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房地产导刊》2007,(12):110-111
政府调控力度加大保障型供应进入程序2005、2006年,连续两年的4月、5月,中央均出台了与房地产相关的重大宏观调控政策,国八条、新国八条、国六条、国十五条均在这个时间段内出台。2007年4-5月,在这个政策敏感的时期,虽然前期的调控效果不理想,但中央没有再出台新的重大调控政策,显示中央现时的调控思路是“稳政策抓落实”,在密切观察着调控的落实效果。  相似文献   

2.
一、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特点1.房地产调控目标因时而变,总体呈现长期化、常态化趋势从2004年起到2011年,房地产调控持续了8年,中间历经新老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和国十条等调控措施。2010年,继4月颁布国十条之后,9月中央各部委及时出台调控措施,坚决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被称为二次调控。2011年1月,新国八条继续强化差别化信贷政策,实行更加严格的限购政策,强调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国内对房地产及其政策的高度关注,带来了一个颇有意思的现象:每逢一项新政策出台,马上就有一个各方面广为传用的简称,比如“国六条”、“国八条”等等。于是,1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便被称作了“国十一条”。人们普遍注意到,“国十一条”是近一个月时间内中央政府第四次出台房地产政策。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17日,为了调控目前几近白热化的楼市,与去年的“国八条”相差仅仅一年,国务院再次出台了一项崭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国八条”。人们纷纷发问:政府用意究竟何在?近几年来,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国家出台了一套又一套“组合拳”,不断砸向过热的楼市,然而收效甚微,楼市价格依然水涨船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再次出台这样一个原则性的“国六条”,对于高烧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究竟能有多大的退烧作用?而推动中国楼市处于“水深火热”境况中的真正幕后黑手又究竟是谁?  相似文献   

5.
一、近年来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行为分析 1.中央政府的主要宏观调控措施 2005年3月26日的“国八条”、4月27日的“新八条”、5月11日的“七部委新政”,旨在通过调整住房供给、引导合理的住房需求来抑制房价。2006年5月的“国六条”是对前一年各项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和细化。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4月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国八条”出台实施一年后,全国房地产价格却呈现一片上涨态势,政策并未起到给房地产市场降温的作用。国家意识到,问题主要在于对政策的执行不力,缺乏对政策实施的监管。有鉴于此,为加强今年“国六条”的实施,其发文单位在原来建设部等七部委的基础上,增加了监察部和统计局,参与协同调控。这无疑是为了对“国六条”的实施起到对人和事的实时监督作用——监察部对干部进行监督;统计局通过数据对建设事项进行监督,以求切实将住房结构调整好,将房价稳定下来。  相似文献   

7.
周彦 《上海房地》2007,(6):39-40
在过去的一年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频繁出台。土地,信贷等房地产行业链条各个环节都一并收紧,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到“国八条”“国六条”出台及九部委“十五条”,再到国税总局五月出台政策开征二手房营业税的调控过程,虽然房地产投资过热现象因此有所缓解,但房价过高问题却仍显突出,消费者期待的房价回落并没有出现。  相似文献   

8.
自2005年5月以来.从新老“国八条”到今年的“国六条”、“国十五条”以及连续两次调息.还有一些相关的财税政策.我国政府对房地产市场施行了一系列密集而又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编按]  相似文献   

9.
2005年可以说是房地产的政策年,从3月17日的央行二次加息,到旧国八条和新国八条的下发,再到5月11日《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出台,对二手房市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二手房市场的成交格局,而且更大的影响到经纪公司经营模式的改变。为此,中原地产三级市场部对2005年北京二手房市场作了详细总结,并对2006年二手房发展前景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房地产导刊》2012,(6):28-32
截至今年4月,"新国四条"已出台整整两年,"新国八条"调控政策也历时一年有余,作为房地产市场的上游,土地市场自年初以来一直呈现供需双降的局面。同时,温家宝总理继续强调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表示决不让调控出现反复,再次显示了中央政府对房地产调控的坚定决心。  相似文献   

11.
洪建华 《房地产评估》2008,(1):21-21,41
众所周知,近两年房地产市场价格一直大幅度攀升,是当今城市居民最关心的一个话题,政府为了控制房价的快速增长相继出台了“国六条”、“国八条”、和一系列金融、税收调控政策,通过一段时问的观察,但仍是收效甚微。笔者作为基层房地产估价工作者谈谈促使房地产价格上涨的原因和控制房价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房地产调控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及完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当前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特点 1.房地产调控目标因时而变,总体呈现长期化、常态化趋势 从2004年起到2011年,房地产调控持续了8年,中间历经新老“国八条”、“国六条”、“国四条”和“国十条”等调控措施。2010年,继4月颁布“国十条”之后,9月中央各部委及时出台调控措施,坚决遏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势头,被称为“二次...  相似文献   

13.
2006年5—6月之交又是一个房地产市场的“多事之夏”,去年新旧“国八条”余音未息,今年“国六条”“国十五条”又强风袭来,继续采取多种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不合理的增长势头。几天之内,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相继出台配套文件.紧缩信贷、提高税率、严控批地,调控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实施速度之快,尤胜过“国八条”。一时间拍手称快者有之,息鼓观望者有之,一筹莫展者有之。国十五条与去年的国八条有何区别.如何准确地理解包括国十五条在内的近期的一系列房产新政,制定应对措施,安全地在房地产市场中站稳脚跟,扩大发展,成为近期开发商们最为关注的首要问题。本文拟对近期的房产新政进行简明扼要的归纳分析.并就开发商该如何应对房产新政提出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出台连年不断,从"国十条""国八条"一直到如今的新"国五条",条条都是针对所谓的高房价。然而,与政策制定者的良好意愿相反,每次调控结果皆不尽如人意,房价依然我行我素,不仅没有像样的下跌,上涨的趋势反而不减。  相似文献   

15.
一、预期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五条房地产调控措施(简称新"国五条")。这是继2010年1月的"国十一条"、4月的"国十条"、9月的"929新政"、2011年1月的新"国八条"之后的又一次调控。调控实施至今,细则执行最为严厉的北京市,二手房市场交易陷入低谷,但细则执行比较松的其他城市,二手房交易在短期观望之后迅速恢复,二手房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各地的一手房市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出台了“新国八条“启动了新一轮的政策调控。“新国八条”第一条明确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切实承担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责任;明确提出今年各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和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年度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并于一季度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17.
《山东企业管理》2011,(6):27-30
2011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紧锣密鼓的调控中“走”过半年。在这半年里,从“新国八条”,到“鲁版国八条”、“三限政策”、“一房—价”等政策的陆续出台,试图叫停高涨的房价,也喊出国人支持调控房地产之心声。  相似文献   

18.
2011年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犹如洪涛骇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继去年的“新国十条”、“国五条”之后,1月26日晚,国务院再次出台“新国八条”,对2011年楼市调控工作进行总体部署,紧接着上海、重庆的房产税试点正式上路。2011年的房价将何去何从?是像以往一样“稳坐钓鱼台”,在“空调”中步步追涨;  相似文献   

19.
王赟 《房地产导刊》2006,(22):20-20
2006年是中国房地产政策井喷年,现在中国房价市场正在新政和土地严政的调控下发展。土地严政主要表现在国务院最近发布的关于调控土地市场的有关规定,房产新政就是国八条、国六条,房产新政和土地严政归根到底是要使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现在中央最关注的是和谐发展,所以先从和谐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20.
《房地产导刊》2005,(22):33-33
关键词:新国八条 起因:为表明中央政府坚决抑制房价快速上涨的态度,使“新政”更为明晰。 时间:4月27日及5月11日 聚焦:4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分析当前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问题,并提出八项措施引导和调控房地产市场,被媒体称为“新八条”; 5月11日,建设部、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银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做好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意见》。从规划、土地供应、房产转让等方面对“旧国八条”进行了细化。《意见》使“新国八条”在操作性上明显强化,遂成为“新国八条”的最新版本。 影响力:新政后,上海等部分城市房价下跌,但北京、深圳等较少泡沫的城市房价依然在涨。成交量大幅下降,市场观望值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