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基于农作物遥感估算技术,利用水稻长势遥感监测和统计数据建立自1949年以来的全区分省水稻单产数据序列,分析了东南地区稻谷单产变化特征,并对2010年前稻谷生产短缺警情的警兆单产作了估算。结果表明,东南地区稻谷单产除在个别年份和1958年~1961年是持续降低外,其余时间都是增加,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对2005年~2010年稻谷总产量以单产为指标作的短缺警兆分析表明,随着稻谷产量和单产的增加,稻谷产需平衡的短缺单产警兆值也呈增加趋势,这将更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基于GIS栅格尺度的我国冬小麦生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在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中地位重要,冬小麦是我国播种面积最为广泛的小麦类型,产量占全国小麦产量的90%以上,科学估算冬小麦生产潜力是合理制定小麦发展战略、挖掘小麦增产潜力、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的基础工作。本文利用AEZ模型,在GIS支持下将土地利用数据、气候观测数据、作物属性数据综合集成,对冬小麦不同层次的生产潜力及其空间分布进行1km×1km栅格尺度的估算和评价,为我国农业生产和小麦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补贴倾斜促进粮食作物生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农业部门而从事非农生产,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和资金投入;同时不同作物之间由于比较利益,农业生产结构也逐渐改变,经济作物、玉米等收益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不断增加,而小麦和水稻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则不断减少.由此导致了人均粮食占有量不断下滑,对中国及世界的粮食安全形成威胁.本为通过分析上述原因,认为可以通过加大对小麦和稻谷的补贴力度,制定倾向于粮食作物的补贴政策,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供给,缓解我国粮食安全的威胁.  相似文献   

4.
1995年,大地母亲给予了信宜市殷实丰厚的奉献,云山沃野间飞出振奋人心的喜讯:早造大增产!晚造大丰收!全市稻谷播种面积59万多亩,平均年亩产1010公斤,总产30.11万吨,稻谷年亩产首次实现“吨谷”;粮食总产达38.6万吨。成为全省第一个水稻年亩产超吨谷的山区市(县)。这是我市继1990年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后创造的新辉煌。  相似文献   

5.
一、黑龙江水稻产业链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在我国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水稻生产和商品粮输出省份之一,2011年黑龙江共生产稻谷16745万吨,水稻种植面积从1980年的206万公顷增长到了2011年的246万公顷(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年)。然而稻农的收入仅在S0∞元/年/人左右,低于全国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水稻种植模式结构和比较优势时空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种植模式变化会对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产生威胁。采用比较优势分析法,对湖北省不同水稻种植模式结构与区域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湖北省单季稻种植已成为主要种植方式,且各种植模式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双季稻转种单季稻对粮食安全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但水稻单产增加弥补了这种效应。(2)湖北省内大部分市域水稻种植模式及结构有所调整,鄂中地区双季稻转单季稻程度最大,目前以单季稻种植为主,鄂东地区调整也较为显著,但双季稻种植仍占很大比重。(3)较全国,湖北省单季稻的规模、效率、综合指数具有稳定比较优势。湖北省内部,各市双季稻种植效率比较优势相对显著,但对综合效率指数影响小,种植规模已成为影响不同模式水稻种植优势的关键。(4)水稻种植模式转变的原因分析显示,不管是内部效益驱动还是农户非农就业外部效益引诱,单季稻种植更吸引农户农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行业动向     
《经济》2000,(2)
今年,我国将深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粮食总播种面积将控制在一点一亿公顷左右,比去年减少约三百万公顷。 农业部要求,继续压缩南方早稻、冬小麦和东北春小麦、玉米面积,大力发展优质稻谷、专用小麦和玉米生产,组织实施东北大豆振兴计划。  相似文献   

8.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优势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和相对增长速度指标对我国各省区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的比较优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差异,并且优势产区正在逐步北移。在我国主要粮食品种生产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加快培育玉米和大豆优势产区将成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重点;水资源将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硬约束;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是确保我国粮食供需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聂英  夏英 《经济纵横》2016,(4):70-76
东北地区是我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这种特殊的战略地位决定了研究东北地区粮食产能变化影响因素的必要性。在考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粮食产能建设作用及对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用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中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受灾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等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及强度进行分析,并从综合因素贡献度、抗灾能力、农业机械水平、资源利用效率及生产服务体系等角度,提出促进东北地区粮食产能提升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稻谷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和居民消费口粮,稻谷供需安全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我国稻谷生产出现恢复性增长,但是供求关系依然紧张。文章构建了四指标加权平均安全系数,选取了稻谷产量波动率、年末库存与消费比、稻谷自给率、人均稻谷占有量这四项指标作为稻谷安全评估的基本指标,赋予各项指标不同权重。研究表明:我国稻谷安全系数为0.63,供需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11.
土地流转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作为中央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问题,受到政府和农户的广泛关注,而粮食安全一直都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基于这一现实背景,本文意在评估土地流转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本文基于2007-2017年中国县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分析土地流转政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地流转政策显著提升了人均粮食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且该政策效果在降水量多的地区样本中更加显著.人均播种面积是土地流转政策影响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重要渠道.本文从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角度为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政策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谁来养活中国、怎样养活中国是当前国内外学界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粮食供给和粮食增产的因素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安全和粮食增产途径并不源于耕地、粮食播种面积及国际贸易,而是源于技术和生产条件。前者主要是复种指数提高和良种的推广,后者主要是化肥的施用。粮食安全则主要依赖于种子技术改革和中低产田的改造,其次是提高复种指数和化肥施用水平。  相似文献   

13.
李玉明  杨慧 《生产力研究》2012,(8):47-48,53
黑龙江垦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黑龙江垦区粮食的生产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文章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1995—2009年影响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粮食产量为因变量,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施用量、农膜使用量、农业机械化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农业从业人员数、成灾面积为控制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同时又提出了提高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的可供参考的意见。  相似文献   

14.
我国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些学者认为,粮食产量低于一定的数量,就意味着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或者存在粮食危机;播种面积低于一定的数量,意味着中国出现了粮食安全问题.但本文认为,建国以来的数次粮食价格上涨,与耕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价格、政策、投入等因素,而非耕地面积.不能简单地将粮食产量与播种面积或者耕地面积挂钩,不能认为保有了一定的耕地面积或保证了一定的播种面积就必然保障一定数量的粮食产量.  相似文献   

15.
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耕地抛荒的性态似乎愈演愈烈,目前已经引起多方关注。由于我国人多地少,很多人都产生了耕地抛荒必然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的惯性思维。但是,耕地抛荒不等于耕地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不一定导致粮食减产,而粮食减产也不一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可见,耕地抛荒要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存在一组相应的条件。这些条件在现实中不一定或者难以出现。即使耕地抛荒造成粮食紧张的状态,也会因为两者之间存在负反馈效应而趋于缓解。此外,耕地抛荒对粮食质量安全和粮食来源的可持续安全也有正向意义。所以,耕地抛荒未必会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变化及其作物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京津冀地区及所辖的162个县域的粮食产量数据和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数据,综合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模型揭示1990—2010年间粮食产量的变化特征及其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521.09万t,玉米和小麦的增产效应明显。2粮食产量重心与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呈现"南进西移"的态势,粮食单产对粮食产量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小麦单产的正向效应最显著,玉米次之,大豆和其他作物的单产效应较低;玉米播种面积的正向效应最显著,其他作物播种面积的负向效应明显。玉米播种面积的显著扩大与小麦单产、玉米单产的快速提升是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粮食总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3稻谷、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播种面积与单产效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单产的协同增长使冀中南平原区的小麦生产优势凸显;玉米播种面积和玉米单产的显著增长使海河冲积平原区和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协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当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中 ,不少地区盲目缩减粮食种植面积的现象 ,剖析了我国粮食安全的内涵 ,指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粮食安全 ,并提出了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协调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8.
《经济师》2019,(12)
水稻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经济效益高低直接影响稻农收入与种粮积极性,从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如何提高稻农种粮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农民最关心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文章以四川绵阳市为例,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水稻产业经济效益展开评价,探究制约四川水稻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要素,以期促进四川水稻产业乃至全国水稻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对我国稻谷生产作出了很大贡献,稻谷总产量从1949年的4865万t增加到2006年的18257.2万t,增长275%,但是不同类型的农业技术在稻谷生产中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利用E-S模型,以早稻生产为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早稻生产中的机械型和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进行了定量分析,指出2000年以前我国早稻生产技术进步以生物化学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模式,进入21世纪以后以机械型技术进步为主导模式,且各地区早稻生产技术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市场将逐渐放开,包括粮食在内的中国农业将受到较大的冲击,由此带来了人们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忧虑。人们的担心不无道理,具有显着规模效益的美国、加拿大的粮食种植者可以提供更优质、更廉价的小麦、稻谷,如果中国的市场放开,这些产品将大量进入,冲击我国的生产体系,势必造成我们对这些国家的进口依赖,如此的话,粮食安全从何谈起。我国着名的农业经济学家、孙冶方经济学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系资深教授严瑞珍等人所着的《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粮食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一书,却以理性的阐释,给出了相反的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