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邱慧芳 《经济师》2002,(7):83-84
区位论是研究经济活动的地域布局的理论。 2 0世纪初 ,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韦伯所创立的工业区位论 ,系统地探讨了生产成本最低化目标下工业企业的布局原则。文章简介了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主要内容 ,论述了企业 (尤其是传统产业的企业 )的跨国经营与工业区位论间的基本联系 ,从工业区位因子角度说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动机及地点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西部的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国内学术界对这种差距形成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述:主要有地理位置论、政策倾斜论、体质差异论、人的素质差异论等等。这些都是造成东、西差距的重要因素,但什么才是最主要的因素呢?国家预算内投资向东部地区的倾斜和给予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区大量优惠固然是影响因素,但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东、西部地区制度因素和制度环境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是西方古典区位理论中的一枝奇葩。该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后,成为许多学者探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布局问题的理论基础。任美锷是系统研究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评介了韦伯工业区位因素理论、区位三角形模型以及韦伯理论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阐释了韦伯的运费指向论及劳动费指向论;从运费的决定因素、工业的动力指向、非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动态的工业区位等方面拓展了韦伯理论。其研究成果代表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对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认知水准。  相似文献   

4.
梁晶 《经济论坛》2007,(10):10-13
一、我国区域结构划分的演变 改革开放后,大量的西方区位理论被引入我国.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中心地系统理论等西方区位理论的引入,使我国的区域经济研究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国家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正式把全国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如下表1所示.  相似文献   

5.
创建现代化工业区位论理论基础的首推德国人卫勃(Alfred Weber,1868——1958)。卫勃工业区位著作主要有两部,第一部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第一部区位的纯粹理论》。这是关于工业区位论理论的最基本的著作,后人所提卫勃的理论皆指此书。第二部是1914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的理论》。第一部纯属理论探讨。第二部则为结合实际的研究,对德国1861年以来工业区位对资本主义国家人口聚集以及其他若干工业区位问题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6.
港口发展的区域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曙光 《经济地理》1993,13(1):33-37
港口始终是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古典区位论就对港口的区位选择及港口作为工业区位等问题作了探索。德国学者高兹发表的《海港区位论》一文,结合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思想和方法,创立了总体费用最小原则,来追求海港建设的最优区位。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胡佛的运费结构理论,可知港口是发展工业的理想区位。高氏、胡氏的理论思想在今天对指导港口发展仍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淑琴  杜华俊 《经济地理》2011,31(4):636-641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区域出口贸易影响主要来自需求因素、供给因素与阻力因素的冲击。通过面板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外部需求锐减、劳动力成本上涨是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骤减的重要原因。从区域层面看,国外收入水平下滑、劳动力成本上涨、投资下降对东部地区出口波动影响显著,需求减少与原材料价格波动是中部地区出口受挫的主要原因,劳动力成本上涨与FDI是西部地区出口下滑的重要因素。在后危机时代,我国应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优化东部地区出口贸易结构,培育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相似文献   

8.
道路交通系统对区域工业布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路系统建设改变区域交通条件、促进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空间转移和重组,进而对区域工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以工业区位论为理论基础,采用多智能体系统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方法,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了道路交通对区域产业布局的影响分析模型(MAS/RIND).运用该模型分析了案例地区主干道路系统对9类工业行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识别未来发展中各行业的可能分布区域.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协整法对2001—2012年我国30个省(市)制造业产能利用情况进行了测度,并基于动态面板GMM估计对市场因素、政府干预以及经济周期三大因素影响东、中、西部产能过剩的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与行业层面相似,我国目前已经出现了地区层面的普遍过剩,考虑到中西部地区技术相对落后、投资活动不活跃等因素,特别需要警惕的是东部地区的产能过剩。产能持续过剩的省份大多具有制造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高、市场经济发展相对发达、政府干预能力较强等特征。市场因素与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经济周期与产能利用率之间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中西部地区经济波动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程度远大于东部地区;政府干预是影响我国特别是东部地区产能过剩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1997—2009年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指标、环境指标的综列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方法,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工业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遵循倒U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规律;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要素、政府干预、对外开放度等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均会带来东部地区环境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从理论上讲,区域发展差距的扩大,将促使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而在我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发展差距扩大中并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转移。影响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主要因素有:中西部地区劳动力大规模流向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参与国际分工,以及体制转轨时期东部地区地方政府的保护。目前,有助于这种产业转移的有利环境正在形成,但仍然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学民 《财经研究》2002,28(1):64-69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的差异主要是由两方面引起的,首先是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存着较大差异;其次是由地区气候因素引起的消费倾向,我国南北地区明显有别。  相似文献   

13.
唐菊 《经济与管理》2006,20(2):9-13
全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税收些入与GDP的总量、增量,以及宏观税负与GDP增长率之间虽然总量上的相关性都很强,但是增量相关性却很弱,影响税收收入增量变化的其他因素占比较大的份额。中国东部经济增长率普遍快于中西部地区,但税收收入增长率却正好相反,中西部地区快于东部地区,地区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是非同步的,或者说是逆向变动的。这是由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所有制结构调整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区位的选择有很大的特殊性,研究中国农村工业的区位问题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工业区位理论.文章以对江苏省宜兴市万石镇乡镇企业的实地考察为基础,运用总成本最小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工业企业区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探讨了新的环境下区位选择的新变化及其进一步演进的趋势.研究表明,中国农村工业的区位选择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区位的一般理论对中国农村工业依然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一、邓小平区域经济思想(一)加快东部地区的发展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由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各个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区。新中国成立以后,  相似文献   

16.
“增长极”理论视角下的中国区域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飞兰 《经济论坛》2009,(18):38-3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地区迅速建立起了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增长极。现阶段,为了促进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我国在区域战略与政策的选择上,应该重在一方面增强东部增长极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效应,另一方面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新的增长极。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在东北亚经济合作中的选择袁康东北亚包括中国、朝鲜、韩国、日本、蒙古和俄罗斯东部,是世界上最有经济发展潜力的地区。另一方面,东北亚六国的经济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而且六国以多种方式表达了进行东北亚经济合作的愿望。以图们江地区经济开发为核心的东北亚经济...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理论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一个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其竞争优势 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为了节省运费,产(企)业选址或扎堆尽可能地靠近矿产或能源地,靠近市场,靠近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这时期的主要代表性理论有马歇尔(A.Marshall)的“三要素”学说、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论、佩鲁(Francois.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东西部地区由于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基础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原因,出现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且这种发展差距日趋呈扩大之势。基于此状,对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发展失衡的现状、驱动力及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以便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西部大开发研究工作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11年我国不同区域的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在节能目标实现方面东部地区略好于中西部地区,减排目标实现方面除二氧化硫外,东部地区整体好于申西部地区。这与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阶段、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经验、地方政府经济发展理念存在差异,以及东部地区“三高”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确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和完善区域间转移支付制度、因地制宜开展节能减排实践、建立区域间节能减排沟通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