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法律制度体系是指调整财政活动中所发生社会关系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它既是开展财政工作的根本基础,也是实施财政管理的重要保障。立足财政法制工作实际,分析财政法律制度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积极完善相关财政法律制度,对于推动财政改革管理,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财政监督法制基础相对薄弱,已制约了财政监督机制的运行。要强化财政监管,需从法律的角度明确财政监管的地位,夯实财政监督的法制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2001——2010年的统计数据,考察我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变化和结构演进。研究显示:我国的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在2001——2006年变化非常平稳,2007年以后出现明显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相对滞后;教育、社会保障与三农支出已成为财政公共服务支出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东部与东北地区公共服务优势明显,中部与部分西部地区处于劣势;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城市偏向严重。因此,应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支出占共财政的比例;优化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项目结构;加大对中西部的财政扶持力度;缩小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任。农业发展需要财政的大力支持,财政支农效果不仅取决于其支农规模,也取决于其支农结构和效率。然而当前,无论是在支出规模上,还是在支出结构、支出方式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弊端,使得我国财政支农支出在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效果还不够理想,应该通过完善财政支农管理制度,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建立科学的财政支农绩效评价体系等措施,有效提高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是在各级政府间以划分事权为基础进而划分财政收入支出范围的一种财政分权式的法律规范,涉及各级政府间支出责任的划分、税权的划分等财政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美、德、法、日等四个国家财政收支划分法律制度的立法框架和内容特点的总结分析,以期其法律制度和成功经验可供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只有向民生财政倾斜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才能体现国有资本收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然而,福建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实质上仍用于"国企内再循环",并无民生倾向支出。对此,本文认为福建省国资预算支出应当在省属出资企业与省民生建设共赢的原则下向民生倾斜,从法律层面对国资预算的民生支出加以保障,从实际执行层面对具体民生支出加以确定;并且,加快健全和完善福建省国资经营预算制度,以实现制度耦合等方式,保障全省人民都能享受国资收益的成果。  相似文献   

7.
论《财政法》的立法原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订《财政法》不仅是国际财政法制的基本惯例,也是我国建设法制经济的基本要求.作为财政基本法,要体现宪法的基本原则,解决好法律与行政的关系;完善财政经常性收支、法定收支和政府债务收支等专门立法;在国有资产运用和处置立法方面补充和解释物权法立法搁置和意思表示不适当的地方.通过《财政法》的立法,实现国家财政的明文化和法制化运做,解决当前财政问题分散决策的状况,使财政体制的正常操作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8.
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对民生的保障必须注重优先次序问题,这是民生支出项目“层级化”分布的内在要求。只有这样,在目前我国财政在民生领域支出有限的情况下才能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本文首先对民生支出项目的“层级化”分布进行分析,随后简单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财政对民生保障的演绎,得出在1998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目标后对民生财政保障的不断规范和重视,特别是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积极财政政策优先考虑从民生保障入手来推动内需。最后对财政如何进一步有效保障民生进行简单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财政在推进共同富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有效的财政手段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强有力保障。收入分配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因此,改善收入分配可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本文将收入分配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的核心指标,研究税收、公共支出、财政转移支付这三大财政手段对收入分配的影响路径,进而建构财政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理与传导机制。本文研究提出:第一,我国应不断推进增值税等一系列生产税改革,优化税制结构,提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直接税的比重,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优化税收优惠形式,推动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第二,加大科教文卫支出以提高人民获取收入的能力,加强社会保障支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化税式支出,引导社会财富的自由流动;第三,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转移支付方式,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其特有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住房保障支出水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在住房保障支出水平的测算中,考虑到住房保障资金主要由财政支付,首次采用住房保障支出系数D和财政支出系数C。利用公式X=XGa=XFa×FG=D×C来进行估算,通过国际间、国内比较,发现这一理论计算结果基木与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时住房保障供给能力分析中,强调了政府的责任,强调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民生财政是近几年学界和实务界频繁提及的一个热门词汇,然而对于究竟何谓民生财政、民生财政的判断标准乃至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等问题,却有颇多分歧。对此极有必要作出正面回应。民生财政不能简单地依托增加民生领域的支出、加大民生支出的比例而达到,必须构建一套包括财政预算制度、收入保障制度、支出方式制度、绩效评价制度在内的从收支计划的确定、执行到效果监督的完整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验证发现,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有产出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以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对产出的影响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当只考虑生产性支出的水平影响时,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的正向作用较为明显;而当考虑到生产性支出的滞后项时,三项支出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2)在静态分析中...  相似文献   

13.
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可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财政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建设基本支出、财政价格补贴政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依次降低;为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配置效率,应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在农业受灾之年要增加农村救济费用,适度增加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压缩财政价格补贴支出.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行政支出的迅速增长已经与财政困境形成鲜明的对比,支出结构不合理导致了行政支出的低效。其主要成因是:政府机构与行政人员的双膨胀,预算约束软化,政府职能定位不明确以及传统的收支观念尚未根本转变等等。因此,从行政体制、财政预算制度、法制管理及政风建设等方面对行政支出管理进行改革,是提高行政支出效率,建设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视野下法制建设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最高宗旨。就此而言,一切法律都应以人为本,不以人为本的法律不是真正的法律。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法制的要求;当前我国法制在立法、司法、执法和法律监督上还没有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必须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学;尊重和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协调社会主体的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完善法律的公民权益保障制度,保障人的生活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以1978~2011年我国国家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等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实证研究结论表明:财政支农支出总体上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作用较强,弹性系数约为0.4左右;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促进效应在各收入水平下有差异,中低收入水平条件下,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较强;较高收入水平条件下,财政支农支出的农民增收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财政已成为各种经济社会矛盾的焦点。建立和完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已成为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根据公共财政公共性、民主性、公开性、公益性、规范性的要求,财政在收入、支出、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建立地方公共财政体系,需要整合政府财力,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支出绩效评价体制,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体制,健全和完善财政法制。  相似文献   

18.
分税制改革以来,土地财政已经成为地方政府增强财力的重要来源,与土地财政相伴的是地方政府大规模的征地拆迁行为。按照相关规定,地方政府应将一部分土地出让收益用于补助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那么,预算外土地出让收益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事业的补偿是否带动预算内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呢?文章在模型估计及数据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虽然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存在补给效应,即土地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具有刺激作用;但由于受地方政府自利性与公共性的影响,土地财政对地方政府社会保障支出的补给效应仍存在诸多问题,未来我国对"土地换保障"的硬性规定势必要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19.
中央行政主导下的应急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在应急事权界定的思路、应急权责划分的依据、应急权责履行的效果以及应急财力的匹配等重要环节存在现实困境.我国应急财政权责划分亟待实现从央地博弈到央地协同治理的模式转型.应当明确,应急财政权责划分协同治理模式的真正实现只能依靠法治进路.除了厘清央地协同治理的关键环节以提供必要前提,还需制度保障、激励相容、动力支撑以及利益协调等具体法律机制的构建.  相似文献   

20.
"民生财政"是我国学者基于当前民生问题及财政支持民生的现实而提出的概念。本文对近年来理论界对于民生财政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主要包括:民生财政的界定与内涵、民生财政的判断标准、民生保障和民生支出的范围和层次、民生财政支出的实证分析、构建民生财政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