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何为碳纤维 1.1碳纤维——新材料之王 碳纤维是一种含碳量在95%以上的新型纤维材料,由一些含碳的有机纤维,如腈纶丝、沥青及粘胶纤维等做原料,跟塑料树脂结合在一起,放在惰性气体中,经碳化而成的。由于碳纤维在物理性能上具有强度大、模量高、密度低、线膨胀系数小等特点(具体比较见表1),可以称之为新材料之王,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飞机制造等军工领域、  相似文献   

2.
煤炭产业安全的基本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炭产业安全问题是我国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要主题之一。为此,文章深入分析了煤炭产业安全的内涵,并结合煤炭产业特点和我国煤炭产业实际,提出从产业发展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和产业控制力四个方面对煤炭产业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并构建了煤炭产业安全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以昆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是推动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重要手段,而产业集聚是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产业转移的选择性和产业集聚的相关性,能刺激产业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和产业变迁过程.本文通过对昆明市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明确指出:要推进昆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必须积极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实现产业集聚.  相似文献   

4.
产业融合与产业发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是由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作用于其它技术及其产业 ,使得两种产业或多种产业融为一体 ,并逐步催生出新的产业属性的结果。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及产业管制放松等 ,深刻地影响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组织的创新。顺应产业融合潮流 ,应在产业规划、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及技术、人才、金融和规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 ,促进我国产业融合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鲍丽洁 《当代经济》2011,(16):146-147
构建产业共生的产业生态系统,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共赢的重要举措。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产业与产业间的共生关联有互利型产业共生、寄生型产业共生、偏利型产业共生和附生型产业共生四种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6.
以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例,在创意产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简单介绍的基础上,探讨了创意产业与循环经济、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得出了创意产业与循环经济、创意产业与产业集群两两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7.
稀土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与军事安全的重要战略性产业,各国政府高度重视稀土产业安全与发展,但学术界对于稀土产业安全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文章借鉴并拓展基于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安全研究,结合稀土产业自身的特征,建立了基于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布局-产业政策-产业生态的稀土产业安全理论体系,以期有效地指导产业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德化县陶瓷产业为考察对象,从产业越界理论出发,探究创意产业的产业内越界和创意产业对陶瓷产业的越界,指出陶瓷创意产业是突破陶瓷产业发展瓶颈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最后,从陶瓷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和关联产业的融合推进两个方面探寻德化陶瓷创意产业越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JP2〗低碳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载体。在分析低碳产业技术经济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碳排放技术特征,将低碳产业分为具有能源替代技术特征、天然具有低碳排放特征和促使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等3类产业。根据碳素流变化特征,〖JP3〗将低碳产业分为碳存储产业、碳汇产业、碳替代产业、碳循环产业和低碳化产业5类。根据产业碳排放量和产业增加值指标选择低碳产业组合,满足成本最小化和碳排放量最小化的双重技术经济约束,并参考碳排放产出弹性,规划不同产业实现低碳发展的最佳升级路径。〖JP〗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与产业集聚是现代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和趋势,是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变量,研究湖北省产业发展所处的融合、集聚状态及其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对于制定适应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竞争优势的有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价值。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与电子信息业、现代服务业的产业融合态势进行测算,采用区位熵对湖北省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聚状态进行测度,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产业融合、产业集聚对先进制造业竞争优势提升的贡献。结果表明,湖北省处于融合非集聚状态,产业融合对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产业集聚度低,不仅制约了湖北省产业竞争优势的提升,还挤出了产业融合的竞争优势提升效应。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现状,分析现阶段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发展所存在的问题,针对园区的产业结构不平衡现象,提出对产业园区内的各大产业进行产业循环、产业关联分析的思路,寻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产业战略的发展问题,提高产业园区的经济收益,增强产业园区的经济实力,最终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地区专业化、产业集聚与省区工业产业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产业内(MAR型)与产业间(Jacobs型)的外部性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争论入手,构造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的指标,利用31个省区24个产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及稳健性检验,计量结果证明:产业结构单一化与产业发展负相关,专业化非常不利于落后省区的产业发展;而产业集聚与产业发展正相关,产业集聚对产业的发展正向作用程度要大于产业专业化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主要定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幼稚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研究.资本密集型产业结构比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的高度更高,具有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配套服务的特点.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一种漂流型产业,配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也有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而转移的趋势.产业转移大致经历原产地产业衰落、新产地产业后发、新产地产业聚集三个阶段.但在转移的不同阶段,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随劳动密集型转移的次序和程度是不同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规划资本密集型产业时要考虑本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产业集约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国家竞争力的强弱;产业的发展决定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约化发展是一种资源优化配置、合理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方式,提出了产业集约化发展的新概念,并研究了产业集约化发展与资源配置、产业集中、产业技术创新的关系;探讨了我国实现产业集约化的制度问题和产业内部促成集约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5.
产业安全的分类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孟刚 《生产力研究》2006,(3):190-191,222
文章首先将现有产业安全的分类进行了梳理和辨析,然后提出了两种产业安全分类法:一种是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的产业安全分类,根据这种分类法,可将产业安全分为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这种分类法有利于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路径去定性地研究产业安全;另一种是基于产业分类的产业安全分类,即将产业安全分为一次产业安全、二次产业安全、三次产业安全和具体产业安全,由于目前国家经济数据均按产业分类进行统计,数据性强且容易获得,这种分类法有利于对产业安全的定量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尝试一条新的路径,即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将产业经济学中对产业组织的分析工具应用于对产业安全的研究,以期能够对产业安全进行深层理论的探讨。将产业安全放到较为成熟的产业经济学中的产业组织分析中进行剖析和观察,一方面对产业安全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另一方面,也试图论证产业经济学解释产业安全问题的有效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广东科技园区产业转移现状 广东省的产业转移主要形式是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不仅推动了产业的升级和转移,也可以起到缩小珠三角和粤北山区以及东西两翼的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产业转移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  相似文献   

18.
孙二伟  李盈 《经济视角》2010,(10):37-39
产业集群是当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组织之一,产业生态化是实现经济、生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两种产业组织形式存在较强的互动性。对此,本文从产业集群的生态特性、产业集群是产业生态化的最佳组织形式以及产业生态化发展促进产业集群演化3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9.
从省际产业合作模式及其合作路径的选择出发,对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两省产业合作发展的路径。研究表明:①全国省际产业合作主要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企业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行业协会主导型”产业合作模式,苏鲁两省产业合作发展应选择政府主导、市场主导、企业主导相结合的“三主导复合模式”。②根据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模式提出了苏鲁两省产业合作的五条路径,即搭建一个产业合作平台、打破两个产业合作壁垒、建立三个产业合作机制、拓宽四个产业合作、实现五个产业合作对接,为苏鲁产业合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产业技术及产业技术的物质载体产业技术装备,对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作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可保证产业技术装备在有效运行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本文给出现代产业技术装备管理体系的基本结构,提出完善我国产业技术装备管理体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