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军 《企业导报》2012,(8):197+263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出发,以单一劳动力流动CP模型和单一资本流动FC模型为基础,将模型进行扩展,研究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同时流动情形下的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机制下要素流动与空间工资的关联性,并分析了该模型的长期均衡,构建了新空间工资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值模拟,从而印证了该模型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逐步丧失,在华外资正经历着从南部沿海到东部沿海、北部沿海以及进一步向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集聚的过程。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力流向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在构建理论模型和分析外资空间分布、区域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基础上,实证比较了外资区域转移背景下FDI对劳动力影响研究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在控制了教育、房价、地理距离、地理邻接和城市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后,外资集聚对劳动力流动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公司 1.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态势。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资本、信息、技术、劳动力、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配置、重组的过程,是生产、投资、金融、贸易使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制约的趋势。它是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是国际分工不断发展的结果。从投资领域来看.跨国公司投资更多地集中于高科技领域,这些新技术公司的快速发展及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扩张。客观上加快了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正>科技人才环境是科技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人才环境竞争力的强弱将决定河北省科技人才集聚状况及集聚效应的发挥。一、构建科技人才集聚环境竞争力评价指标科技人才集聚环境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动的影响,认为城市消费集聚通过增加当地居民效用促进劳动力流入,且这种作用通过累积因果循环效应不断得以强化。基于2006—2015年城市经验数据,本文测度了35个大中城市消费集聚水平,并运用GMM模型、门槛模型对消费集聚与劳动力流入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城市消费集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这种作用具有显著门槛效应,即当消费集聚大于门槛值时,消费集聚才会对劳动力流入有显著正向作用。因此,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城市要重视消费集聚功能的发挥,提高城市居民和流动人口的生活满意度,以吸引充足劳动力。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存在差异性。在不同的区域发展水平下,比较优势和地方政府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也不同。以东、中、西部制造业为例,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减弱,地方政府竞争主要体现为分散力;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比较优势的集聚力正在日益增强,地方政府竞争则主要体现为集聚力。这就要求不同地区要处理好本地区比较优势、政府竞争与产业集聚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8~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年鉴数据,测度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水平及两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然后利用多元线性模型分析产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长三角整体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水平较高,但各地区具有较大差异;上海市的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一直处于长三角地区的最前沿;同时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本投入强度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物流产业与高技术产业的协同集聚水平具有提升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政府干预、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产业协同集聚的作用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基于江苏省二元经济发展情况,把空间产业转移因素引入传统的部门二元经济模型,提出了一个包含部门和空间的双二元经济结构,并以此来分析劳动力流动、产业的空间布局以及政府政策三类要素对双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产业转移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空间选择,即从"外地转移"向"本地转移"转变;政府政策则改变了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比,提高了企业转移产业资本的利润空间,便利了劳动力在部门和区域之间的流动,从而有助于消解双二元结构.运用江苏省13个地级市1996年-2006年间的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也表明,非农劳动力比重的增加、FDI形式的资本转移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但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并未促使部门间收入差距的缩小,而且不同的区域收入差距的决定模武也不相同.但是,总体而言,促使二元经济发散的力量仍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艾利森和格莱赛提出的产业集聚模型来测算1995~2005年间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的集聚变动趋势。结果表明2002年的全国的地理集中指数γ就超过了0.05(γ=0.0542),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集聚程度较高,并且还有进一步集聚的趋势,文章还分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的高技术产业聚集情况。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差异、经济制度以及政治体制的不同决定了各地区文化上的差异。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入,各地区在经济交往日益密切的基础上,文化交流也日趋频繁。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冲击的现象也愈演愈烈,文化安全受到严峻考验。在文化输出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种文化侵略?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标:分析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通过错配指数计算划分错配类型、面板门槛回归确定集聚发展阶段、面板聚类区分错配程度,最后对不同分类情况进行面板固定效应和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资源错配的因素非常复杂,既与错配本身的技术因素有关,也与产业的空间集聚因素有关。产业集聚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资源错配起到积极效果,而处于产业集聚成长期且资本配置不足劳动力配置过度的行业资源错配情况最严重。研究创新:从内涵型错配和集聚发展阶段的视角,多方面分类比较。研究价值:产业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为行业补足发展短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米娟 《集团经济研究》2007,(32):115-116
要素集聚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地理空间上流动的集中趋向和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要素集聚便是指各种要素的国际流动,也就是一些国家或地区的资本、技术、管理、品牌、专利、跨国经营网络等要素集聚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使这些国家或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主要生产者.  相似文献   

14.
曾煜 《企业经济》2004,(12):7-8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集聚现象已成为当今经济发展的主流。自马歇尔以来,产业集聚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本文从产业集聚的理论前提及其表现形式出发,分析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的关联性,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和构建产业集群,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中国18个地区的省际数据,使用区位熵指数的方法测算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各地区的集聚程度,并从整体和地区两个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布情况以及集聚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地区集聚现象,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并不均衡,具有明显的地域和资源特色。直辖市中以信息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的集聚为主;而东部沿海地区则以传统的低技术含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为主;中西部地区集聚趋势尚不明显。基于此,应针对各地区的实际特点并采取不同的产业策略以促进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从而提升地区的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6.
劳动力流动是十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劳动力市场监测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劳动力流动这个概念外延界定的不同、分类的角度和依据的不同,因而存在多种分类方法。其中设置的二级指标有劳动力流动总况、劳动力流动结构、职业介绍评价。劳动力流动总况中包括的三级指标有就业流人率、就业流出率、重新融入率。劳动力流动结构中包括的三级指标有产业间流动、城乡流动、行业流动、区域流动。  相似文献   

17.
土地供给对中国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城市生产活动和劳动力居住提供空间的土地供给,对城市增长模式具有重要影响.在我国域市产业迅速集聚、劳动力流动的制度约束逐步放松的发展背景下,城市土地供给的数量和结构对城市经济、人口规模和结构及劳动生产率增长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以2000年-2006年中国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的数据建立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土地供给对城市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产业用地供给对城市GDP增长有明显的作用,但其贡献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逐步下降,而技术及人力资本的贡献在不断增大.居住用地供给充足的地区劳动力增长较快.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政府应根据城市自身产业发展与劳动力需求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土地供给规划.  相似文献   

18.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和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一个贸易自由度约束下的局域溢出模型,探究了创新的空间扩散与集聚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对称均衡是模型的唯一内点均衡;当角点均衡时,存在唯一的贸易自由度支撑区间,此时,如果运输成本变小,则技能劳动力、R&D部门、制造业部门以及创新活动将变得更集聚,同时创新的空间扩散程度变大,外围区域在研发创新方面的劣势减弱;从增长和福利评价的角度看,在技能劳动力存量不变的条件下,创新的空间扩散对整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影响,然而,当区域的经济增长源于可流动的技能劳动力集聚时,中心区域的技能劳动力和普通劳动力总是偏好集聚状态,当且仅当创新的空间扩散效应足够大或者集聚租金较小时,外围区域的普通劳动力偏好集聚状态。因此,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增大创新空间扩散效应,减小集聚租金,提高全域劳动力福利水平,从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下,高层次人才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马太效应,即高层次人才含量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相反,高层次人才含量低的地区,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而在人才自由流动的劳动力市场上,经济落后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该地区的人才流失量增大,这又造成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步缓慢,经济地位下滑,如此人才流失量更大,最后陷入了人才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恶性循环。为了避免陷入以上恶性循环,全国各地区之间都围绕高  相似文献   

20.
正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合理就业,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而产业是就业的载体,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决定就业结构的状况,不同的产业构成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构成。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状况也逐渐演变,而劳动力要素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关键。因而,就业结构成为衡量和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广西经济发展状况与就业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