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以财政分权为中心的财政体制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起点。财政分权给地方政府提供了激励,对地方政府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教育财政分权使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受到影响,适当集中和提升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和管理职能,是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按照加强教育资金规范管理的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教育资金的监控和管理,河北省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重点调研。一、市县财政部门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监管情况(一)强化政府和各部门责任河北省市县政府均成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领导小组,市级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对保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中,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以乡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其经费投入主要由乡镇政府和农民承担。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从2000年开始,我国以安徽省为试点并逐步在全国实行了农村税费改革。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的政策,卸下了农民身上的重担,打破了义务教育农民办的格局,带来了农村教育经费筹措机制的重大变革,明确了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政府办学体制。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县级政府缺乏足够的财力,管理体制的调整不能解决义务教育经费总量不足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缺口很大,而转移支付所能提供的支持力度有限,加上转移支付中没有明确义务教育经费的比例,难以化解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不利于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必须深化改革。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明确了此次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基本原则,逐步将农村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现存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国家在义务教育事业上投入有了明显增加,义务教育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现实表明,义务教育的发展在总体上仍然滞后,农村义务教育更是整个教育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全国逐步建立了“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也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由农民为主转变为主要由政府负担。但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投入机制不合理,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责任也不明确,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而投入责任过重。  相似文献   

5.
《税收征纳》2005,(12):8-8
为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4号)精神,对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进行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相似文献   

6.
一是市政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涉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建设项目,由市政府通盘考虑,确需建设的项目,也须按规定程序报批,由政府安排资金。  相似文献   

7.
为支持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44号)精神,对企业以提供免费服务的形式,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寄宿制学校建没工程”进行的捐赠,准予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  相似文献   

8.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是我国党和政府为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顺利进行的物质保障,是党中央和政府一项系统性以及具有长远目标的重要决策。但是在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几年的时间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削弱了我国农村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只有切实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擦能使得国家的普及教育的惠民政策更好的深入民众之心,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义务教育问题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一项重大公益事业。在过去形成的财政投资体制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状况是:"人民的教育人民办",农民教育负担沉重;供给的财政主体错位,乡镇政府成为农村义务教育供给的主体。农民负担重,政府投入不足,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供给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  相似文献   

10.
构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义务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战略地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政府大力推行公共财政,致力于加大义务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投入快速增长,财政投入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从税费改革前1999年的61.8%提高到2004年的80.6%.  相似文献   

11.
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的财政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措施之一.但当前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为了有效地解决此问题,我们必须依靠政府行为,通过财政制度的安排,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义务教育财政支出结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投资支出结构现状出发,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投资支出结构变化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对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投资支出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以达到合理分配投资支出结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快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10年后,在反思这一政策造成的影响同时,探究其深层次的财政体制原因以及筹谋如何才能真正提升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水平,当是应有之义。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进行调整。10年后,这一政策所带来的结果却与其初衷南辕北辙。校车、早餐以及农村学生辍学率增加等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相似文献   

14.
要按照财力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义务教育投入分配比例,形成“中央出大头、省政府出中头、县级政府出小头”的投入分工格局  相似文献   

15.
We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undergoing any early education (before the compulsory starting age of 5) and of pre‐school on a cohort of British children born in 1958. In contrast to most available studies, we are able to assess whether any effects on cognition and socialisation are long‐lasting, as well as to estimate their net impact on subsequent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nd labour market performance. Controlling for a particularly rich set of child, parental, family and neighbourhood characteristics, we find some positive and long‐lasting effects from early education. Specifically, pre‐compulsory education (preschool or school entry prior to age 5) was found to yield large improvements in cognitive tests at age 7, which, though diminished in size, remained significant throughout the schooling years, up to age 16. By contrast, attendance of pre‐school (nursery or playgroup) was found to yield a positive but short‐lived impact on test scores. The effects on socialisation appear to be more mixed: we found some positive, though short‐lasting, effects of pre‐compulsory education on teachers' reports of social adjustment (only at age 7); on the other hand, we found some adverse behavioural effects according to parental reports at age 7 which persisted up to age 11. In adulthood, pre‐compulsory education was found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ies of obtaining qualifications and of being employed at age 33. For both pre‐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pre‐school per se, we found evidence of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3–4 per cent wage gain at age 33.  相似文献   

16.
提高代际流动、促进机会均等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和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利用198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在省份间的实施时间差异作为外生冲击,使用双重差分方法探究义务教育政策对代际流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义务教育显著提高了代际之间的教育流动性,原因在于父母教育水平、职业层次、收入水平较低的孩子,受教育年限提升得更多。本文的政策含义在于,应当进一步发挥公共政策在提高代际流动性方面的作用,通过教育机会均等化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教育的有限投入主要用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对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较少,造成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具体分析了职业教育落后的原因,说明了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弦 《海南金融》2008,(9):9-13
在物质生活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老百姓对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等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突出,对地方政府的目标要求也不再是发展经济这一单一目标,而是更加强调其公共服务的能力。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收入能力。本文将探讨不动产税改革将如何在增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中发挥作用,并针对开征不动产税过程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面临着养老保险支出日趋增加的压力,这也给地方经济发展形成了一定阻力。因而地方政府不得不对财政支出进行调节,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教育支出虽然对经济当期的增长贡献不大,但却是经济长期发展的主要推动因素。在养老保险支出比例增加的形势下,地方政府是否会因此而减少教育投资比例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以2007-2011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从教育的正外部性以及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角度分析了不同经济水平的地方政府的调控行为。结果显示养老保险支出对教育投资确实存在挤出效应,但对于不同经济水平地区挤出效应力度不同。教育的正外部性并没有较大的阻碍经济落后地区对教育的投资;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地方政府考虑是否减小教育投资比例的主要因素,这也促成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减小幅度较大,而经济落后地区的减小幅度较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总量和分类支出的视角,从宏观层面对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与农村居民消费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1998~2011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面板数据加以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民生财政支出确实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居民消费,尤其是对以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为主的发展享受性消费的挤入程度要大于以衣食住为主的基本生存性消费;但在民生财政具体分类支出方面影响却存在着差异,即教育和医疗卫生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支出影响微弱。因此,在稳步扩大民生财政支出比重的同时,应注重优化民生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等,全面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