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逆全球化思潮下完善吸引外商投资政策,是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1995—2017年中国发布的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研究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并揭示其引致的外商投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具有显著的吸引外商投资作用,且这一作用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受政策影响更为显著的是低技术行业,行业集中度对政策发挥吸引外商投资作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整体来看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企业TFP产生显著负向溢出效应,对东部地区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高市场集中度、 中低技术行业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外资产业准入政策对在位企业TFP产生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但对退出企业和进入企业TFP未产生显著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外商投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对资源优化配置产生多方面影响。以2002年《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调整作为准自然实验,具体分析外资准入政策放松对资源优化配置的影响。研究表明:外资准入政策显著地增大了城市-行业层面生产率的离散度,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从企业层面来看,外资准入政策提高了规制放松行业中企业的平均生产率;除此之外,外资准入政策在地区、企业性质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政策效力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创新能力较强的行业。因此,中国进一步扩大外资开放程度和改革外资准入政策时,应考虑到外资准入政策放松对企业生产率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我国颁行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度量中国外资准入政策变化,以探究政府外资准入政策变化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利用2002年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结合1998—2006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估计了政府外资准入政策的变化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我们发现,在2002年之后外资进入受到鼓励的行业外商投资企业数目年均增长率比2002年之前高出25.29%,其中约10.42—16.45个百分点的增长率来源于政府的外商投资准入政策变化的作用。这一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外资采取的开放政策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外资准入制度是一国外资政策的核心内容。长期以来,中国现行的外资准入制度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不断调整,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随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与中美投资协定(BIT)谈判的持续推进,国际投资领域多数国家通行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势必会突破中国现行的外资准入框架,给外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带来新的挑战。作为世界第二大引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探索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不仅能有效促进国内外资管理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准入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兰桂杰 《财经问题研究》2006,(5):F0003-F0003
世纪之交,中国体制转轨进入了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成为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近年来产业经济学界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铁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和典型的自然垄断产业,其改革进程备受关注.研究中国铁路产业规制及其政策设计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肖兴志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项目等重大课题,对规制理论和铁路产业等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中国铁路产业规制:理论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2004年6月出版)是他在所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专著.  相似文献   

6.
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投资规则的重构逐渐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主流。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首次使用"负面清单"管理外商对华投资,不仅是新型外资管理模式在中国的试点运用,更是对该管理模式的理念创新。本文系统地对国内外有关"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回顾,概括现有研究的特征和不足,并结合上海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指出未来应从跨学科、产业政策互动、国际比较、理论支持、推广困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全面推广效应的实证检验七个方向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核心是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自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管体系,重点是使企业经营由原来的政府单独监管转为政府与社会共同监管,进而提高企业自律意识和社会共治意识。通过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可判断,当前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改革虽存在路径依赖,但其程度仅处于"中低度"状态且属于"非完全锁定",应采取适当措施突破路径依赖的束缚。为实现中国自由贸易区外商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不断优化,应加快建立监管制度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完善事中事后监管配套制度、稳步落实安全审查和反垄断制度。  相似文献   

8.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制订外商投资政策时有诸多考虑因素。唐宁(Dunning)的OLI理论被广泛地运用于解释外商投资的潜在逻辑。文章在简要介绍该理论的基础上转换视角,将该理论同外资接收国的政策制订联系起来,揭示了OLI理论框架暗含的对外资接收国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国际粮商已将投资的目光转向我国玉米产业,加紧布局玉米产业链。外资进入玉米产业呈现新特点:定价权控制更加明显、产业链控制更加隐蔽、资本进入退出壁垒小、利用产业链的辐射获得海外收益。因此,应积极应对外资进入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冲击,即提高外资准入门滥,加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重视粮食企业改革,维护玉米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正2013年9月3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统一简称"负面清单"),标志着中国创新对外开放模式、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重要开始。所谓"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指,建立"以准入后监督为主,准入前负面清单方式许可管理为辅"的投资准入管理体制,即政府将不允许外国投资者投资的相关产业列入"负面清单",在此名单之外,政府不  相似文献   

11.
外资准入政策的制定关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创新。本文根据中国外资准入政策的调整,区分了鼓励和取消限制这两类典型的外资准入政策,并分析了它们对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鼓励类政策显著促进了中国企业在发明专利方面的创新,而取消限制类政策对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没有显著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不同外资准入政策的影响差异主要在于它们吸引高质量外资的效果不同。本文也提供了支持鼓励类外资准入政策产生较多知识溢出效应的证据,并从企业所有制和取消鼓励类政策这两个方面对外资准入政策的影响做了进一步讨论。本文的分析表明,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中国家通过制定选择性产业政策吸引高质量外资是其促进本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选择。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利用外商投资已进入一个新阶段。在高度重视产业安全和国民待遇"渐次推行"的原则下,借鉴国际通行规则,外商投资准入管理理念应从"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正面清单"转变为"准入前国民待遇"的"负面清单"。同时,为构建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应从积极参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重构外商投资准入制度及加强自我保护这三方面完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在全球贸易加剧、国内改革遇到深水期及国内金融体系僵化的背景下,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给全国尤其江苏带来深刻而长远的影响,我们应很好的对接上海自贸区,取得更大的溢出效应。一、上海自贸区设立的历史使命1.贸易更加便利。我国各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已有约110个,实行的仍是"境内关内"政策,即"先申报、后入区"的海关监管模式。上海自贸区将允许企业"先入区,再申报",在自由贸易区实现"境内关  相似文献   

14.
正2012年1月1日,"营改增"试点在上海拉开帷幕,试点改革以来成效明显,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政策在全国推行,改革进入到第三个阶段。"营改增"试点是一项涉及税制优化、企业减负和产业转型等多重政策目标的改革举措,也是推进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宏观经和微观经济带来了直接的影响。本文从  相似文献   

15.
高雪莲  王佳琪  张迁  踪家峰 《经济地理》2019,39(9):122-128,137
环境管制对于产业升级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文章采用准自然实验法,考察1998年实施的"两控区"(指酸雨控制区或者SO2污染控制区)环境管制政策对我国149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两控区"政策显著推动城市产业结构由第二产业向服务性行业转换,外资投资及人力资源水平也有积极的正向影响。从区域空间分异看,"两控区"政策对东部、中部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有正向推动作用,东部地区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而西部和东北的"两控区"政策对城市产业结构变动却呈显著负向影响。再以2010年作为时间节点,考察更为严格环境管制条件下的政策效果,发现只有东部城市的环境规制促进产业结构转向服务性行业,验证东部"污染光环"假说。  相似文献   

16.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撤资壁垒及其政策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引资规模的增长,跨国公司在华撤资现象也逐渐显现.然而,跨国公司从东道国市场的撤资也会遇到许多壁垒,撤资的实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存在一个时滞过程.本文运用波特的企业退出壁垒理论对跨国公司撤资的壁垒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在华跨国公司撤资壁垒的存在给我国外资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7.
1.构造出一个完整的企业并购重组法律体系,促进外资并购的良性发展。依靠法律来规范外资并购,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最大限度地利用外资促进我国经济的安全增长,是我国一项长期的重大课题。建立和完善外资并购法律体系,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外资并购带来的垄断倾向。跨国公司已在我国的许多行业形成了垄断态势,因而在引进外资并购时应通过制定行业准入方面的限制政策进行适度干预,根据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和需要,及时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定期公布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流向和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另外,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制…  相似文献   

18.
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理论依据及政策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卓  孙燕东 《当代财经》2004,(11):81-84
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改革滞后于其他改革,这影响了整体国民经济的有效运行。本文通过规制失灵、技术和需求变化、产业融合、规制理论新发展等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因素的逻辑分析,借鉴国际上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经验,提出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放松规制的政策建议:加快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产权改革进程,构建有效竞争基础;完善规制法律体系,建立独立规制机构;垂直分解与剥离重组相结合,引入竞争与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盐业准入规制及制度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盐业自古以来是中国产业规制的重点对象。而建国以后,盐业的规制体系基本维持专营专卖的状态。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经济与行政审批体制改革战略,盐业的规制体系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多年来专营专卖准入规制的制度绩效又如何?围绕上述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本文基于ISCP范式对盐业进行理论分析,并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微观层面数据对1998—2013年(不含2010年)全国所有规模以上制盐企业进行研究。国内现有研究中鲜有使用长时期微观层面企业数据的盐业实证研究,尤其以2011—2013年数据较为罕见。本文的研究发现,政府的市场准入规制对市场绩效水平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中国盐业体制改革提供理论性支持。  相似文献   

20.
外商投资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外商投资我国农业的现状和政策建议郝红梅(外经贸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农业一直是我国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产业之一。在1995年制定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农、林、牧、渔业及相关的工业被列为鼓励类产业的第一位,除对珍贵树种原木加工出口、近海及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