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建立现代物流商贸城是城镇化建设中的热点项目。现代物流商贸城从城市功能保障、人的城镇化、产业链延伸、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等方面推进了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可能会出现一些诸如社会阶层分化、伦理道德危机、人口流动、农民失地失业及城镇贫民窟带来的社会风险等。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机制没有形成、城镇化社会风险防范政策缺失、城镇化社会风险防范的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滞后、行政管理体制不科学等。应通过加快建立城镇化社会风险防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及其政策体系,积极应对城乡人口流动所带来的风险,建立城乡社会心态、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融合机制和重视并解决好城镇贫民窟问题等措施来防范我国城镇化过程中的风险,实现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城乡发展转型的助推器,是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压舱石。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理论观点,通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测算2000—2020年我国30个省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状况,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的时序演进与空间分布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地域差异进行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是我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趋势,地域上呈现东、中、西部地区依次下降的特征,东北部地区近几年出现了小幅下滑趋势;二是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特点;三是区域之间差距是导致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发展空间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目前快速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寻求城镇品牌发展的模式,增强城镇核心竞争力,是保证我国城镇化进程健康推进的关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本质是品牌化。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是形势所迫、趋势所需。笔者分析了城镇品牌内涵及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特征,探讨了城镇品牌战略与新型城镇化的辩证关系,提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可选择的城镇品牌发展模式主要有地理型品牌发展模式、历史文化型品牌发展模式、城镇产业型发展模式及城镇功能型发展模式等四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实施城镇品牌战略要坚持“市场调查一综合评价一提炼设计一规划建设一管理监控一全程营销”路径,建议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打造城镇品牌时应当多元整合、重点突破、合力推进。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我国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当然,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当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城填化发展带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城市公共财政制度建设的焦点所在,与此同时,城市公共财政职能的完善、财政制度的协调亦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城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来看,鉴于其与财政领域的特殊关系,在未来研究中必然要对财政政策与城镇化“双向”发展的模式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城镇化过程是人类现代化过程的重要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而当下如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以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东部地区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城市群应该是今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当前我国城镇化水平低、发展滞后,使得城乡经济难以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调控作用,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目前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作为河南省最小的直辖市,济源市探索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明实践路径的同时提供了具体而有效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数量、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就业人员明显增加。城镇化作为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化的重要引擎,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乡经济结构和生态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镇化速度逐渐放缓,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普遍规律来看,我国仍处于城镇化率30%~70%的快速发展区间。因此,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深刻认识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面临的新挑战,以改革的方式正确应对,使新型城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城市社会发展的历史发展过程。通过对东、中、西部以及西部地区内部影响城市化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城市化的模式设计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旨在促进西部地区城市化。  相似文献   

12.
从战略层面上看,中国的城镇化必须建立具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资源节约、布局合理的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紧凑型城镇体系;必须发展大城市、发展城市群、发展县城镇,应避免高度城镇化、高速城镇化和美国那样的蔓延型郊区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正处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随着城市的扩张,由于城市周边土地被征用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失地上楼农民。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的发展机遇,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失地农民就业,实现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成为城市化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河南城镇化水平一直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河南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要深刻认识河南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并针对性地从制度创新、改革政策、科学规划、投资建设上下工夫,以加快河南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英、法、韩三个代表性国家,对其城市化历程进行系统回顾和比较,结果发现它们之问既有相似之处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这为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开阔的历史和跨国视角。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既要遵循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也应根植于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特殊背景。  相似文献   

16.
加快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二元经济结构是制约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障碍,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变是新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任务.中国具有特殊的"双层刚性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工业化的二元性、城乡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结构的二元性以及城乡市场体系的二元性.应加快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推进农业工业化的进程;协调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镇化的探索和实践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创举,健康有序的城镇化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给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而且具有世界性意义,尤其是能够为中欧合作开辟新的平台,注入新的动力。一方面,中国能够借鉴欧洲发达国家城镇化历程的积极经验,学习其先进技术,推动自身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的城镇化意味着巨大的内需,为中欧贸易的发展带来巨大机遇。当然,在学习西方经验和技术的同时,中国应当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城镇化之路。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是实现减贫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城镇化缓慢起步阶段,城镇化进程几乎停滞,对减贫的效力不大,并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后至21世纪初期,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力推动了减贫事业的发展,但城乡差距也被拉大;2013年以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进入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扶贫开发、由“减贫”向“脱贫”转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新常态下,应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扶贫开发,尤其应重视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城镇化的减贫效应;要建立和完善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减贫事业的政策支撑体系,并着力推进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是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城市社会资本的构筑有利于农民工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加速市民化进程。当下,农民工在城市中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城市融入过程。因此,应当建立以政府政策制度支持为前提,以社会文化环境支持为基础,以组织为核心,以自身能力和文化素质提高为动力的农民工城市社会资本构筑框架体系,不断丰富农民工私人关系型社会资本、组织型社会资本和制度型社会资本的存量,以加速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镇化率正在逐年攀升,在2012年该比例已达52.57%.伴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等资源进一步紧缺,单靠政府支撑城镇化的局面已经不再适应高速发展的城镇化.而我国保险业在不断扩大自身业务,进军地产、信托等产品后,资金实力和其他综合管理能力进一步强化,为支持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契机.本文将探讨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以及保险业应该如何抓住这些机遇,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