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主要有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种。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的措施可以通降低检查风险、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等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审计风险就越小,审计质量就越高,企业在审计定价的过程中越能占据有利的地位,使得审计费用越小。2007年,《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和《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的出台,为内部控制实证研究提供了可行的数据。本文基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中关于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第1231号中关于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审计程序这两条准则背景,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与审计定价的正相关关系,为考察审计定价的决定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也拓展了内部控制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审计风险的形式1.评估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接受某审计项目后,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审计手段,所评估的该项目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评估审计风险主要与被审计单位本身的各方面情况有关。被审计单位的规模越大、经营性质越复杂、内部控制越弱、管理当局的可信赖程度越低,则评估审计风险也就越高。评估审计风险是导致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和漏报的可能性,是客观的存在,它不受审计人员的影响和控制。  相似文献   

4.
重要性的概念来自于现代审计方法的运用,在财务报表审计业务中,由于受到时间和成本的限制,审计人员只能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因此,正确理解重要性的概念,明确区分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重要性的性质,对合理的确定审计程序,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的质量与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宓红军 《经济论坛》2002,(19):62-63
审计风险是指企业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近些年的审计实践来看,导致审计风险的因素正在逐渐增多,审计风险的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翻新,注册会计师行业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尽管如此,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人员仍然可以通过适当的管理措施或审计程序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处置,从而避免或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目前来看,审计风险防范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加强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为提高审计质量、减少审计风险奠定基础会计师事务所、注册会计师…  相似文献   

6.
一、审计风险的基本涵义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美国审计准则说明>第47号认为:"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一、内部审计存在审计风险的原因 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在审计风险的基本原理上是相同的,是指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弊端和漏洞,而内部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告是合法、公允以及经营管理是健全有效的,并因此提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的可能性。通常人们认为审计风险主要是由于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主观判断错误所致,其实审计风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8.
一、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根据中国会计师协会颁布的《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如下: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的错报和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由于在审计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是抽样审计的方法,即根据总体中的一部分样本特性来推断总体的特性,而样本的特性和总体的特性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虽然可以控制,但是难以彻底消除。因此,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来推断总体的结果,总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即审计人员总要承担一定程度上的做出错误审计结论的风险。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从审计主体和审计程序两方面阐述控制审计成本.其中审计程序又从审前调查和项目成本预算、方案实施、成本控制等方做了说明.在如何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及风险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夏晟 《城市建设》2010,(5):404-405
审计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自其产生以来,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然后介绍了产生了审计风险的原因,最后提出了规避这些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财政审计是对一级政府财政收支真实、合法、有效的监督。财税部门属宏观调控部门,层次较高,资金收支数额较大,流向面广,财政分配涉及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因此,财政审计较其他专业审计也就存在更大的风险。只有正确认识审计风险,采用严谨的审计程序和科学的审计方法,才能有效地控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由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技术无法满足当今审计实务的最新发展需要,其实际应用功效偏低,因而急需一种全新审计模式来代替它,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就应运而生。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风险评估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以提高审计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风平 《时代经贸》2007,5(7Z):54-55
审计重要性作为一种审计风险的判断标准,贯穿于风险导向审计的整个工作过程。在不同的审计阶段,存在着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相应的审计风险。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决定审计质量、审计成本和审计效率的关键,把握这种关系对于审计理论和实务都相当重要。  相似文献   

14.
随着生产管理方式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抽样技术基本停留在标准型抽样阶段,且不能做到实时监控,导致许多企业管理上的漏洞不能及时发现,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将连续型抽样方案的特点和实施的具体要求,与企业内部审计的特征、职能相对比,发现连续型抽样方案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是具备可行性的。结合审计案例,对其原有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对比,发现运用连续型抽样,不仅可以对企业的运营实现实时监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工作人员犯错的几率。对企业内部审计抽样理论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连续型抽样引入企业内部审计,对扩大连续型抽样的应用范围,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秦娜  韩冉冉  张春艳 《经济研究导刊》2014,(15):144-147,193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风险的衡量首先源于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评估,那么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是否会对财务舞弊与审计意见之间相关性产生影响呢?选取2006—2008年因财务舞弊被处罚的76家上市公司和对应的76家非舞弊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分析发现,审计师在出具标准意见时,对发生财务舞弊公司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要求比非舞弊公司要高。  相似文献   

16.
内部审计职能是内部审计本质属性的体现。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在经济监督、规范管理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尚处于财务监督的较低层次,其功能和作用远没有充分发挥。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及时转变审计理念;调整审计目标,转换内部审计职能;实现审计目标由检查监督型审计向防范风险、提高绩效的管理导向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角度由关注微观执行层次向关注宏观战略层次的方向转变;审计时间由事后审计向全过程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手段由手工查账为主向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审计的方向转变;审计队伍构成由财会人员为主向多元化的专业人才结构的方向转变。在推进审计创新的过程中,必须量力而为,控制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说服性审计证据与结论性审计证据的实质,从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入手,分析了说服性审计证据的形成原因。说服性而非结论性的审计证据是注册会计师和财务报表使用者等多方选择的结果,注册会计师只能为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提供合理保证。充分性和适当性是对审计证据说服性特征的度量。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遵循审计准则的规定和切实贯彻质量控制制度是注册会计师获取说服性审计证据的三大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章着眼于与盈余管理有关的信息风险如何影响审计意见的发表,以2003—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为分析对象,研究发现操控性应计利润对业绩波动存在重要影响,而不像以往假定的那样不影响信息风险。依据这一结论,将与盈余管理有关的业绩波动部分定义为盈余管理信息风险,进而发现:当盈余管理信息风险越大时,上市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也越大,并且审计意见对盈余管理信息风险的敏感性显著大于对基本面信息风险的敏感性。这表明审计意见对信息风险来源的鉴证发挥了积极作用,其原因在于两类信息风险审计鉴证责任的实现方式不同。本文不仅首次提出并证实了盈余管理信息风险是甄别重大盈余管理的指标,从而在理论上拓展了信息风险与审计意见决定因素的研究,而且对于指导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李爱群 《时代经贸》2014,(2):121-121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审计模式落后,随着经济发展及新医改的推进,对医院管理提出更高要求,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医院内部审计应转变审计模式,适应这种变化,本文分析了公立医院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发展模式应用,并就风险导向内审模式的运行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电子商务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从本质和表象两方面更加深刻地改变着审计的对象和环境,使审计的对象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向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向发展。目前网络审计在拓展审计空间、提高审计效率、降低成本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内部控制、信息风险、自身安全等问题。研究表明:提高审计人才素质、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能有效解决应用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