促进全球经济的企稳复苏。然而,随着危机恐慌期的渡过和后危机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的梯度复苏反而推动了贸易失衡的扩大,国际贸易摩擦全面加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11月召开G20  相似文献   

4.
胡其伟 《商业科技》2014,(18):188-188
随着各国的贸易往来不断紧密,世界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人们提出了金融全球化的观点。金融全球化是指各个地区的金融活动遵照全球相同的规则开展,慢慢达到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通过对金融全球化和当今国际金融现状的分析,探讨全球化对金融秩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监管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由此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的固有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反映了各国金融监管体制有效性的不足,新一轮大规模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次铺开,国际金融监管理念创新和模式变革正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焦点之一。一、金融危机对金融监管体系冲击的反思目前普遍认为,此次国际金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旧的国际秩序、格局和体系形成了冲击,必然导致一定的反弹。中国和国际社会都需要时间来消化彼此的影响。2008年对世界和中国来说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动荡似乎正在把美国拖入衰退,也给全球经济蒙上阴影:美元贬值、油价高企、粮食危机,简直一片愁云惨雾。中国和印度所在的亚洲好像成了唯一值得称道的亮点。  相似文献   

7.
美国次贷危机自2007年2月开始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自开始到爆发,进而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其持续时间非常长,不仅造成了美国重创,还严重影响影响了国际金融秩序和体系,甚至全世界都能感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寒流.那么,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是什么,其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又是怎样的?文章将深入分析美国次贷危机的成因,并探讨次贷危机对国际金融秩序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次贷危机席卷全球,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给各个国家带来影响。本文针对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做出具体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加快我国经济进程,促进我国企业结构调整,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进出口经理人》2009,(5):84-84
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经济变化,让中国企业体验了前所未有的寒冬。由金融机构倒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随着时间推移在实体经济中蔓延,海外市场的重大变化、全球政府政策的调整,原材料价格的暴涨暴跌,  相似文献   

1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金融形势复杂多变,国际金融格局遭遇洗牌。此次危机在给中国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带来机遇。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用,加强管理,提倡自律,强调金融监督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历时两年,至目前为止,危机尚未结束。从危机的发展动向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将在短期内继续蔓延,并通过各种渠道对金融市场、世界各经济体经济增长和国际货币体系产生滞后性的负面影响。但金融危机的破坏力尚不足以引发全面衰退和混乱。随着全球金融体系系统性崩溃风险的显著降低,中国应适时调整政策,以规避和减轻全球金融危机不确定性带来的金融风险,加快经济复苏进程.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国际货币政策协调理论为依据,结合中美欧货币政策三方博弈模型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应对过程中大国有效参与国际货币政策合作寻求理论和政策上的支持。通过模型论证发现,要治理当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美欧三方之间货币政策不协调是无效的,美欧领导、中国追随(斯塔克尔伯格协调方式)会使得博弈方的损失提高,美欧合作、中国不参与时的博弈均衡结果是各方得到帕累托改善,中美欧三方合作时的博弈均衡结果则是各方损失进一步减少。因此,中美欧三方货币政策的通力协作是共赢的,有利于三方及世界经济整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不良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外需、资本流动、资产负债表、金融市场、国际初级产品价格、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中国应借鉴美国次贷危机产生诱因的教训,从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贸易调整、稳定投资增长和支持消费等几方面着手应对危机影响。同时,应在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和全世界共同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弱化、遏止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伴随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处于一个艰难的调整期。在这一时期中无论是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经济都遭受巨大冲击,甚至不同程度陷入衰退;中国的经济也受到很大不利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增长,中国应积极调整对外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15.
影子银行作为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发展直接融资的有效渠道,在我国金融业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目前,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影子银行资产规模占GDP比重排名比较靠后,整体体量较小,未来发展空间很大。不过,我国影子银行长期处于监管盲区,传统监管体制无法实施及时而有效的监管,既不利于我国金融系统安全稳定,也不利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特别是金融业内外循环扩大了法律关系模糊带来的消极影响,放大了刚性兑付带来的金融资源循环受阻问题,增加了监管缺乏带来的金融系统不稳定因素,导致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缺位问题进一步凸显。影子银行是金融系统性风险的一个重要来源,尽管我国已经建立了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影子银行监管体系,但分散管理的弊端依然比较明显。为充分发挥影子银行积极作用,助力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应从顶层着手设计有效的监管制度,规避影子银行可能带来的风险。具体而言,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全面统计制度,掌握内外循环中的金融家底;二是建立健全规范而有效的管理架构,防范内外循环中的金融风险;三是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实现国内与国际规则的全面接轨以及内外循环规则的连通;四是引入监管负面清单制度,平衡金融创新保护与金融风险防范。  相似文献   

16.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肆掠全球的金融危机,其直接原因是美国国内的产业、金融政策错误,以及华尔街的贪婪与金融监管失误,而深层次原因是全球经济失衡与技术创新的周期性。本文应用时间序列模型验证了美国经济衰退对中国对美出口的显著影响,使用GTAP模型估算了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纺织、石化、电子等中国主要出口行业产出增长将进一步大幅下降。建议我国通过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扶持民营企业发展以扩大内需,并走创新发展道路,以应对危机下世界经济衰退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上海)自贸区的挂牌成立,中国的改革也进入到新的阶段。在全球金融危机余波仍在肆虐的当下,金融服务业开放的同时尚需要强力且高效的法律监管。本文通过对当前中国金融监管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世界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趋势,认为中国(上海)自贸区的金融监管应基于保护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且监管应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平衡,监管指标不宜过于复杂。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与金融创新关系的再反思,分析金融创新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所扮演的角色,重申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出金融创新在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中的重要策略和原则:金融创新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遵循"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并要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后危机时代构建宏观审慎监管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融监管不足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推手,而产品创新过度源于微观审慎监管带来的监管套利,微观审慎监管的顺周期效应、影子银行体系及系统性重要银行监管的缺失则加剧了危机的深度。因此,宏观审慎监管的未来任务需要扩大监管范围,从总体上把握系统性风险,需要央行、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整体配合,需要央行从源头控制流动性这一公共品,需要央行职能的重塑;然而宏观审慎监管的执行也面临一些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表明,资本市场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相伴相生,脱离经济社会需求的金融发展会带来灾难;资本市场代表着市场化资源配置方式,但诚信缺失和非理性因素也会带来市场失灵;金融危机对全球化时代的资本市场发展和监督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的资本市场存在着市场发展水平不高、投资回报未能充分体现、法制建设和监管需要加强、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应该采取措施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场外市场建设;提高监管水平,改革监管体制;强化投资者保护机制,加强投资者教育;推动社会保障和养老体系与资本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