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是我国银行信贷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银行业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和标准进行信贷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需要,有利于加快国内银行与国际惯例接轨,走向国际金融市场的进程,有利于银行按照审慎会计原则对信贷资产进行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准确合理地反映银行的盈亏状况,对国内银行提高信贷管理水平,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稳健发展将产生积极的作用.1999年7月,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通知>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了清分,2000年起按季定期进行了分类,从今年起,我国各类银行开始全面施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行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对商业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具有建设性作用。但是,发挥五级分类的作用,必须处理好“一逾两呆”与五级分类,分类过程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内部信贷管理和外部环境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2002年1月1日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又称贷款五级分类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及时足额提取各类贷款损失准备.作为这两项制度的制定者与推动者,人民银行希望国内商业银行籍此提升管理理念,与国际惯例接轨.但我们注意到,推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并不能自动导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商业银行并未完全适应这一重大制度变革,主要表现在难以妥善处理消化历史沉淀的不良贷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城乡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推进城乡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实施的对策建议.如对自然人贷款制定专门的分类办法,加强信贷文化建设等.  相似文献   

5.
一、要加强贷款五级分类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全员培训,认真组织实施,强化检查督导 从西乡农村合作银行试运行贷款五级分类的经验来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岗位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政策界限,规范贷款五级分类操作程序,统一分类认定政策口径,是顺利开展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工作的基础;认真组织实施、强化检查督导,通过检查辅导、并轨考核,增强全体员工分类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开展分类工作的措施保障;加强全员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是保证五级分类这一先进管理方法落到实处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实行以风险管理为根本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对从根本上反映农村信用社贷款资产质量状况、提高信贷管理水平、促进其稳健发展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但是,农村信用合作机构的五级分类工作存在很多误区和难点,本文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准确进行五级分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对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的经营理念还需加强.目前大部分信用社人员特别是信贷管理人员对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后,如何改变现行期限分类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五级分类“管理提高资产质量、防范风险等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8.
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是国际上贷款风险分类的通行做法.我国从1999年开始引入,2005年城乡信用社开始试点推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但由于城乡信用社法人治理、内控机制不完善、不健全,人员素质差异及服务对象的较为特殊等原因,使其在五级分类中暴露出了诸多问题,本文拟就这些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展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农信社的贷款五级分类并不能简单地照搬商业银行的做法,而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试点,取得经验以后再行推广.本文考察了农信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单位的具体实施措施,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贷款分类标准做出统一解释;建立并加强内控机制,降低分类随意性;疏通信息渠道,为做好贷款分类提供充足依据;要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并加强对信用社员工的培训.  相似文献   

10.
一、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工作开展后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从目前中宁县农村信用社贷款五级分类试点运行情况看,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一是转变了信贷管理理念,从过去重视贷款的抵押担保转向更注重对借款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财务情况等动态分析.二是通过全面收集借款户的有关资料信息,进一步规范了贷款基础档案管理.三是根据实施贷款五级分类试点后,不良贷款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多提损失拨备,做实利润.四是联社高管层重视了对信贷人员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