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香格里拉"是闻名于世的人间净土和世外桃源,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旅游形象,其渊源值得我们去追寻.  相似文献   

2.
旅游的过程是一种符号化的过程.伴随着旅游的大众化和普遍化,旅游符号表象化的危机在悄然滋生并不断加剧.本文运用符号学理论对旅游活动和旅游开发的全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审视,指出符号化旅游是解决旅游的"符号化"的一把钥匙.借用"前台"、"后台"理论,文章提出了旅游目的地的舞台化空间与文化保护性空间的旅游规划设计及旅游活动模式,为原生文化的演绎及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找到了游客旅游体验及游客行为规范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不要混淆了"休闲"与"旅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06,21(9):9-10
去年12月,在"京港城市旅游休闲与人文奥运研讨会"的大会发言时,一位先我发言的颇为著名的学者说,她完全同意某位权威学者的论断,在我们进行"旅游"研究的时候,应该认识到"旅游"是属于"休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1."总会制"的困惑 旅游研究"几人堂"现象是由于学科年轻、学术队伍迅速膨胀、少数学者以自身或所属机构的学术优势拔得头筹进而抑制后来者所决定的.数万名"非知名"学者很难拥有成果话语权,年内几次"总会"基本上是为"大家"准备的,十余年里普通学者基本上只有聆听那些日渐缺少新意,甚至是走向"玄学"内容的份.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旅游业要进一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我国今后的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扩大内需来实现,内需的扩大主要驼过培育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6.
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二五"旅游规划的编制需要认清三个背景:一是新的历史条件.国际经济危机导致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使中国在高能耗制造业快速发展基础上的出口型经济模式和以大型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受到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7.
走向"休闲"的旅游——对旅游(支柱)产业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进福 《旅游学刊》2007,22(10):10-11
但凡与"旅游"有些瓜葛的人,不论是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人员,还是旅游主管官员,乃至旅游研究人员、旅游专业学生,无不希望旅游是一个产业,而且是"世界最大的产业",正如世界旅游组织的报告所言.这也是全国上下不少省份、县、市把旅游作为支柱产业进行规划、加以扶持的原因之一.事实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8.
小议"和谐旅游"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已经名列世界旅游大国之榜.但也毋庸讳言,我国的旅游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和谐旅游".  相似文献   

9.
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比较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真实性"理论从旅游动机和旅游者认知角度对旅游吸引物进行理论阐释,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旅游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争议.本文回顾了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及其主要流派--客观主义真实性、建构主义真实性和存在主义真实性,在此基础上对旅游研究中的真实性理论流派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提高对旅游真实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的海滨向来是世界各国人的旅游天堂,独特的海洋气候,令人心旷神怡的海滩,曾令无数旅游者为之痴迷,因此高度发达的旅游产业也成为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近年来,人们早已不满足于只游览国内的山水,而是要走出国门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同时自驾游、自助游、探险游,各种各样名目繁多的旅游形式出现在人们的眼前,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但人们在尽兴游玩的过程中,是否想过谁为旅游中的"万一"买单?  相似文献   

11.
所谓旅游产业定位,可以看作是"旅游产业定位有利于推进旅游业发展"命题的简称,这一观点在我国已经拥有广泛的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但是,如同许多社会时尚一样,流行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笔者拟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对此加以辨析和质疑,并愿以此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2.
"农家乐"是一种新的乡村休闲旅游形式.它的出现和蓬勃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拉动了地方经济增长,统筹了城乡社会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规范发展的思路,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孙圣英 《旅游学刊》2006,21(Z1):204-206
旅游法语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性的法语人才.作为技能培养课,法语笔译课和法语导游课都强调技能性,互动性,有互利共生的关系,因此有可能根据"和而不同"的原则设计两门课的内容.在实践中可以采用总结模式及相关模式来实现"和而不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崇明"农家乐"现行旅游运营模式弊端及创新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旅游运营模式是影响"农家乐"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崇明"农家乐"目前所采用的让"农家乐"经营户挂靠村镇旅游服务公司的做法,其最大的弊端是旅游经营中各方权责关系不顺.而从产业化培育目标考虑,让崇明"农家乐"走股份公司制运营模式将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这可有利于扩大"农家乐"经营规模,提高服务水准,增加农业、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直接推动崇明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韩玉灵  秦岭南 《旅游学刊》2006,21(12):65-69
本文选择"出境旅游押金"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出境旅游押金"现象的成因,以对防范境外滞留不归的责任格局的分析作为切入点,指出现阶段"出境旅游押金"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合法性,并提出了完善"出境旅游押金"责任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众乐乐":旅游虚拟社区"结伴旅行"之质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往对互联网与旅游相结合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信息交换方面,本文将探讨在互联网平台上寻找"游伴"的现象.采用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文章搜集和分析了一个"讨论串"和12个半结构式访谈.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结伴旅行是互联网普及和自助精神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一种自助旅行方式.旅游者通过控制旅伴的数量和质量,规定旅伴间的权责关系,力图在孤独的背包客和团队旅游中找寻一条中间道路,以"小圈子"把这条中间道路确定和保持下来,他们的旅游体验最终结合团队旅游和背包客的优点,实现了优化.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限制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王宁 《旅游学刊》2006,21(Z1):195-198
旅游学科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对人才的需求,使得旅游教育"双语"教学显得愈加迫切,本文以"语言输入说"和"交际能力理论"为理论依据,并根据旅游学科强实践性的学科性质,通过对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学科知识目标、思维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旅游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初始渗透、整合过渡、思维延伸"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设计,并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8.
"2010中国城市榜·旅游城市发展峰会"会议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中国城市榜·旅游城市发展峰会"是"2010中国城市榜·全球网民推荐的中国旅游城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刘德谦 《旅游学刊》2017,(9):80-102
概念是人类在其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跨越中对事物本质的抽象与概括,因此对它的厘定就成了构建学科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基于概念所依托的语言载体是词或词组,所以国人在研究旅游学科和旅游业时,进一步厘清"旅游"与"tourism"等的概念,将会十分有益.文章五章,前后两章是小引和结语;其第二、三两章先后从传统词源学和认知语言学切入探问,从跨语言的比较语义学的角度,剖析了"旅游"与"tourism"的义位与构词语素,讨论了它们在不同语境下的同与不同;并在指出"tourism"所具有的"旅游者活动""旅游业""旅游学"等多重语义后,通过第四章几个视角的补充讨论,以辨清研究者不同关注的互补实质,从而为消弭误会,寻求学人共识的基础,并进而在对诸家共识的归纳中,肯定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旅游统计建议》的可遵循性.文章认为,面对旅游学发展的新态势,学科进步还需认真加强基础研究才行.文章结语再次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点:(1)就语源学的角度看,虽然汉语不及物动词"旅游"与英语名词"tourism"是近义词,但是不同民族语言的历史渊源、当今的变化,以及有关文献分析已经证实了的,更值得国人注目的,是二者在含义、用法和使用范畴等方面的同中有异.(2)就专业用语的角度看",tourism"作为反映世界旅游发展和旅游学科进展的行业用语和学科用语,其虽与汉语日常用语"旅游"同属一个概念范畴,却不能等同于汉语中日常生活用语的"旅游";中国旅游研究者在将"旅游"作为与国际接轨的学科用语使用时,其含义的中心不应与国际用语有太多的差异.(3)从旅游研究的国际共识看,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建议书的主要关注重心,显然是与各国政府及多数研究者在提出旅游概念时所关注的多种目的旅游活动的影响的广泛涉及相一致的,而不只是有多少人在旅游时得到了愉悦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十二五"期间,中国旅游面对着承上启下的局面,也是除旧布新的格局,没有大思路和大举措不足以拉动. 首先是总体目标,建设战略产业,创造品质生活.在此之下,形成工作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