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中国的发展战略选择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当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主导形式。例如在欧洲和北美区域,通过经济一体化达到的经济总量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三分之二;而且,这两个区域在其内部实现的贸易额已超过了它们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总量;更重要的是,在区域集团成员国的对外贸易中,已经有超过40%的份额是通过区域一体化协定(RIA)实现的。由此可见,区域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国际市场上最强大的竞争对手已非单个的贸易伙伴国,而是那些以区域联盟形式出现的群体国家。因此,我国在加入WTO以后,应当正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向,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本国的贸易政策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艾华 《时代经贸》2006,(1):30-33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启动,内地与香港、内地与澳门之间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的顺利进展,以及中国与一些国家商签双边FTA的节奏加快.中国已步入了区域经济合作的新阶段。截至2005年底,中国已建或正在商谈建立的自贸区有9个.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区域及与中国的贸易额约占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5强。  相似文献   

3.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虽然在贸易、投资和地方性的双边合作方面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来说,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并没有重大突破。根据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组成区域贸易集团的贸易创造效应会带给这一地区明显的福利效应。在外部区域一体化贸易转移的压力和内部区域一体化贸易创造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之下,  相似文献   

4.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非经济贸易合作发展迅速,中非贸易年平均增长近4%,到2008年,中非贸易额到已经超过千亿美元大关,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但也超过910亿美元。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统计,中国现已成为非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非洲商品的最大进口国,占非洲对外贸易总量的11%。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发展状况 在经济全球化继续深化的进程中,区域贸易的加快与扩大使区域贸易联盟的发展步伐加速,欧盟、亚洲和美洲三大贸易区在全球贸易领域三分天下的格局雏形初现。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8512亿美元,成为世界第四贸易大国。2004年,欧盟1~8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1116.5亿美元,增长36.6%。中国与欧盟贸易额和增长速度如此之快,使我国不断增强对彼此贸易关系的关注程度。  相似文献   

6.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导致世界经济滑坡以来,“贸易保护”再度成为国际舆论的热点话题。从数量上看,次贷危机后各国采取的贸易救济措施确有增加势头,但从比例看,这些措施所影响的商品额仅占全球商品贸易额的1%。可见就全球而言,贸易保护主义一年来有所抬头,但严重的贸易对抗并朱出现。  相似文献   

7.
东盟是中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中国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2000年,东盟占中国对外商品贸易的8.3%,中国占东盟外贸份额的3.9%;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将促进西双版纳与东盟国家的技术、金融、经济和贸易、农业、信息、湄公河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教育、非传统安全、旅游等领域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助于西双版纳招商引资;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中,西双版纳要加强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应该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在东盟国家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区域农业合作,参与区域金融、经济和贸易、信息、湄公河开发、人力资源开发、非传统安全等领域合作。在产业和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热带雨林保护、招商引资、产业群集、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贸易自由化协调、对外投资、绿色替代禁毒、吸引外资等领域,与东盟国家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中澳经贸合作的发展与前景隋映辉(青岛市社会科学院)随着亚太经济合作的推进,以及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澳大利亚近年来对中国贸易与科技合作有了迅速的发展。有关数据表明,1993年中澳双边贸易额已达52亿澳元,比上年增长24%。目前澳大利亚从中国的进口份额已...  相似文献   

9.
纵观近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世界经济始终是在平衡与不斗衡的交替轮回中发展的。这种轮回交替轮回的实质根源于要素配置和资本运动规律所驱动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具有规律性、长期性和趋势性。这种产业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加之他们经济内部的不平衡发展问题,使得国别、地区经济不平衡问题凸显。这种世界经济的结构性不平衡根源于经济全球化的产业转移,并在多边和区域经济合作、金融全球化便利的推动下得到强化,其深层的原因是由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国别贸易结构和贸易条件不平衡、贸易规则制定权不平衡、贸易福利分配不平衡、区域经济合作不平衡、资金跨境不平衡、以及货币定价体系不平衡所共同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长三角科技合作的现状及动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三角地区自古就是中国的鱼米之乡,历来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人口、产业、城市、财富最密集的精粹地之一。随着江浙沪两省一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削弱了生产要素流动的地域限制.使长三角经济技术联系进一步密切,其区域竞争优势日趋显见。2004年.长三角以占全国1.1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国21.02%的国内生产总值、9.37%的财政收入、34.38%的进口总额和35.11%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全国的39.64%。长三角的科技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国的37.6%;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比重为24.8%;R&D经费支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均位列前茅。由于长三角区域内科技经济依存度较高.且相近技术经济发展水平的主体之间合作意愿强烈,因而科技合作活动频繁.这为建立区域创新体系、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增强区域竞争优势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魏力  申妙娟 《生产力研究》2008,(21):122-124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的背景下,开展区域经济合作是新世纪的时代潮流。旅游业是当今新兴产业之一,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也出现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趋势。文章就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趋势,加快旅游经济经济发展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轨迹,指出现阶段的突出问题是合作主体、合作领域与合作机制的模糊与缺损。实现2020年建成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必须扩大和深化区域旅游合作,走优化整合之路,走协调发展之路。为此,需要进一步界定合作的三大主体,研判合作的有效领域,分析合作的推进机制;需要让政府归位、旅游企业到位、非政府旅游组织补位,形成多元合力;需要以市场主导机制取代政府主导机制,增强共赢激励;需要以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为基础,拉长产业链系,拓宽合作领域;需要优化空间结构,互动区内区际,为合作提供基本的构架和有力的支撑。本文还从三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与越南贸易的现状 中越经贸合作顺利发展。第一,双边贸易快速增长。1999年中越双边贸易额仅有13亿美元,2004年就上升到67亿美元,2006年中越贸易额达到99.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40%。其中,中国对越南出口74.65亿美元,自越南进口24.86亿美元,基本实现两国总理商定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100亿美元的目标(如表所示)。第二,经济合作领域日益扩大。2006年中国与越南签订承包工程、劳务合作、设计咨询合同总额达到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5.9亿美元。其中,承包工程合同额为26.24亿美元。  相似文献   

14.
董莉 《经济论坛》2014,(8):143-148
中国在"上海合作组织(SCO)"和"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框架下积极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这对中国产生了积极的经济效应。首先,中国对中亚地区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升级;其次,促进了中国对中亚地区的投资,带动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影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制约中国参与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成员方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不完善、大国博弈以及贸易投资便利化程度低等。  相似文献   

15.
南盟成立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推动下,南亚区域经济合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就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平而言,南亚则明显落后于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本文从贸易、能源、旅游和次区域合作等方面描述了南亚区城经济合作的现状,进而对于影响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最后,对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途径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沪苏浙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联手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三地各级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广泛关注的热点。根据前一阶段的考察磋商和调研思考,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建议,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 以上海为中心、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扎实,文化底蕴深厚,现已成为我国东部江海交汇处最发达的经济区、国际公认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继珠江三角洲之后中国经济的最亮点,在我国、亚洲乃至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日益显现。2002年,长三角15个城市以其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5%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18.7%的国内生产总值、21.4%的财政收入、28.2%  相似文献   

17.
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看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进程明显加快,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是目前少数几个未参加任何区域经济组织的国家之一,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可能处于劣势,而且不利于抵御世界经济的风险,因此我国有必要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由于中日韩三国同处在亚洲地区,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与韩国是我国的传统贸易伙伴,因此,日本、韩国应是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首选对象,但中日矗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有人担心与日韩组成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损中国的利益,本文从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功运作入手,探讨中日韩区域经济的合作前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迅猛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各国争夺市场、资源以及能源的重要手段。首先借鉴合作博弈模型提出3个命题,讨论分析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互利共赢的充分条件,其次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I)和贸易互补性指数(TCI)测度中国—东盟的贸易互补性,从而获取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必要条件,再次从交易成本的视角考量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博弈的约束条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一、2000年世界贸易额突破6万亿美元 [一] 世界贸易规模扩大的背景 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推算,2000年世界贸易额(仅指商品贸易额、出口贸易额、按名义价格计算)达到62731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12.3%。第一次突破6万亿美元大关(请参看第1表)。1998年的世界贸易额由于受到亚洲货币、金融危机的影响比1997年减少了1.6%,但1999年的增长率回升到3.2%,2000年的增长率又有进一步的上升。按实际价格计算,2000年的世界贸易额增长率为12.7%,比1999年的增长率5.6%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日韩和东盟(简称10 3)区域内多边与双边经济合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东亚展望小组提出了“东亚共同体”的理念,东亚研究小组也提出了东亚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东亚区域是否具备了区域经济合作的必要条件?合作各方的经济是否具有互补性?本文在详细计算10 3各国贸易品显性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对10 3区域内各国贸易品的比较优势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结论,合作各方之间的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因而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