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价值工程》2017,(3):236-238
乡村景观是人类因为生活和生产的所需逐步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进而形成的景观,它作为人类审美与认知的一部分向人们展示了乡村文化所特有的田园文明,尤其是对于近代西方的园林规划以及当代伊斯兰园林的建设都有着深远而又实质的影响。然而伴随着当代的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原本传统的乡村景观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当代的园林规划乡村景观建设中我们应该合理的在提高当代乡村景观的规划基础上,保证乡村建设与文化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论文从诠释乡村景观内涵到对于传统乡村景观的保护与传承方面加以论述,从园林发展趋势的角度入手,以当代园林规划设计中乡村景观设计为契机,分别从空间、造型元素和多种形式上探讨当代乡村景观在园林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和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以乡村自然生态背景、乡村产业和乡村文化为媒介,以乡村地区的一系列乡村旅游活动为手段,达到旅游者对乡村自然和人文的感知和体验,从而达到精神升华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乡村旅游包括农业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以蔬果种植为中心的休闲观光、体验类旅游产品的开发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着重从蔬果种植开发的背景及优势以及发展模式来阐述乡村旅游规划中,如何更好的设计蔬果种植类的休闲农业产业带来支撑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通讯员/金鑫)据悉,"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将扶持发展500个专业旅游村和1万户农家乐,以达到提升乡村旅游质量、促进农民增收、扩大旅游消费的多赢目标。根据《甘肃省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省乡村旅游游客量达2240万人次,年均递增20%;乡村旅游总收入达27.7亿元.年均增长22%;乡村旅游直接就业岗位年均增加4500个以上。近年来,甘肃省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据介绍,2011年,全省已建成专业旅游村120个,农家乐2445户,乡村旅游人数达1080万人次,乡村旅游消费收入12.5亿元。其中以"一乡一景""一村一品""一家一特"为特点的农家乐和以"原生态民俗文化体验""原生态自然观光体验""农村生产生活观光体验"为代表的乡  相似文献   

5.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习近平总书记为近14亿人民所描绘的美丽乡村蓝图。在山东省枣庄市,一提到美丽乡村,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冯卯镇。冯卯镇的美丽乡村既是全市的一面旗帜,也是人们体验农村、寻找乡愁的首选去处。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乡缜,冯卯缜被评为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还被农业农村部产业发展司定为联系点。  相似文献   

6.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自然文化资源为载体,以诚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它是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环境三者合为一体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加强城乡居民感情沟通、体验古老乡村劳作、了解风土民情、领略田园风光和回归自然的最佳方式之一;它迎合了近几年来兴起的“生态旅游”“绿色旅游”的时尚潮流,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增强旅游过程中的体验功能是发展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的有效途径。本文分析了我国以乡村旅游为依托精准扶贫的现状,在体验经济视角下,通过精准定位乡村旅游的主题,塑造旅游地区的形象、削弱旅游的负面线索、制定增加游客印象的纪念品、增强游客的感官刺激五个方面来发展贫困地区的乡村旅游业,并从政策、规划、地方品质三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机制,以期为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实用性村庄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详细规划层面的法定规划,是推进乡村振兴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文章以山西省吕梁市为例,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的编制进行了探讨。首先分析了吕梁市乡村地区概况,其次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现存问题,提出了编制的方法与思路,以期编制一套能用、管用、好用并简洁易懂的村庄规划,为农村地区改善人居环境、引导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优化村庄布局、引领乡村振兴奠定规划基础。  相似文献   

9.
伴随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以农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人文环境资源为依托,以农业产业、乡村文化产业及农家生活为载体,以农民或农民与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为建设主体,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三农”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休闲农业蓬勃兴盛。特别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相似文献   

10.
乡村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处理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生态与人的关系是新时期乡村规划的工作重点,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需求。从生态学理念和人本主义思想的语境出发,提出生态学理念下乡村规划的三个重要层次:个体的生计层次、种群的生境层次、群落的村社层次。并以此构建乡村规划的人本主义工作逻辑:以"人地关系调查"为工作基础,构建"县—乡—村"空间协作平台;树立适应基层发展诉求、尊重村民的价值观,围绕"乡贤指导+规划引导"的价值核心;遵循"低技术、高参与、众筹智慧"的规划策略。实现乡村发展要素的统筹协调,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系统的综合效能。  相似文献   

11.
从完善规划行政许可制度入手,探讨《城乡规划法》实施背景下规划行政许可工作的整体制度性建设.根据《城乡规划法》和《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规定,现阶段,必须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规划行政许可行为的本质认识,精简规划行政许可的范围与程序,完善规划行政许可管理工作机构设置,明晰管理权限,规范规划行政许可形式,加强公众参与和规...  相似文献   

12.
对"乡"和"镇"的概念以及功能进行辨析,分析《城乡规划法》对乡规划和镇规划的不同要求,并从职能要求、发展条件和水平等层面研究当前"乡"与"镇"不同的发展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建立针对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特点、围绕农业、农民与农村的发展的乡规划体系和技术规范,以完善城乡规划理论体系,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文回顾与反思了自2005年以来北京市新农村规划的进程,分析其规划理想从强调乡村居民点调整,集约利用土地,城乡一体化,到强调村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配套,以及大力发展宜农以及乡村休闲产业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这种转变背后需要深入思考两方面问题:第一,北京乡村城镇化模式与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关系;第二,村庄建设用地的政策与城乡空间一体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北京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现状,明确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根源,提出符合北京实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体系建议,为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良好的制度框架,保障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在部区的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5.
人类对生态城市理念的追求标志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本文从生态城市的复合生态网络体系出发,根据Roseland生态城市建设的十大原理,把生态城市(城乡)规划内容分为三个子系统的内容:生态基础规划、生态产业规划和生态社会规划.本文依照生态城市的规划原则及生态城市符合生态网络体系原理,将常州新北区生态城乡规划分为生态基础规划(...  相似文献   

16.
以温州市为例,从实施管理的角度和层面讨论地方城乡规划制度渐进改革与完善的途径.在对温州市规划管理机构设置、职能权限、管理体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现行的规划管理制度从6个方面给出了总体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存在的7个问题及其原因.最后结合我国城市规划管理制度的改革要求,提出了温州市规划管理制度改进和完善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对近年城市交通不可持续现状进行系统回顾,提出了与规划过程互动的城市总规环评模式,以对城市总规中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内容进行评价.首先,划定交通设施禁建区,以避免威胁生态安全格局;其次,对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以确定环境效益最优的交通结构;以降低无效交通需求为目标进行用地布局方案分析;进行交通噪声影响分析...  相似文献   

18.
城市资源不仅仅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调查资料 ,也应成为规划的内容。对消耗性、可再生性及永续利用的城市资源提出了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原则 ,并对当前城市利用生物、非生物、非物质资源 ,如地方建材、水资源、能源及环境资源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还述及正确处理经营城市中资源与载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从目标规划到过程规划--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城市规划的功能正从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向政策形成与实施工具的方向转变,城市规划的成果也逐渐由科学蓝图的形式向政策法规的形式转变,随着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影响也逐渐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目标引导为主转向市场体制下的以政策控制为主,在规划文本中,以对规划实施过程进行控制的强制性条文相对于以目标预测和蓝图描绘为主的引导性条文而言将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从对城市规划的技术特征与政策特征两方面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城市规划工作由"目标规划"向"过程规划"转换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20.
"三农"问题是我国各级政府和各界人事广泛关注的领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2006年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又进一步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北京市率先展开了编制村庄体系规划及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规划建设活动,从经济产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人口、生态、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新能源利用及节能等方面进行研究,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及公众参与性,将新农村建设逐项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