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2013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在原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创设了新型流动性货币政策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为流动性供给,金融机构在缺乏流动性时通过抵押的方式与中央银行"一对一"交易,取得贷款。常备借贷便利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是对国外中央银行先进经验的学习,对中央银行管理货币流动性起补充作用。本文将探讨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创设背景,使用情况及实际效应。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手工搜集的96家商业银行数据,研究了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可以显著提升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能力,这一工具的政策效应在规模较小、同业融资依赖度较高的商业银行更为显著,且中期借贷便利对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促进作用更强。进一步研究表明,央行的借贷便利工具不仅可以通过合格担保品渠道直接为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还可以通过同业融资渠道间接向其他银行输送流动性,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发挥改善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的实施、央行流动性管理以及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丛剑锋 《甘肃金融》2016,(11):30-33
文章介绍了我国常备借贷便利工具的应用,将常备借贷便利推出的时间2013年6月作为时间序列分割点,分别检验常备借贷便利实施前后利率调控对最终目标的传导效果,采用VAR、脉冲函数、GARCH模型分析得出,自常备借贷便利实施以来,隔夜拆借利率的波动率明显较之前年度稳定,且随着常备借贷便利利率的下调,利率走廊区间宽度收窄,隔夜拆借利率的波动趋向平缓,说明通过常备借贷便利烫平流动性波动并引导利率整体平滑下降的作用发挥得更为有效.最后提出了进一步用好常备借贷便利工具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逐步规范统一常备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二是增加常备借贷便利交易对手,完善抵押品制度;三是重点培育常备借贷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四是继续优化SHIBOR定价机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金融市场更高的调节需求,中央银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套以流动性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而"常备借贷便利"则是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工具的代表,本文以该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启示,从而为"常备借贷便利"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更好地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金融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金融市场更高的调节需求,中央银行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一套以流动性调节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而“常备借贷便利”则是中国货币政策短期流动性工具的代表,本文以该政策工具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特点、影响,通过国际比较,得出启示,从而为“常备借贷便利”这项货币政策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上更好地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金融市场流动性予以调控,是中央银行的法定职责。单一货币政策体系下,存款准备金率、基准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工具箱的三大工具;而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体系下,则需要在原有流动性工具箱改进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由此,常备借贷便利、中期借贷便利等登上历史舞台。梳理我国中央银行流动性工具箱的创新演进过程,发现流动性调控中存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律地位不够明确、流动性工具取舍中的法律依据不足、中央银行流动性调控中自由裁量权的边界不清等法律问题,这些均是未来修订、制定法律应予以重视的。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国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的调控才能在法律界限内进行,市场的透明度与公平才能强化。  相似文献   

7.
金融     
《首席财务官》2013,(12):18-18
央行新货币政策工具SLF公布 11月6日,央行网站新增“常备借贷便利(SLF)”栏目,正式公布今年常备借贷便利开展情况。常备借贷便利的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常备借贷便利的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以1至3个月期操作为主;利率水平根据货币调控需要、发放方式等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8.
邓伟  宋敏  刘敏 《金融研究》2021,497(11):60-78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09—2017年中国银行业数据,利用我国借贷便利工具创新这一准自然实验,以借贷便利工具的运用需要商业银行提供合格担保品这一要求为切入点,考察了借贷便利工具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借贷便利工具创设后,商业银行持有的合格担保品规模越大,其贷款利率越低,且这一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发现,央行的借贷便利操作扩大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规模和贷款投放规模,从而有效降低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也表明借贷便利工具可通过商业银行合格担保品渠道发挥作用。因此,可以通过调整借贷便利操作规模、操作利率以及合格担保品范围的方式有效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进而发挥对社会融资成本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14年中期借贷便利的创设作为准自然实验,发现拥有合格担保品债券的公司商业信用供给显著增加,其中的作用机制在于中期借贷便利提高公司的信贷可获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公司位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社会信任水平较高和法律环境较好的地区,以及公司事前议价能力较弱时,中期借贷便利对商业信用供给的影响更加明显。此外,本文发现公司通过提供商业信用维持供应链关系,提升业绩表现。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结构的传导机制,对于从商业信用的资金再分配视角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15,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1.
侯成琪  黄彤彤 《金融研究》2020,483(9):78-96
通过内生引入流动性短缺银行(拆入行)对流动性盈余银行(拆出行)的流动性需求机制,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银行间市场的DSGE模型,对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和传导效果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负向冲击会同时增加拆入行和拆出行对流动性的预防性需求,在经济形势不确定的情形下,拆出行不会很快恢复对拆入行的流动性供给,引起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缺口放大和市场失灵。(2)由于仅依赖银行间市场自发回归稳态的过程太过缓慢,需要央行进行流动性干预。借贷便利类工具可以通过引导贷款市场定价和流动性效应这两个渠道来影响银行融资可得性,进而降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风险对宏观经济的负面影响。(3)借贷便利类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效果边际递减,央行可根据借贷便利操作的收益和成本,制定最佳的反应程度参数。  相似文献   

12.
李若愚 《中国外汇》2013,(22):74-75
1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官网的货币政策工具一栏里新设了“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并且首次披露了今年1~9月该项政策的开展情况和6~9月的余额状况(见图1)。2013年1月,人民银行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这一货币政策工具,主要用于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  相似文献   

13.
金融词解     
《甘肃金融》2015,(2):18
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借鉴国际经验,中国人民银行于2013年初创设了常备借贷便利。常备借贷便利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常的流动性供给渠道,主要功能是满足金融机构期限较长的大额流动性需求,对象主要为政策性银行和全国性商业银行,期限为1-3个月,利率水平根据货币政策调控、引导市场利率的需要等综合确定。常备借贷便利以抵押方式发放,合格抵押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手工整理的我国中期借贷便利的数量和利率数据,匹配2014-202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中期借贷便利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的适度下降显著降低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期借贷便利政策对投机交易活跃、融资约束较强、税收负担较重、地区金融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影响更为显著;其作用机理在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适度下降,会引导银行贷款利率适度下降,从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保障企业中长期流动性合理供给,提高企业投资水平,缓解企业“脱实向虚”。本文从企业金融化角度分析了货币政策传导效果,有助于厘清货币政策改革创新产生的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对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如何更好地进行总需求管理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11月6H,央行网站在货币政策工具栏目新增一项“常备借贷便利(StanclingLendlngFacility,SLF)”。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2014—2021年中国203家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借贷便利创新操作会显著增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这一政策效应在区域性商业银行、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表明,借贷便利创新工具通过抑制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的渠道增加信用风险。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说明,资本监管力度和银行家乐观度的提高均会减弱借贷便利创新工具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加剧效应。该研究结论对于中央银行适时适量地进行借贷便利操作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防控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抵押贷款模型,基于中国央行实施流动性便利操作的实践经验,从央行目标函数、预期违约选择价值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实验模拟商业银行贷款的相关行为,并分析在不同折损率和利率策略下银行违约情况等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合理折损率标准的设计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借贷动机、扭曲资产配置和价格、增加央行风险敞口,从而影响社会总福利.因此,央行在操作流动性便利货币政策工具时,必须同时考虑折损率和利率的影响,才能达到其控制风险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时波 《上海金融》2019,(12):79-85
流动性创造是商业银行高效运转的关键,也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有效调节的主要方式。本文通过运用Sys-GMM估计方法,探讨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的效果。研究认为:货币政策对不同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存在差异,对中小商业银行更为显著;商业银行对价格型货币政策的敏感程度高于数量型,资产规模较小的商业银行,对同业拆借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因素的变化较为敏感;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影响是短期的、阶段性的。因此,差异化的货币政策是提高货币政策效果的重要方式,增强商业银行对金融市场的敏感程度,提高自发调节流动性创造的能力,形成货币政策调节的期限差异,对增强货币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银行间货币市场是央行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平台,研究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设定银行间市场流动性测度指标与梳理货币政策工具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事件分析法和时间序列模型对不同政策工具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相关分析结论,并总结其对于完善商业银行日常流动性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李诺雅 《金融博览》2014,(19):46-47
9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五大商业银行实施5000亿元人民币3个月期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简称SLF)操作,性质类同基础货币的投放。SLF缘起何时何处,相比其他货币政策工具存在哪些特点?巨大注资是否会如市场测算相当于全面降准50个基点,标志着货币政策短期宽松常态化?央行出台这一举措的政策导向如何,是否会推进金融市场的全面深化改革?这些都是目前市场的关注焦点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