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石油期货作为一种金融工具和抵御油价风险的手段,日益成为西方大国控制油价、谋求掌握石油定价权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国际油价波动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说明我国油价影响力不足的现状,在探讨油价影响力和定价权关系中给出我国对国际油价影响的合理定位,找出实现原油定价权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际油价维持较高价位,使我国众多企业石油消费支出负担加重,一些企业甚至出现减产、破产的窘境,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在阐述我国石油消费增长和国际油价上涨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国际油价上涨与我国第二产业的关系,探讨基于国际油价波动下发展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石油期货: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油价波动通过石油进口对国内经济产生影响,成为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隐患。国际油价的形成机制是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共同影响市场价格走向,由于没有形成国际化的石油市场体系,转嫁风险机制缺位,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采购现货时不得不量价齐升。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完善国内石油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石油安全机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经济时间序列季节调整的石油价格波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油价的剧烈波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各种不同的影响。尤其是在油价高启,我国石油国际市场依赖度不断盘升的今天,国家将面临更大的石油进口风险。因此,研究石油价格波动趋势,指导国家或地区石油行业根据价格趋势合理安排石油的进口显得极为重要。在国际石油市场交易中,根据油价波动规律把握市场、战胜市场,实现效益最大化将成为最终的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5.
林华 《市场周刊》2004,(12):37-37
由于欧佩克组织突然宣布减产、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持续攀升,造成国际市场上油价近日连创新高。这使得石油进口的依赖度正日益提高的中国必须面对现实——高价进口石油;同时,油价波动也增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有关专家指出,国内石油需求量的急剧上升与国际供应方的价格垄断,成为当前我国石油进口的“硬伤”。因此,我国石油企业应该加  相似文献   

6.
国际油价一路走高,石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价格波动对我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针对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给我国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出了相应措施,以化解石油风险,并从国家能源战略的角度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石油定价不透明、与国际市场不同步、涨多跌少、民营资本难以进入石油垄断行业等问题都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在阐述完善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需考虑的国际因素基础上,分析油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国际油价波动不断的背景下,形成更加完善科学的国内油价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不同石油储备与油价关系分析及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储备被公认为控制石油价格波动的主要手段,一般认为增加储备量就可以抑制油价上涨。但通过定性分析和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及脉冲分析发现:不同类型石油储备对价格的影响是不同的,储备相比汇率和供需变化及投机等因素对油价的影响力较弱。三种储备对油价基本没有预测作用,而油价仅对商业储备有较强的预测作用;不同储备在不同时间段与油价的关系不同,商业石油储备在2003年前对油价有抑制作用,近年来同战略石油储备一样,与油价呈现显著同向变化。因此,单纯依靠储备来调控油价是不现实的,但完全可以利用油价来引导储备。建议国家对战略储备定时定量采购,对商业储备则要通过不同的税收和投资激励政策来引导和管理。  相似文献   

9.
石油的特殊性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市场上谈论的焦点。相对于国际先进石油企业来说,我国的石油产业、企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尤其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很大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我国石油行业现有的产业链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石油产业链必须进行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石油的特殊性战略地位,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市场上谈论的焦点。相对于国际先进石油企业来说,我国的石油产业、企业的发展还处于比较劣势的位置。尤其是国际油价的波动,很大影响了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我国石油行业现有的产业链存在一些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石油产业链必须进行优化升级,努力提升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对国际油价和人民币汇率进行协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将会增加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尽量减少国际油价上涨对人民币汇率和我国经济的影响,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推进能源消费多元化,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建立并严格监管石油期货市场,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定价和议价能力;促进我国石油进口市场多元化发展,降低进口成本和风险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浩 《价格月刊》2015,(3):31-34
在国际贸易中,油价随全球贸易市场变化而上下波动的现象长期存在,油价总体上呈现出逐年攀升的趋势.然而,近年来国际油价暴跌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国际石油贸易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我国在国际油价暴跌过程中,也受到了很大的风险挑战,如何规避这种风险,以便更好地开展石油国际贸易,成为了国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以国际油价暴跌现象为主要研究内容,重点分析我国在国际油价暴跌过程中的风险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应对风险挑战的对策,进一步提高我国石油贸易的水平,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3.
油价上涨凸显中国石油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春丽  杨凤 《现代商业》2008,(18):37-38
近期由于国际市场油价上涨,美元持续眨值等国际局势的变化,伴随中国国内原油的严重供不应求导致中国油价急剧上涨。油价上涨对我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增长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凸显出中国石油存在的问题,国家和企业都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整顿,使我国的石油行业能够稳健地发展,不受国际市场原油产量和汇率波动的影响。只有石油的供给和价格相对稳定,国家经济才能够稳步地发展,因此油价上涨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了解国际油价冲击下的通胀风险,分别以国际原油价格、PPI和CPI为门槛变量,使用门槛向量自回归模型与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PPI和CPI的冲击。研究发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的PPI和CPI有显著影响,且影响程度和方向取决于国际原油价格、PPI和CPI所处的门槛区间。当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不同水平时,国际油价冲击造成的影响各有不同。当通货膨胀处于较高水平时,国际油价冲击对通货膨胀造成的影响较大,反之,则影响较小。此外,国际原油价格冲击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但国际油价上涨造成的影响并没有总是大于下跌冲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石油不断增加的对外依存度和国际油价的剧烈波动更是加剧了我国石油安全的脆弱性.文章通过对目前影响我国石油安全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剧烈,深深影响着我国石油公司的业绩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在分析近十年的国际油价和国内三大石油公司的业绩基础上,构建出油价-公司业绩的二次曲线模型,结果表明:稳定在40-60美元/桶的油价是三大石油公司业绩最优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国际市场油价波动对我国油价影响的加大,国内成品油价格变化逐渐加快。本文通过对2009年5月至2014年3月国内外代表性较强的石油品种价格月度变动率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国内成品油价格具有很强的平稳性,国内成品油调整均滞后于国际油价变化,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因此,我国应发加快展期货市场,形成石油的"中国价格",并采取其他配套措施逐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油价冲击分解视角,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化企业绩效的影响。首先分析国际油价波动的历史情况和油价形成的相关理论以及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石化产业的机理,界定了研究范围;其次基于179家上市石油化工企业2008—2017年的年报数据,构建国际油价波动对中国石化企业绩效影响的VAR模型;然后基于油价冲击分解视角,构建SVAR模型对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石化企业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中国石化企业降低油价冲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缺乏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实证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明敏 《价格月刊》2010,(5):20-22,34
基于我国石油进口现状,对石油进口与国际油价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石油进口对国际油价没有影响,只是被动接受价格变动,缺乏石油定价权。为此,针对缺乏石油定价权的原因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03年以来国际油价快速飙升并大幅波动,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石油进口量和消费量不断增加,2009年我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已达到51.29%,2010年我国前11月达到53%,超过国际通常认定的50%警戒线。国际油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正变得越来越显著。从应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针对成品油市场化定价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加大石油勘探力度、加强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发展石油期货市场、发展石油替代能源等具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