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创新是推动中小企业持续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力量.本文就是否影响创新投资的两个因素:政府补助和银行信贷,基于深市中小板的企业样本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相比科技型中小企业,政府补助或信贷融资更有利于制造型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投资.另一方面,政府补助对于这两类企业的创新投资都具有正向的驱动作用.但是,单纯信贷融资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投资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对于制造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甚至是负向的.因此,仅仅依靠银行信贷来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是不合理的,应该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中小企业,特别是制造型中小企业进行创新投资.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深圳创业板2009年至2012年初次发行股票的38家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为研究对象,对其融资效率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为只有15.79%的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综合有效,55.26%的企业既未实现技术有效,也未实现规模有效。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中国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效率有所提升,但总体效率仍然偏低。从政府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角度出发,针对性地给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融资效率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创业、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政府以创新基金、小巨人基金等形式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了直接资助。但是,研究发现,在企业生命周期发展的不同阶段中,由于政府直接资助金额与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需要的资金额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口,导致政府资助效应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的差异。为提升政府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资助效应,本文建议调整政府对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直接资助力度,将部分直接资助的财政资金转变为贷款担保再保险基金,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与示范带头作用,撬动与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到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去,以弥补政府直接资助金额与企业所需资金额的巨大缺口。  相似文献   

4.
研发补助通过两种路径影响企业价值,不同规模企业融资实力、财务约束的差异导致补助影响企业价值效果的差异。本文利用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数据,以股票回报率、财务业绩和市场价值作为企业价值的代理,对研发补助影响企业价值的效果及其规模差异进行了检验。发现补助并不能显著增加企业价值,但中小企业的研发补助显著增加了企业价值,对补助的负作用有显著抑制作用。本文的结论为评价和改进我国补助政策、设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A股上市公司2012~2016 年数据, 研究政府补助对投资者的投资引导的信号作用。研究发现: 受到政府补助的企业能够得到社会投资者跟进, 验证了政府补助发挥引导社会投资者的信号效应, 当企业的盈利能力受到质疑时, 理性的社会投资者会放弃跟进政府补助以追求自身的投资目标;而盈余管理的隐蔽性又导致部分理性的社会投资者不能有效识别企业盈余管理等深层次的操控行为, 盈余管理对于政府补助信号效应起正向的调节作用。机构投资者能够识别企业盈余管理; 对于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 机构投资者不会因为政府补助而增加企业投资。  相似文献   

6.
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是企业充当信用中介,将银行信贷等资金通过商业信用的渠道为供应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这会导致资金供给链延长,加剧了供应链系统性风险,而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因此,其能否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有效减少了企业利用商业信用把长期借款资金进行二次配置的行为,而且该抑制作用对于外部融资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减少上市公司超额银行信贷抑制商业信用二次配置。进一步分析显示,在外部市场竞争程度较低、内部风险较低、现金持有水平较高以及非高科技企业中,数字普惠金融对上市公司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而且,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商业信用二次配置的同时,对于促进企业创新投入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增加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减少了资金供给的中间环节,进而抑制大型企业充当"影子银行"进行资金的二次配置。  相似文献   

7.
之前的研究发现负债融资阻碍了企业的R&D投资,本文从债权人监督的角度对负债融资与R&D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本文研究发现,受到债权人监督较少的商业信用对企业的R&D投资几乎没有影响,而受到监督较多的银行信贷则严重阻碍了R&D投资。然而,在银行信贷监督较少的国有企业以及自有资金较多的企业中,银行信贷却不会影响企业的R&D投资。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负债融资对R&D投资的影响效果受到债权人监督能力的影响,监督力强的债权人更有能力影响企业的决策,从而导致企业R&D投资的减少,而监督力弱的债权人则不会影响企业的R&D投资。  相似文献   

8.
以制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本文基于2010—2017年中国A股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探究了政府研发补助对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分析了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关注度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研发补助对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但政府研发补助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进一步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和管理者环境关注度均对政府研发补助与策略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对政府研发补助和实质性绿色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本文通过探究政府研发补助对两种不同类型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解释了现有研究中关于政府研发补助和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的不一致,同时通过对企业内外部治理因素的调节效应的探究,丰富了有关政府研发补助实施效果的情境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制定相关环境政策以及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财政补贴对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自主研发及所需外源融资的影响, 并检验外源融资在财政补贴影响自主研发时可能存在的中介及调节效应。 回归结果表明, 财政补贴对我国集成电路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显著, 对专利产出影响不显著; 财政补贴能显著促进企业获得研发所需的股权融资;两种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在补贴促进研发时既有直接的中介效应也有间接的调节效应, 而银行信贷仅发挥调节效应; 现行政策对环渤海、 中西部、 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激励效果依次降低; 对封装测试、 制造、设计和装备材料环节的激励效果依次降低; 政府补助市场化运行方式有利于资金效率的提高; 财政补贴对员工和资产规模较大企业研发的激励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选取沪深A 股上市公司 2012~2016 年的面板数据, 基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 研究企业动态发展进程对政府创新激励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政府补助显著激励企业的创新投入和产出, 但激励效果在不同企业生命周期下存在一定差异; 政府补助对成长期的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比成熟期、衰退期的企业更显著; 政府补助对成熟期企业的创新产出的激励效果比成长期、衰退期的企业更明显。企业的生命周期影响了政府创新激励政策的作用效果, 政府在继续推进激励政策落实的同时, 也需要企业结合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合理利用政府资源进行创新。  相似文献   

11.
李牧南  黄芬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12):137-142
相比大型高技术企业,中型高技术企业在我国所有省(市)均有分布,统计数据也相对完整。在国家和区域创新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型高技术企业也是大部分中西部省份的重要创新载体。但是,国内外针对中等规模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研究较少,专门探讨我国省际中型高技术企业创新效率的文献基本为空白。本文基于“研究→开发→转化”的创新价值链视角,结合2010~2015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有关中型高技术企业的专项统计数据,结合传统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中型高技术企业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实证研究显示,中型高技术企业在不同地区的综合创新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这种差异也给相关科技政策制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应用灰色系统理论考察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1)在构建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我国2006~2008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应用整体性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识别了影响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2)应用灰色局势决策方法对我国各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排序;(3)应用GM(0,N)模型量化分析了行业特征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R&D密集度、技术密集度、行业开放程度、外资企业规模比重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显著,而国有企业规模比重、市场集中度、本土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等对我国高技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弱。根据研究结论,为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助推了整体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但也带来了微观层面策略性创新和宏观层面“数量长足、质量跛脚”的创新困境。在迈向创新强国之路上,作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涵和重要工具,以税收优惠、创新补贴为核心的一揽子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是否导致了中国技术创新上述困境?基于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本文利用中国企业授权发明专利数据,以及机器学习和语义引用方法,测度了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在此基础上,利用中国税收调查数据、中国工业企业科技活动调查数据和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名录等,实证检验了中国技术创新主要激励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为代表的普适型政策仅促使了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数量,对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显著;②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为代表的选择支持型政策,同时激励了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③以“政府科技活动资金投入”为代表的自由裁量型政策,则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都无影响。本文为企业技术创新质量提供了新的测度方法,更为合理评估中国技术创新激励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的效应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位置、发展速度和信息交流,促进集群内经济主体的合作;从契约角度来看,可以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网络中契约缺口问题;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由萌芽阶段向初级阶段发展,并保证产业群由初级阶段进化到高级阶段;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实现知识的转移、流动和创造;有助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集体学习;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基地的建立;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效率;使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技术创新扩散更加迅速;激励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内人才创新;等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下,基于中国的实践,提出新兴经济大国中间产品创新驱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机制与路径,即利用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获取发达经济体中低端中间产品外包,通过国内生产体系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引致国内中间产品的创新,实现进口替代,进而引发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以及来自发达经济体的知识溢出与研发合作。上述机制共同推动着中国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持续攀升。实证检验发现,中国制造业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和累积效应,对间接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口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有一定的负向效应,但随着中间产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负向效应明显下降;在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过程中,随着中国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和本土市场规模的不断增长,中间产品创新对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正向影响增强。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尤其是促进创新、知识和科技服务贸易自由化;提高国内创新体系效率;扩大高技能劳动力教育供给与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内中间产品R&D投入强度,逐步降低对G5发达经济体中间产品的依赖,释放国内巨大市场规模的效应,持续推动中国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相似文献   

1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IBS)通过创造和转移知识推动创新。本文利用2005~2013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定量分析研究KIBS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影响,得出结论:整体上KIBS发展有助于高技术制造业创新;此外,KIBS发展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影响存在行业间和地区间差异,相比于西部的消极影响,中、东部的KIBS促进高技术制造业创新。因此提出政策建议:积极引导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转型,加速KIBS的发展;引进外商投资,培养高素质KIBS人才,为中国制造业提供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基于创新过程系统,将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分为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扩散与创新支持4个维度。采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分析并评价了2013年31个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结果表明:各个区域在创新过程系统不同维度的表现并不一致;高技术产业园区对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区域高技术产业依赖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作用于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现状,提出了促进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企业的原始创新是企业自主研究和开发全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过程,是学习知识、积累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知识集聚行为。从知识集聚的视角,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风险包含创新风险损失和创新风险收益,在产品研发层面、组织运行层面和外部网络层面会形成系列化、连锁化的风险传递,渐次派生出原生风险、次生风险和衍生风险,构成了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的风险传递链。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风险在不同层面形成不同的风险扩散规律和风险传递方式,构成了高技术企业原始创新的风险传递效应模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结合微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协同技术创新对高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生产过程的提升作用。同时,通过实证研究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之间的技术互补和资源互补对高技术企业和传统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都有着积极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吴丹 《工业技术经济》2016,35(3):95-101
本文参考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文献,首先,总结学者们关于高科技企业成长性内涵的界定;然后 ,从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绩效、竞争能力、外部环境支撑、核心竞争力与信用风险等研究视 角,以及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两个维度,全面梳理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对高 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研究现状进行评述;最后,进一步提出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体系 设计框架的研究构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