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准则>)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履行审计职责的行为规范,是执行审计业务、评价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修订后的<国家审计准则>依照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对审计项目质量管理作了进一步完善,明确了审计责任,加强了全员、全过程的审计质量控制.现就如何学习贯彻国家审计准则,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方面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沈潞嵘 《理财》2004,(6):15-17
抽样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审计抽样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我国审计抽样工作起步较晚,实际操作过程中,不规范、不科学的做法还很普遍。因此,贯彻《审计抽样准则》,对于促进审计抽样工作的规范化,以及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审计人员除进行详细审计,或从审计对象总体中选择有特殊重要性的全部项目进行审计外,均应适用本准则进行审计抽样。  相似文献   

3.
现代审计的发展方向是风险基础审计,而且现代审计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抽样审计,并非详细审计。可见,在审计过程中,恰当、合理地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进行审计风险评价,对于防范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制定审计重要性与审计网络评价准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规范审计人员运用审计重要性原则、评估审计风险的行为,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4.
第一条为规范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内部审计的职业化发展,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是指由具备职业胜任能力的人员,以内部审计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同时参考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对组织的内部审计52作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第三条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目标是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遵循内部审计准则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内部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  相似文献   

5.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核心问题,全面提高审计质量,是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促进审计事业在新的阶段取得更大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阐述了审计过程中的审计质量控制,提出了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并从审计的基本原则、指导方针、队伍素质、工作规范等方面,提出了提高审计质量的方法。只有重视审计质量,才能规范审计人员在各阶段的行为,降低风险,成功完成每个审计项目。  相似文献   

6.
戴雪梅 《会计师》2011,(11):64-65
<正>在我国审计人员开展和实施的审计工作中,其良好的自身素质是关键。审计人员除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审计业务水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审计执业道德。审计执业道德是审计人员履行法定职责的基本要求,也是协调个人、集体与社会利益的核心准则和规范。我认为爱岗敬业是审计人员执业道德的首要前提,诚实守信是审计人员执业道德的基本底线。  相似文献   

7.
董焕萍 《理财》2011,(8):69-70
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是指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应遵循的、与其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具有审计人员职业特征并反映自身特殊要求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的能力,取决于审计人员丰富的专业知识、专业判断能力和审计技术方法等,而审计报告和审计查证事项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跟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审计机关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审计人员优秀的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审计质量、规避审计  相似文献   

8.
审计工作底稿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它可以为形成审计报告提供依据、说明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为评价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依据、证实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是否遵循内部审计准则,为以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参考、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直接决定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因此,规范审计工作底稿,对提高审计工作质量,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浅谈审计失败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失败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没有遵守公认审计准则而形成或提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审计失败可能来自于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存在的错误或舞弊,或者两者兼有而有之,当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中存在错误或舞弊时,如果审计人员严格地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行事,保持职业上应有的认真和误慎,通过实施适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是可以将会计报表中重大的错误和舞弊事项揭示出来的,但是审计人员却因种种原因未能查出这些错误和舞弊而出具了肯定意见的审计报告,从而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错误的判断,这就是审计失败,审计人员通常要对审计失败承担责任,因此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应严格执行审计计划,保持高度的专业怀疑。  相似文献   

10.
内部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已于2003年3月4日发布,自2003年5月1日起施行。根据《规定》,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个具体准则,它们共同构成了的我国内部审计的职业规范体系。这一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标准,将成为衡量和提高我国内部审计业务质量的重要尺度。本文通过我国内部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准则的比较,寻找二者之间的差异,剖析原因,为完善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徐向真 《财会学习》2013,(10):46-48
一、引目审计准则是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时应该遵循的规范,是对审计主体,也就是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及其工作质量的要求。它是在总结广大审计人员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时代需要、保障审计质量而产生的,并为多数同行承认并参照执行的一种工作惯例,是审计主体进行自我约束的规定。它虽不具备法令的强制力,但审汁人员从事审计时必须遵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各种经济  相似文献   

12.
内部审计本质上是一种管理的延伸,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监督职能基础上,向评价、咨询、提供建议等职能拓展。为建立与国际内部审计准则相衔接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应提高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在内部审计机构内细化不同的职能部门;实行审计机构与企业法律顾问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中国内部审计》2012,(9):16-17
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泰集团")十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审计职能管理,积极探索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方式方法,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和审计人员胜任能力对审计质量的重要作用。中国内部审计准则的发布,给正泰集团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质量带来了新突  相似文献   

14.
审计化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审计实践形成的,并为全体审计人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制度准则的总和,是审计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化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5.
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采用不同的审计方法。但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在审计策略上应遵循分析性复核和实质性测试的基本原则,对提高审计质量和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就分析性复核技巧略谈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理财》2003,(5)
有审计专家说,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离不开两把尺子: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否则就寸步难行。此话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国家审计准则是依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制定的,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尺度。因此,按照审计准则实施审计是对审计人员的基本要求,是依法审计和确保审计质量的基础和关键所在。目前,我们审计机关面临的现实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违法违纪的问题比较普遍,会计资料失真的现象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人员少、任务…  相似文献   

17.
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诱因之一就是审计失败,这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从审计准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科龙公司的审计失败案例,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失败中所应负的诸种责任,以期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准则遵循意识,最终提高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8.
高一华  尹斌 《云南金融》2012,(1X):14-14
注册会计师承担法律责任的直接诱因之一就是审计失败,这是当前注册会计师执业的重要风险之一。本文从审计准则的角度,详细分析了科龙公司的审计失败案例,指出了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失败中所应负的诸种责任,以期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准则遵循意识,最终提高审计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03年4月12日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了《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10个具体准则。其中具体准则第10号为: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加强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与合作,是有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的必然要求,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按照准则规范做好这项工作。本文在地质勘查单位经营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各自的优势所在,分析地勘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协调工作的实践内容。  相似文献   

20.
马树平 《理财》2004,(11):29-29
内部审计质量是指内部审计工作及其结果的优劣程度。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职能的实现程度.影响着组织高层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以及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信誉,因此,必须不断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确保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组织高层的需要,符合内部审计准则,降低审计风险。本文试对制约内部审计质量的因素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