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8 毫秒
1.
张晓华 《魅力中国》2010,(31):299-299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位家长在聊天“现在的孩子连玩都不会了,几岁的孩子天天说没意思”“想想咱们小的时候跳皮筋,踢毽子,抓石子,玩沙包…多高兴呀!”。当时我也非常有同感!幼儿园的户外活动大部分都是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有一次我试着让孩子们(大班下学期)自由活动,  相似文献   

2.
彭海萌 《中国西部》2012,(Z2):99-100,98
当孩子进入某个年龄阶段时,总会有人站出来给他们贴上"叛逆期"的标签。他们也许表现得真的很叛逆,冲动,易怒,情绪难以自控。但事实上,他们也许只是"伪叛逆",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大人也叛逆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相似文献   

3.
读完《农民英雄王博文》,我被深深打动,眼眶里噙满了感动的泪水. 这种感动,不只因为他在危难时刻舍己一跃把溺水的12岁彝族少年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还在于他的父母在儿子献出宝贵生命之后,毅然谢绝获救者家庭的补偿和任何个人的捐款,王博文的父亲对获救孩子的家长说:“我儿子救了你的孩子,我不希望得到任何回报,只希望你的孩子能好好地活下去,也不枉我儿用自己的生命换回你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大民 《环球财经》2013,(9):38-39
每到大学开学的日子,媒体上都喜欢做个专题,讨论“家长送孩子上大学”。2006年时我写了篇博文《我送孩子上大学惹谁了?》,为这种现象辩护。此后每到临近开学时,我都重发一下,都会得到不错的访问量,慢慢地骂我的少了,支持的多了。有趣吧?批评的声音集中在两个点上。一是指责孩子太娇惯,蔑视家长“贱骨头”;二是上纲上线——中国教育出问题了,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孩子必须成为天才!”这是孩子的妈妈、我的妻子在生下这孩子之前就发下的正式而庄重的誓言,她希望我们未来的孩子就像爱因斯坦那样聪明,全家人没有一个反对这个提议,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作为家长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负责,几乎中国每一个家长都在这么想。于是我们开始信心满满地朝着培养“爱因斯坦”的目标前进。  相似文献   

6.
季勇 《中国西部》2013,(33):12-13
据报道,10月14日上午,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哈佛幼儿园86名幼儿进行“我是一名小小兵”的集体宣誓活动,该校为期一周的军训由此开启。让五六岁的孩子参加军训是否合理?该幼儿园这一举措引发家长一片热议。16日下午,黄冈市教育局获悉后,已紧急叫停该军训活动。  相似文献   

7.
他先用日语叫我,看我没有反应,马上改用朝鲜语向我打招呼,看我依然冷淡,他便用英语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幕发生在世界闻名的印度卡查拉胡(Khajuraho)庙区,对象是个十来岁的少年,每天穿梭在游人中招揽生意,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这位少年名叫阿兹,虽年仅14岁,但却有着40岁的世故,尤其是当他做起生意时,那种商人的口吻更是叫人难以相信眼前的孩子只有14岁。本来,像阿兹这种年龄的孩子,应该呆在学校里学习只有对错之分的数学才是。“来看看,Lookingisfree.”“这个太大,OK,我们有…  相似文献   

8.
大人也叛逆 最近接连有家长在问我这个问题:是不是我的孩子到了叛逆期,怎么总是这么爱发脾气?不好打交道.问这个问题的,有四五岁孩子的家长,有六七岁孩子的家长,有六年级孩子的家长.如此一来,你就会发现,天啊,这叛逆期到底是几岁啊? 我只问了他们一句:"家长都比较急躁,爱吼人吧?""是的."答案都是一样的,我从不失手,这个我很确信. 我想起了作家王朔在《致女儿》里说自己跟妈妈的关系一直磕磕碰碰,哪怕到了自己四五十岁了,都对妈妈的话极为反感.有一次清明,他跟妈妈约好了要去八宝山公墓给爸爸上坟,刚要出门,妈妈打电话来询问他是否已经出门,他心里立刻就不耐烦了,放下电话,把穿戴好的衣服鞋子都脱了,在家里磨叽了一个小时,才重新穿戴好出门.你说他怎么这么逆反他妈妈,四十多了,还在逆反期啊?去看看他的书,看看他描述的他的童年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为何是这样有偏激言行的作家了,在他作品里为何有那样一些很虐的情节了. 我还认识位家长,三十多岁的男人,十几岁就离家独居,为了离开具有武则天气质的妈妈.现在,对于妈妈的话,他的自我评价是"对人不对事",不管话好不好,在不在理,要是从妈妈嘴巴里说出来,一概反着干.所以,他现在过生日,他妈妈想他回去吃顿饭,都不敢亲自给他电话,而是让保姆给他打电话,这个逆反还真是够逆反的吧!  相似文献   

9.
杨一一 《今日重庆》2008,(11):143-143
2008年10月,晚上已能感觉到秋天的凉意,记者打电话给南坪中学的饶世勇老师约时间见面,但几次都是“该用户正在通话中”。“我在和一位家长谈她孩子在学校的事。”见面后她说,这学期留给家长的是小灵通,接电话就不怕影响家人了。  相似文献   

10.
盈盈 《新财经》2010,(1):21-21
马女士的女儿是2009“小升初”的学生,但至今没有学上.还在家待着。“我要对明年小升初孩子的家长说的话就是:千万别听教育局怎么说。我就是相信了教育局的说法.结果害得孩子至今无学可上。”马女士气愤、无奈,也很后悔。马女士家住北京西城,女儿是西城某小学学生。在今年“小升初”之前,马女士从来为女儿的学习操过心。六年了,孩子年年成绩全优,  相似文献   

11.
“好家长胜过好老师”早巳成为共识,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天然带着他的家庭教养的基因.家长的观念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好家长也能为孩子营造一个“小社会”,虽然当今社会戾气极重,似乎每一个国人都有一肚子火气,但我听过一位平和的父亲说:“我们生下来的社会是这样,是我们的无奈;我们的孩子生下来时如果还是这样,就是我们的无能.”多么暖心的一句话,可见家长是可以从点点滴滴做起,为孩子营建一个温情脉脉的成长环境的. 然而,我常与同事聊天,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身边的教师竟然不约而同地认为:除了一些无法改变的原因外,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家长问题.  相似文献   

12.
高振千 《中国西部》2012,(27):112-113
“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更有利的位置,最近及以后一段时间内,一道道考试、升学和择校的关隘已经成了家长们的一个个心结。“教育焦虑症”,一个新名词应运而生并逐渐蔓延开来,进入普通众多家庭中,正在使人间最美丽的天伦之爱变味,焦虑的父母们变得越来越“烦躁不安”了。考试、择校前后的家长,有为孩子成绩彻夜难眠的,有为孩子分数担惊受怕的,有为孩子升学四处奔波的,有为孩子上学懊恼伤心的,有为孩子名次坐立不安的……凡此种种,教育已经成为许多家长心中的“痛”。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教育的过度重视,对教育的过分要求,使不少家长再也走不出教育,孩子的教育被作为生活、家庭、人生的唯一“赌注”,这样的家长不知不觉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不患“教育焦虑症”才怪呢。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使孩子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为了孩子能实现自己美丽的愿望,一些家长不仅自己“积劳成疾”,也把孩子累病了拖垮了。教育焦虑症是长期的教育压力导致的心理状态,是恨铁不成钢引发的愤怒,当某种不愿意看到的情况反复出现的时候,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过激心理出现,甚至行为失控,还以爱孩子的名义破坏子女的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3.
王欣  宋炜 《发展》2002,(10):59-61
不知不觉中我们发现,留学海外已经不再是大学生和研究生的专利。尤其是近年来,出国留学出现低龄化趋势,让孩子到国外去读中学或预科并在国外考大学的中国家长逐渐增多。据一项专题调查表明,有84%的家长打算送孩子去国外“镀金”。作为孩子未来的“设计师”的父母们,为了让孩子体验发达国家的生活工作方式,学习先进科学文化,丰富实践经历,开阔视野,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可谓不惜重金,不遗余力。我们知道,对教育的投入,应当注重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讲究“科学性”。而家长们这种“倾其所有”的投入是否和它的产出成比例?他们…  相似文献   

14.
早上八点,办公桌前的电话铃响了。从满桌文稿堆中抬起头,我拿过话筒,习惯性地接话道:我区委办,请问你──”不等我说完,电话里就响起了一个遥远而熟悉的声音:“你是二娃呀,我是你妈妈。”“妈──!”我惊喜万分,随口叫出一声好久没有叫过了的这个字。电话那端母亲用家乡的口音大声说道:“二娃你听得到不?我是你妈妈。”“听见了,听见了,妈您……”当母亲确信我能听清她的声音后,才大声地告诉我:“二娃呀,你记得到不?今天是你过生日,你今天满三十岁──今天是古历的二月十四。”“生日”这个有特别纪念意义的日子,已被我…  相似文献   

15.
五一期间,几个子女正要参加高考和已经就读大学的家长,和我探讨大学学习和就业问题。谈兴正浓时,一位家长说,我们的讨论其实都没用,怪就怪自己没混个一官半职,要是自己有“出息”点,怎可能操心这个问题,一个电话就可能把孩子的就业搞定了。  相似文献   

16.
田中孝明坐在桌子的中央,周围七八个中国员工七嘴八舌,“你家里几口人?”“你孩子几岁了?”“你有哪些爱好?”……一连串涉及隐私的话题让这位东芝公司新任中国区总裁有些应接不暇。  相似文献   

17.
乔萍 《魅力中国》2010,(13):137-137
生活中不难听到家长这样抱怨:孩子语文考试时把“今”写成“令”,多一笔,少得2分,进不了前几名:孩子数学能考100分,可非要把最后得数“18”写成“81”,为此扣分多遗憾……其实,这些都是粗心惹的“祸”。  相似文献   

18.
余东亚 《魅力中国》2010,(26):161-161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么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收成;家长和老师怎么样对待孩子,决定孩子的命运。父母和教师只要赏识学生并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学生就会进步,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成功。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嘲笑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即使面对再差再调皮的学生都不能小瞧,不能恶意讥讽,甚至体罚。因为他们中间很可能有瓦特,牛顿,爱迪生。”  相似文献   

19.
张艳霞 《魅力中国》2012,(29):16-16
中国传统文化“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大家也许都耳熟能详,“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富有精辟哲理性,而且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作为幼儿教师,每天都和一群天真灿烂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们身上潜藏的人性本善的言行不止一次地穿遗我的胸膛,触度到我的心灵,在感动的同时,也促使我常常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保护孩子们善良的本性,引导他们具有健康的人格和品质,是我们的责任。“孟母三迁”为的是让孟子在学堂附近受到好的熏陶。家长把孩子放0的交给我们,我们又该如何教育好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20.
田明 《中国西部》2013,(36):66-69
“老师,你是父亲,让我有了聆听窗外声音的耳朵;老师,你是太阳,悬挂在我的心里……”这是教师节表彰会上,一位智障孩子献给戚荣的一首小诗,简单质朴的语言让已“知天命”的他潸然泪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