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实质是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责任,全球多个国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就我国的情况看,建立发展养老金三支柱体系是发展养老金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客观需要。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养老金三支柱体系,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我国养老金的积累过于依赖第一支柱,第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较慢。后续要进一步明确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改革方向,不断推进养老金三支柱体系的发展,既要改革完善第一支柱基本养老金的筹集和管理,又要扩大第二支柱职业养老金的覆盖面,还要大力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计划。  相似文献   

2.
构建和完善多支柱的养老金制度体系是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立足于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未来走向,专业性养老保险公司应合理定位,积极介入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金的给付,谋求参与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充当企业年金基金的法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并致力于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致力于农村养老保险市场开拓。  相似文献   

3.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目标是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即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三者的结合,而企业年金未来将成为养老保险体系的首要支柱,政府对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植.  相似文献   

4.
王具堂 《会计师》2009,(5):35-36
<正>一、基本概念介绍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或国家养老金之外,企业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金一起构成养老保险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95、2002、2007、2013和2018年家庭收入调查CHIP数据,基于养老金替代率、养老金相对水平和退休收入替代率等多种指标,估算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及变化,并与其他国家进行国际比较。研究发现,在1995~2018年,三种指标均显示,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在1995年位于较高水平,在75%~80%之间;之后逐渐下降,于2018年有所回升,在50%~65%区间。而且,不同单位性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群体间的养老保障水平有所差异。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障水平较为适度,但主要依赖于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等第二、三支柱的发展较为薄弱。本研究为促进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提供了学术基础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建立国民养老金制度是中国养老金多支柱改革和实现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内在要求和突破口。论文从财务可持续性的角度,在人口预测的基础上测度了国民养老金在中国实行的财政负担规模,评估结论显示国民养老金在中国具有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中国多支柱养老金制度体系的改革设想,建立由"国民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职业年金"的大一统的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实施的养老策略是建立在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职业年金和企业年金为拓展、以个人养老金计划为补充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保障体系。根据此体系的执行情况,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和公众三个角度分析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美国个人退休账户计划、德国里斯特养老金计划和日本社区养老的先进经验为借鉴,有针对性地从政府、金融机构和用户三个角度提出我国应该从加大政策优惠、加强政府监管和促进产品创新、完善养老金投资、培育专业人才、丰富个人养老金来源、加强宣传引导等方面发力,推动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庄颖 《新金融》2023,(7):66-72
养老金是资产管理市场重要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是跨周期投资模式的典型代表,是资本市场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的重要力量,有利于从根本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英国养老金危机,给全世界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发展敲响了警钟。目前中国正在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吸取国际经验教训,有利于中国养老金行稳致远。本文研究认为,中国养老保险体系要坚持政治性、人民性和系统性,避免出现“养老金危机—债务危机”的恶性循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应以稳为主,增强基金可持续性;搭建养老金融生态圈,促进养老与金融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9.
基本养老金是保障退休家庭基本生活的准公共产品。20世纪70年代以后,伴随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各国基本养老金的财务可持续性遇到问题。本文通过对1972年以来养老金改革国际文献知识图谱研究发现,柔性政策成为各国养老金改革的主流策略。本文归纳了全球养老金改革的柔性政策的时期线索、主要内容、主要特征和主要做法,由此构成养老金柔性政策运行矩阵。中国与时俱进地完成了养老金三支柱的制度安排,但与公平、效率和可持续的养老金高质量发展尚有距离。本文回顾现行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文献并找到制度刚性渊源,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加政策柔性的建议,包括:为中小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减负、降低企业年金门槛的雇主供款计划、雇主供款计入职工个人养老金账户一并管理等。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三支柱”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建设距今已有20年的历史,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基本的养老体系架构。在“三支柱”中,企业年金是目前唯一进行市场化投资运作的,并被寄予有效降低基本养老保险在个人养老金中替代率的厚望。但是,市场化运作5年来,在总体收益率水平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企业年金的“市场蛋糕”并没有做大,个中缘由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1.
曾益  林燚阳 《财政研究》2024,(1):89-104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共同构成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但2022年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仅为2456.27元每人每年,是城镇职工养老金待遇的5.68%,群体间过大待遇差距阻滞我国共同富裕目标实现。为探究如何缩小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鸿沟,本文结合宏微观数据并运用精算模型,分别以农村居民、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一定比例模拟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方案。研究结果显示:如果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并延迟退休年龄,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或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0%核定城乡居民养老金,均可兼顾养老金待遇的共同富裕水平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这两方面,其中前一方案更多考虑降低养老保险财政负担,后一方案更多考虑提高养老金待遇的共同富裕水平。综上,本文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待遇方案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企业年金,指的是由企业为职工提供的养老金,目的是提高职工退休后的养老保障水平,原名“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底由国务院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中更名为“企业年金”。它是我国养老保障的三大支柱之一(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性保险)。与基本养老金不  相似文献   

13.
<正>"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要求我们必须加快补齐养老金体系短板,多措并举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是个世界性难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程度日益加深,迫切需要从完善优化养老保障体系与制度设计、发掘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潜力、畅通养老基金投资渠道等多方发力,为增强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积极应对老龄化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长寿风险的增强,世界各国的公共养老金体系普遍面临日益严重的支付压力,制度的偿付能力和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但实践中,对于如何评估公共养老金体系的偿付能力还没有形成全球一致性的原则与方法,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本文将在文献学习和国际经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对国际上两种代表性的公共养老金体系偿付能力评估模型进行评析,以期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偿付能力评估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本养老保险、企(职)业年金和个人养老金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目前,我国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较高,但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发展相对不足.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速,加上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造成短期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增加,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主的养老体系的可持续性发展面临较大的挑战;第二支柱发展受制于民营...  相似文献   

16.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比达18.70%,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20年末,我国养老金整体规模约8.1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万亿元。与此同时,养老金市场的结构也有待优化。在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中,核心是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的第一支柱。  相似文献   

17.
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龄化人口占比达18.70%,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50年占比将超过三分之一,进入超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养老金融市场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截至2020年末,我国养老金整体规模约8.1万亿元,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20万亿元。与此同时,养老金市场的结构也有待优化。在我国的养老金体系中,核心是以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构成的第一支柱。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在《求是》杂志发表《促进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文章,高度重视我国养老保障事业。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为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迈进了一大步。近期,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跃辉教授就养老金个人账户制度的意义和挑战作了深度解读,她认为《意见》非常清楚地定性了个人养老金私有财产的属性,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不仅限于是对第一、第二养老保险支柱的补充,而是具有潜在革命性意义的一种制度。本刊编发赵教授的此篇演讲,以期为读者带来启发。  相似文献   

19.
于红 《时代金融》2009,(4X):117-118
随着"银色潮流"席卷全球,养老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地位逐步上升。本文对实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养老金会计核算的性质、年金计划、主体、原则、处理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加剧,基本养老金即将面临给付危机,为此我国提出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障体系。为了检验我国多支柱养老金体系是否能够保障职工退休后的生活水平,本文以延迟退休为研究背景,以北京城镇职工为研究对象,结合2022年11月出台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构建多支柱养老金财富和替代率的精算模型。研究发现,适度延迟退休年龄能够提高职工的养老金财富和替代率。敏感性分析发现,养老金财富和替代率对名义工资增长率的变动最为敏感。其中,第一支柱对养老金财富和替代率的贡献最大,第二、第三支柱起到补充作用。建议在采取灵活的延迟退休政策的基础上,稳定推进第一、第二支柱,加强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