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上市公司施行盈余管理的情况也相当多见.上市公司过分的盈余管理会使其披露的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使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大大下降,从而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判断.本文对盈余管理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概述,剖析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合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是困扰我国证券市场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应计制会计的特点、会计盈余信息的有用性与信息的不对称、市场环境和我国上市公司特有的治理结构剖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治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包括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加大监督和处罚的力度。  相似文献   

3.
盈余管理的积极意义,在于企业可以通过盈余管理行为,合理调整利润,更好的把内部信息传递至资本市场当中,从而可以帮助决策者作出更加合理的判断.在法律允许的框架内,企业可以利用借款费用来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投资性房地产进行盈余管理,利用无形资产进行盈余管理,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  相似文献   

4.
作为投资者判断公司盈余的重要指标,会计盈余是由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和应计利润构成,因现金流一般不容易被影响,应计利润则会被大量的职业判断所估计,这样就为公司管理当局留有空间控制或操纵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以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盈余管理常用的操纵手法为:股权投资、资产重组、关联交易、虚拟资产、操纵应计或费用项目等手段来实现公司的盈余管理。对于规范公司盈余管理的行为应分两步进行:首先要降低公司盈余管理的机会,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使各种会计行为有法可依;其次要削弱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外部监督力度,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等。  相似文献   

5.
盈余管理是旨在获取某些私人利益或局部利益,在对某些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时,从既定的报表盈余出发,来确定相应的会计选择、会计估计和会计职业判断而形成的会计政策。盈余管理是个中性概念,它包括人为操纵利润的盈余管理和不进行人为操纵利润的盈余管理这两重含义。  相似文献   

6.
盈余管理问题在西方由来已久。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开始在我国出现,盈余管理行为违背了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削弱财务报告盈余信息的可靠性,误导利益关系人的相关决策。盈余管理的动机非常复杂,但出于融资动机的盈余管理问题表现得最明显。  相似文献   

7.
鲍清莹 《山东经济》2006,22(1):126-128
盈余管理一直是理论界进行实证会计研究的重点之一,也是上市公司为了达到特定目的而进行的调节盈余的行为。由于会计盈余数据具有信息含量,因而资本市场的各方参与者都高度重视盈余信息,而企业管理当局又恰好处于内部人位置,从而盈余管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它的产生原因可以归纳为会计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相关制度的不完善性。一般来说,盈余管理的手段是借助于会计政策的选择来实现的,但又不仅限于会计方法。盈余管理的存在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因此,盈余管理将会继续存在下去,通过法律、规则和人力是不可能把它完全消除的,只能是采取措施对其进行防范,实现会计提供有用信息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现代企业组织被认为是一系列契约组合,企业由一系列委托代理关系组成。但是,契约的不完备性使得已制定的契约会与现实需要产生矛盾,也就是产生契约摩擦;同时,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即信息摩擦。契约摩擦和信息摩擦为管理人员的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和可能。再加之有限理性经济人的机会主义驱动,管理人员会利用盈余管理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文章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盈余管理存在的原因,认为既然盈余管理无法消除,我们就只有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将盈余管理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9.
我国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1999)。作为重要会计信息之一的盈余信息,由于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其可靠性和相关性严重下降,给投资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了误导。过度的盈余管理将损害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并进而扰乱市场经济的秩序(魏明海,2000)。  相似文献   

10.
杨英 《特区经济》2007,225(10):116-118
我国证券市场信息分布和发达国家证券市场信息分布相比具有其特点,这一特点才使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有了动机,笔者就是以我国证券市场信息极端部队成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和盈余管理机会以及如何进行盈余管理的。  相似文献   

11.
陆琼 《中国经贸》2011,(24):201-201
盈余管理就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对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收益信息进行控制或调整,以达到主体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盈余管理有诸多表现形式,正确认识盈余管理的经济后果将有助于我们采取有效完善会计规范、加强审计监控和加大监管力度等进行防范盈余造假。  相似文献   

12.
贺建云  赵伟 《山东经济》2006,22(4):144-147
盈余管理是近年来财务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从委托代理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契约关系与盈余管理的形成、信息不对称与盈余管理的形成三个角度进行了盈余管理的经济学分析,以期通过探讨对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予以认识和防范,进行必要的约束和监督。  相似文献   

13.
叶炜  黄惠 《特区经济》2013,(9):206-207
真实盈余管理是我国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较少系统研究的内容,而微利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又有着独特的合理性。本文分析了当前盈余管理研究的现状,对真实盈余管理,特别是微利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和后果的衡量上提出的质疑,并且对未来研究改进的方向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未来研究判断微利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及其后果提供了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管理者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会经常采用盈余管理.盈余管理的滥用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下降,经过粉饰的盈余信息无法公正的反映企业财务和经营状况,损害了广大社会信息使用者的利益,最终不利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通过对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防范过度盈余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会计政策选择是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本文利用经济学理论中的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会计政策选择进行分析,解释了会计政策选择的必然性,并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进一步分析我国会计政策选择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制定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改进监管政策、加强职业判断等规范会计政策选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董原  项丹 《北方经济》2012,(10):38-38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如雨后春竹般涌现,作为股东、投资人、债权人等使用者的参考依据,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的公允性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关注。为了融资上市、达到某些财务指标等目标,上市公司或多或少借助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会计估计的变更寻求对自己有利的结果,即进行盈余管理。本文通过对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近几年盈余管理的动因和手段,以及实行过度盈余管理后对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以说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利弊,并对比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碳密集型行业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公众压力。此种情况下,推动绿色低碳经济已然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选取2012—2020年中国高碳排放行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探究盈余管理对碳信息披露的影响,以及CEO特征对碳信息披露和盈余管理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盈余管理程度越大,碳信息披露越少;CEO性别为女性、CEO教育背景越高、CEO任期越长、CEO财务背景越强,盈余管理对碳信息披露的反向促进作用会得到加强;CEO年龄越大,盈余管理对碳信息披露的反向促进作用会得到削弱。  相似文献   

18.
陈明亮 《中国经贸》2010,(14):228-229
盈余管理是财务会计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尽管推出了的新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进行了一些限制,但笔者根据近三年上市公司的年报现状发现,盈余管理在新会计准下采取了很多新的形式,如将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扩大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等手段调控利润,为了让利益相关者更加清楚的读懂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笔者提供了相关的识别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盈余管理一直是困扰企业信息质量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内涵,从新准则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途径,最后对如何规范盈余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白俊  刘园园  邱善运 《南方经济》2019,38(11):53-71
股价信息含量作为资本定价效率的重要体现,其对于抑制"脱实向虚"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起着关键作用。文章着眼于我国企业大量配置金融资产这一现实,探究了其对股价信息含量的影响。基于2007-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金融资产具有"盈余管理"功能,管理层可能出于"盈余管理"动机配置金融资产,恶化公司信息环境,最终降低了股价信息含量。具体而言,企业通过操纵金融资产确认类别、公允价值估值及终止确认等方式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当公司盈余管理动机较为强烈时,金融资产对股价信息含量的降低作用更加明显。完善的法律体制及有效的内部治理有助于缓解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文章结论为我国企业持有金融资产提供了新解释,揭示了"脱实向虚"作用于实体经济的路径,同时丰富了会计政策选择的经济后果,为推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