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 Malmquist 指数对我国30个省市区(除西藏)2005~2012年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并对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深度评价。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在2005~2012年期间下降了0.7%,科技创新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东北部和中部,说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与区域分布状况明显相关;从西部地区及各西部各省市区来看,技术进步的下降是引发科技创新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上看, 创新要素之间以及创新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本文界定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的概念, 从创新要素、 创新环境、 系统交互性、 创新绩效4 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密切值法对我国 30个省市自治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水平进行了评价。 实证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发展不平衡, 北京、 广东和江苏位于前3 名, 东部地区明显好于西部地区, 系统交互性差异较大。 最后针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深入总结区域科技创新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区域科技创新指标权重,结合TOPSIS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东北部四大地区的10个典型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指明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学地评价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 对于促进高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并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分解法, 利用2009~201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省际研发面板数据, 测算了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域及三大地区(东、中、西部) 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中的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情况, 并对区域高技术创新效率水平作了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9 年后, 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总体显示出上升趋势, 但是波动较大; 从三大地区来看, 中部地区创新效率高于东、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创新效率最低, 区域创新效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纯技术效率不高。本文结论可以为我国区域高技术产业创新活动提供相应启示。  相似文献   

5.
实践证明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正面促进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之间创新环境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首先根据区域创新环境的内涵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各地区域创新环境的综合得分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创新环境的梯级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明显优于中部和西部;西部地区的创新环境最差;东部与中部之间的差距大于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6.
罗勇  高爽 《工业技术经济》1900,38(12):41-50
本文将制造业细分为劳动密集型、 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引入泰尔指数和产业结构层次系数作为产业结构优化衡量标准, 基于2004~ 2017年我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和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影响的计量模型, 进一步将地区分为东、 中、 西3个区域, 研究了区域差异。结果表明: 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和西部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具有促进作用, 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东部区域产业升级有抑制作用, 对中、 西部区域产业升级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吴中伦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0):102-108
本文采用DEA-SBM方法对我国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进行了测评。研究表明,由于纯技术效率水平低下,目前我国各省市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效率普遍较低。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工业企业产品创新呈现规模收益递减趋势,产品创新投入相对过剩;西部地区呈现规模收益递增趋势。技术效率和规模效应的区域差异并不明显,纯技术效率在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显著。研究结论为我国区域工业企业产品创新提供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开展创新效率演变趋势研究对提高区域创新效率和缩小区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研发和转化视角构建了区域创新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DEA和TOPSIS集成方法对2015~2020年中国区域的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分析了创新效率动态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投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投入冗余和浪费,东部地区的创新效率较高,中、西部创新效率偏低,中、西部创新效率提升速度高于东部地区。最后基于研究结果从增加创新投入、改进创新策略和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提出提升中国区域创新效率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全要素概念框架下,基于环境 DEA 技术构建碳排放绩效指数,运用窗口数据对我国30个省区2003~2012年间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相对较低,整体呈现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存在区域不平衡,呈现东部、东北向中西部递减的格局;碳排放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集聚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而效率较低的省区则主要集中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从空间相关分析来看,样本期间各省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的全局 Moran's I 值均显著为正,表明电力行业碳排放效率呈现正的空间相关性,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局域空间自相关指数的测算进一步印证了电力行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布的非均衡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创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 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基于此,本文选择2007~2017年相关数据作为样本, 使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不同地区的制造业创新效率, 并进一步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 我国整体制造业创新效率有所提升, 其中东部地区制造业的创新效率最高, 西部地区次之, 中部地区最低; (2)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信贷可对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政府支持和风投支持对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科技金融对于制造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 (3) 科技劳动力水平和外资可对制造业创新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度、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本投入5个因素后,利用面板Tobit回归分别构建了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模型结果发现这5个因素对于各区域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度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对于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力资本对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的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对外开放度对东部区域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与中部及西部区域效率之间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31 个省份 2000~2016 年的数据, 本文分析了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物质能源效率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 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对中国的能源效率产生正影响, 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且东部、 中部和西部区域并无明显差异; (2) 中国工业增长是影响国内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且相比西部地区, 东部和中部的产业增长对能源效率提升更显著; (3) 人均收入的提升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影响, 但国内投资的增加并未产生节能效应, 反而导致能源使用强度上升。因此我国在吸引外商投资时, 应注重节能减排等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 同时也应重视本国技术的开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并使经济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能源消费结构是能源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 这种影响的大小和趋势可能会随能源效率水平的高低而有所不同, 但条件均值回归并不能反映这些信息。 本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对包含非期望产出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使用熵值法衡量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 并为了正确估计能源消费结构的作用, 加入技术进步、 制度因素和政府影响力三个控制变量, 使用固定效应面板分位回归模型和我国 2000~2016 年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均衡度对能源效率在不同分位点均有正向作用, 在能源效率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 这种正向影响相对较大; 将我国划分为东、 中、 西三大区域, 研究表明, 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的正向影响随分位点增加而变动较大, 中部地区这种正向影响则表现的更加平稳, 而在西部地区, 能源消费结构对能源效率则表现出相对平稳的负向影响。 因此, 我国应该根据区域特点制定合适政策, 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来提高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首先,把医药制造业的创新过程分为知识创新和商业化两个阶段,建立动态网络SBM模型;其次,利用面板数据对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创新效率及其收敛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全国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偏低;知识创新阶段效率值较低,商业化阶段效率值相对较高;在全国范围内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存在着β条件收敛,每个地区会收敛于自身的稳定水平;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在各省之间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地理空间俱乐部收敛,西部地区收敛速度都明显快于中、东部。研究结论带来的启示是:各级政府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产业政策来促进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分析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机理的基础上,应用系统协调发展度模型实证研究了2006~2015 年度我国省级区域的协调发展度。研究结果表明: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我国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从经济区划的角度,三大经济区呈现出明显的递增趋势,其中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快于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促进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匹配国家战略发展现代物流、建立多层级物流体系结构、强化经济落后地区物流建设投资以及丰富物流产业发展的金融渠道。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科技R&D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效率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重要,科技人力资源中的R&D人员次之,人力资本存量最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最高,但对中部地区的经济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科技 R&D 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效率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重要,科技人力资源中的 R&D 人员次之,人力资本存量最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最高,但对中部地区的经济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8.
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稳健MM估计的EBA (异常值检验的极值边界分析)模型,采用中国30个省际区域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R&D强度区位分布条件的“稳健性(Robust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的R&D强度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R&D强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市场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要素禀赋等4个因素对中国R&D强度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影响;R&D强度中等的中部地区,3个“稳健性”影响因素是政府公共政策、科技水平和要素禀赋;而对于R&D强度较低的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和要素禀赋对提高R&D强度作用具有“稳健性”。由此揭示我国R&D强度的发展规律以及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各地区制定科技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数据,应用DEA方法,实证测评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通过投影分析为各区域调整创新资源投入进而达到DEA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采用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数据,应用DEA方法,实证测评了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研究发现: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纯技术效率不高是制约技术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中国大部分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呈现规模报酬递增的特性;通过投影分析为各区域调整创新资源投入进而达到DEA有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