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从循环经济、共生理论、生态工业园和生态产业链的逻辑关系辨析入手,探索了生态产业系统的结构及生态产业链构建的4种类型,主要针对国家高新区的具体情况对改造型及混合型产业生态化路径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生态产业实现过程中物质循环生态产业链、能量梯级利用生态产业链、水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和信息链4条关键生态链的构建,及企业生态化、产业生态化、区域生态化3个层面生态化实现的具体途径,以及在此过程中政府、市场、企业三者的行为选择。  相似文献   

2.
产业链技术融合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生态化是当代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是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和高级形态。从产业链角度看,产业生态化过程也是产业链延伸的过程,达到剩余物质最小化。推导了产业生态化下的生产函数,分析了技术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结合产业链技术融合的过程,探讨了产业链技术融合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在产业生态化下,产业链技术融合,进一步提高了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实现了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工业是山西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抓手,企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是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在企业集聚区和工业园区构建生态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煤炭开采—电力—铝—建材"、"焦(煤)—化—化工品"、"矿石开采—冶炼—加工—相关产业"、"废旧工业品回收—加工—再生产品"、"农业资源—加工—综合利用"五条生态循环产业链条,实现梯级利用形成生态网络,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促进区域经济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包头市钢铁、电力、铝业、稀土和机械制造五大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认为产业集群发展应当立足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应当立足于产业链的分工和产业生态化,进而提出了包头市优势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构造以及产业生态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加快农业产业链整合提升我国农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链是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组织形态,现代农业竞争本质上是产业链竞争.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支持的共同作用下,我国农业产业链正迈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产业链组织化和一体化程度较低,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不完善,政策支持和要素支撑体系不健全,各行业产业链竞争力总体不强.今后,应把产业链整合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用产业链整合来统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休闲农业发展等政策,并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类推进.特别是要加强农业产业园区等载体建设,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产业主体,提升产业链一体化水平,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政策和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提升农业产业链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构建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共生网络是黑龙江省林产工业实现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要步骤。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共生网络的构建必须充分考虑省内林产工业现有基础条件,遵循"由谁构建、如何构建、构建成什么样"的思路进行操作,在黑龙江省生态区域内建立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共生网络的系统框架,并逐步健全和完善黑龙江省林产工业生态产业链共生网络建设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个旧、开远和蒙自区域,处于国家面向东南亚、南亚"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通道,发展中面临资源和生态环境、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的压力。文章将"微笑曲线"模型量化,拓展应用于原材料型产业链价值增值分析;并结合从区域资源"态"和"势"视角,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产业生态位宽度,研究区域资源"态势"对产业的支撑力。在此基础上,探讨产业链升级路径。结果表明:个开蒙区域四条主要产业链短且不完整,产业价值链的高附加价值环节薄弱,产业增值空间小等;今后应按照"全区一盘棋"的思路,充分利用并培育区域"战略性资源"。通过各产业价值链环节的完善以及向产业增值空间大的方向进行延伸,引入关联产业配套发展等,实现产业链升级。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运作模型,对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运作逻辑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组织链、供应链、空间链、价值链需遵循的相应发展逻辑,通过采用图形展示和逻辑实证的方法,展开对农业产业链现代化的调查,发现中国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存在组织化水平较低、农业供应链物流不健全、农业空间链布局与效应有待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提出降低农业生产管理成本(提高农业竞争优势)、突破协同困境(强化整体效率)、统一规划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加快集群发展)、统筹产业价值协调(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加以努力,进而在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上中下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调节法生态化变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何努力消除传统模式下产业发展上的问题,探索良性循环的生态产业发展新思路,建立高效、低耗、低污染的产业结构体系,需要现行产业结构法律规范做出回应。依据生态发展规律,完善产业结构生态化规划和指导制度、产业生态化法律责任制度、产业生态化技术与标准制度、产业生态化激励机制、健全促进产业结构生态共生机制、改善生态不利产业淘汰和转向制度,对于寻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推进产业生态化和工业生态园区的研究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状况而言,是十分迫切的任务.生态工业园区所具有的工业链条、循环经济模式、经济外部性以及企业之间的复合共生等生态化发展特征是推动当地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本文结合四川省工业园区发展的现状,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园区发展与生态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实践上.研究了推动四川省工业园区生态化发展的路径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生态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态化创新的宏观背景是企业面临政府环保要求、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 产业生态化创新是在生态学、产业生态学等原理的指导下,按照物质循环、生物和产业共生原理对产业生态系统内的各组分进行优化组合,建立高效率、低消耗、无(低)污染、经济与环境相协调的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产业生态化创新的核心是技术生态化创新,本质是全程生态化,内容主要有技术生态化创新、绿色制度创新、绿色文化营造等,其实现形式是建立生态产业园。文章认为,生态产业园是实现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理想模式。文中还对沱牌集团生态园的建立和实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研究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的实质在于生态整合,即依据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产业链的共生耦合系统。本文首先探讨了基于循环经济的生态产业链及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的内涵与实质。然后,总结了基于不同视角对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关系的研究。最后进行了简要的述评,总结了该领域要解决的问题和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3.
生态工业园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资源、能源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载体,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在分析国内外生态工业网络发展现状并实地调研广安市经济开发区的基础之上,从核心企业的选择、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及生态工业网络的构建三方面,探讨广安生态产业园发展的生态工业网络构建方案,为构建生态产业园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4.
根据生态工业园中参与废弃物交易企业间产权关系的不同,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生态产业链:单源控制型生态产业链扣多源控制型生态产业链。通过对这两种不同类型生态产业链中上、下游企业间关系的分析。提出影响单源控制型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组织的刚性;影响多源控制型生态产业链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企业间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时而产生的各种交易费用,期望为我国生态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吉林省通化张家生态工业园为例,探讨了在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以医药和制酒为主导产业的生态工业园的关键技术,应该包括景观设计与工业组织形态设计两方面,才能使其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和谐、经济模式循环高效的现代生态工业园。景观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自然环境特点,建立景观安全格局,通过合理的功能分区及交通模式设计,使规划后的生态工业园能将工作和生活场所交融于自然之中,并能实现高效协调运作;工业组织形态设计主要是仿照自然界无废或少废的循环模式,根据制药业和制酒业的物质循环特点,引进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业,各产业间通过废物及副产品的交换,以及能量、水资源、信息的集成,组成高效的工业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6.
《Ecological Economics》2005,52(2):169-186
Industrial ecology and the industrial ecosystem approach (IE) are emerging concepts in ecological economics, environmental policy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The natural ecosystem model of diverse recycling and cascading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 systems has been used in industrial systems that are contrasting to this, operating with linear flows and unsustainable.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ystems over time toward sustainable or unsustainable ways of operating is important for learning about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alyses as well as for future planning of policy and management. The evolution over time of the Uimaharju forest industry park in Eastern Finland is studied. First, the system development is described by identifying the number of IE-type ‘roundput’ material and energy flows denoting waste utilisation and sustainable use of renewables. Second,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over time is shown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the actors involved. Thi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 is termed system ‘diversity’. Third, the relation of the two is considered. Fourth, the drivers of the case system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Fifth, an initial effort is made to calculate some of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system during its development. An increase in roundput and diversity over time is observed. Diversity is affecting roundput. The park tends to enlarge its activities outside the industrial park boundary over time. While the system illustrates high roundput and high diversity, we can only speculate if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sustainability, because of difficulties in system boundary definition.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依据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出镇江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其产业构成、产业生态赤字/盈余和产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镇江市生态赤字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仍旧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短缺是镇江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最终我们在实施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当做到:从总体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稳定第一产业发展比例,控制农业和牧业在一产中的比例,适当发展林业,大力发展渔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深入阐述工业共生及其效益的基础上,以九发工业园为例,详细分析了涉农企业发展生态工业园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出涉农企业应立足农业特点,借鉴工业生态学原理,积极构建农工商结合的生态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河南省安阳市琵琶寺生态农林园进行景观生态规划。将全园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缓冲区、生态恢复区及生态农业区四个生态功能区。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斑块—廊道模式并结合现状特点对园区斑块与廊道进行规划与布局,保留并保护园区的农田斑块、森林斑块等自然斑块,控制建设用地斑块面积,打造道路交通(灰道)、绿色林带(绿道)、河流水系(蓝道)等生态廊道,注重斑块之间、廊道之间以及斑块与廊道之间的联系,优化园区的景观结构与生态格局,发挥斑块与廊道的生态功能,提高园区的生物多样性与景观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工业区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中存在规划设计理论依据不足,深度不够,缺乏科学理念等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提出运用产业链理论通过研究产业价值链、供需链、企业链和空间链的方法把握工业区的内生机制,构筑工业区产业规划框架,在产业支撑的骨架下进行合理的工业区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