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两个认知域的概念之间的映射,是人类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解释或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概念运用的分析比较,我们发现隐喻作为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但由于两种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在隐喻的生成和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可忽视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2.
英汉两种语言所处文化不同,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英汉两种语言句法构成不同.在对英汉句法各自形合意合的特征进行简单的探讨后,本文基于句法构成特征总结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形合意合的相互转换以及应适当采取增减译法,以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3.
孙业芳 《魅力中国》2014,(16):277-277
英汉两种语言的数字词语使用的方式、范围和含义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与各自的民族。理、风土人情、历史条件、传统文化相互影响作用。本文从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的避讳数字和偏好数字来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深入探讨英汉语言表达的精邃。  相似文献   

4.
指示代词照应是语篇中常见的衔接手段。由于语言本身的不同特点,造成英汉衔接过程中的差异性。分析指示代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差异性,将会对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该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互译。英汉习语互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工具。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关系隐喻,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同时又有很大差别。其异同之原因在于人类共同的物质经验及各自的文化差异。本文分别探讨了在中英文中相同的和不同的关系隐喻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7.
称谓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该文拟从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比较及翻译处理手法上,探讨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嵇丽娜  刘方博  杨浩立  姚令华 《魅力中国》2010,(26):250-250,278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些不同就导致了在语言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异,具体主要表现在句子结构、用词倾向、句序、重心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数文化源远流长,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所关涉到的数量、计算和测量,它显示出来的是民族文化认知模式。在认知的视角上,对英汉数字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以及不同的民族对数字赋予了不同的认知意义,使普通的数字具有超越语言的灵性,体现出不同的文化蕴含。  相似文献   

10.
王红玲 《新西部(上)》2007,(10X):259-259,258
称谓语是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该文拟从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比较及翻译处理手法上,探讨英汉两种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观念导致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思维方式影响着人们说话和行文的遣词造句。英汉思维差异决定了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本文在具体阐述了思维与语言关系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英汉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及在翻译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李阳 《魅力中国》2013,(8):286-286
人类的认知与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感官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经验。颜色词是颜色认知在语言上的反映。由于人类的共同直观感受及某种相似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形象色彩的感知及审美体验大体上是相通的,也就是说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有其共同之处,但由于民风民俗,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文化背景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的颜色词不可避免地被赋予了各自文化的内涵,因此,颜色词的联想意义有时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进行汉外颜色词的对比时,将表面的文化差异纳入认知研究的框架下,更有助于我们对文化差异现象,作出深层的抽象概括。  相似文献   

13.
童谣 《魅力中国》2014,(13):236-236
日常交际用语是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申,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形成了丰富的词汇,折射出不同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文化在日常用语中产生的词汇差异做对比分析,有利于掌握礼貌规则,了解不同的社交习俗,以减少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14.
单亚萍 《黑河学刊》2008,(6):109-110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点和信息,英语习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英语学习中理解和翻译的难点所在。要着重通过实例展现英语习语的非分解性,进而说明在教学中进行英语习语导入的必要性。实践证明,英语习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在跨文化交流中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较高语言水平和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15.
通感修辞格大量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中.无论是视觉转移、听觉转移、嗅觉转移还是触觉转移,在英汉两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对应或差异,因此,在理解通感修辞格时应考虑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从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习语的互译.英汉习语互译中,译者应该根据具体语境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做到归化、异化或两者并用.  相似文献   

17.
张蕾 《魅力中国》2013,(26):274-27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各种动物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存在相通之处的同时,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狗”就是其中很具代表性的动物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狗”的文化内涵的对比探讨其翻译策略,以利于更好地完成两种文化间的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8.
运用现代认知隐喻理论,对来自词典和互联网的大量英汉繁忙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与综合分析,探索英汉繁忙隐喻在认知和表达上的个性及差异性,研究繁忙隐喻与文化模式的关系,从而促进英汉繁忙概念隐喻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9.
方慧 《黑河学刊》2010,(12):36-38
法律价值和法律观念是固化在法律术语当中的。因此英汉法律术语的对比研究实质上是它们所蕴含的价值体系的研究。法律术语的翻译应充分考虑术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法律体系。通过英汉法律术语的对比分析,可知两个不同法律体系之间确切对等的法律概念的缺失是造成法律术语翻译的最大困难之一。提出翻译英汉法律术语中无确切对等词一般可采用功能对等词、释义、译借等方法。  相似文献   

20.
对隐喻的研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而很少涉及认知学领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具体的研究对象是表示"生""老""病""死"等的委婉语,找出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深层原因,从概念隐喻探寻其相似性,从文化模式找出其差异性,从而帮助语言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并理解这两种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