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理念,将现代国家的国家治理与财政视为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的分析因此也必须以国家治理的阶段性变化为依据。本文回顾了发达国家历史上国家治理与财政的同步演进。根据国家意志与国民意志之间所经历的冲突、并立和融合三种状态,将国家治理划分为“强国”“富民”和“民主”三个发展阶段,并据此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时期的国家治理特征。在各个时期,财政制度的具体内容与形式虽然有所差别,但满足该阶段国家治理的需要都是其变化的内在驱动力,突出表现为财政的经济治理职能、社会治理职能和政府治理职能相继成为财政制度建设的重点。通过明确国家治理概念、划分国家治理阶段、界定与国家治理相匹配的财政职能和梳理国家治理背景下的新中国财政制度变迁,本文尝试将“国家治理”理念构建为真正能够用于阐释和说明具体财政现象的分析性原理。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财政治理体系,不是西方财政理论的简单借鉴,而是对中国历史理财智慧的时代性转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调适、西方经济学的本土化融合而形成的独特治理体系。具体而言,新时代中国创造性转化了中国历史上“邦国大本”“养民为先”“礼义秩序”等传统理财思想,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人的立场”“生产再循环”与“真正共同体”的政治经济学学说,创新性发展了政府与市场关系、福利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经济理论,从而在实践上生成了独特的财政治理体系。基于古今中外财政智慧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解构新时代中国财政治理的创新现象,或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探索建立一个既能融合中国话语和体现中国特色,又能涵盖人类社会一般规律的财政治理理论和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对财政职能作用做了重要而明确的论断,为下一步的财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报告遵循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脉络,将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将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国民经济恢复过渡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49—1952年),计划经济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53—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79—1993年),"分税制"改革时期的财政支农政策(1994—2003年),"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背景下的财政支农政策(2004年以来)。以全面客观发展的角度,去梳理、认识我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形成发展历程,系统地描述、归纳不同阶段中国财政支农政策与体系的特点与特征,为未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和支农体系、进一步深化财政支农管理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武靖州 《财政研究》2021,(2):29-35,77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论断的提出,意味着传统财政学的基本逻辑发生了变化,构筑在其上的财政法学逻辑亦需调整.从公共风险的视角审视,财政法定主义、财政民主主义、财政健全主义、财政公平主义与财政效率主义作为现代财政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面临着诸多挑战.财政法学体系构建应融入公共风险逻辑,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原则,满足新时代国家治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周克清  李霞 《财政科学》2020,(3):30-37,48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凸显了我国新时代财政应急保障机制的困境.在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数字经济与共享经济的突飞猛进为改良传统财政应急机制提供了契机.本文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了完善财政应急保障机制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财政韧性是当前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根基与有力保障。笔者基于财政分权影响财政韧性的逻辑机理,运用2005—2020年省级层面面板数据,评估地方财政韧性,并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VAR模型实证检验财政分权影响地方财政韧性的现实逻辑。结果显示:(1)地方财政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的倒“U”趋势,区域间存在异质性,呈“东高西低”空间分布特征。(2)短期来看,财政收入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财政支出分权对地方财政韧性具有抑制作用;长期来看,地方财政韧性水平的提升具有惯性,地方财政韧性对财政收入分权和财政支出分权脉冲的响应均为正,但不具有持续性。鉴于此,建立推动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制度,提升地方财政应对外在冲击的能力;深化税收制度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恢复能力;继续推进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地方财政成长能力;规范落实全面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三农”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一方面,“三农”通过支撑国家财政,有力地推动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充分发挥财政制度优势,综合利用价格、财政补贴、税收等政策工具,助力“三农”走上现代化道路,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农”与国家财政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面对复杂的国际冲突与国内经济发展的矛盾,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笔者从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共同富裕提供底线公平和内生发展动力、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五个方面,探讨新时代财政治理助力“三农”现代化发展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财政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界依然缺乏针对其特征的定量识别分析。本研究基于1997—2017年国务院-省-市政府工作报告文本,借助计算机文本分析技术,定量识别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治理特征及其动态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治理目标上,地方政府强调发展目标,在公平目标上的关注有提升空间;治理方式上,地方政府强调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2)治理方向上,“五位一体”词频的变化反映了地方政府财政治理顺应时代需求。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仍然是关注重点,第二产业词频略有下降而第三产业词频有上升趋势。(3)市政府与国务院、省政府工作报告均有较高的文本相似度,表明地方政府积极贯彻上级政府的政策安排。这一研究对于廓清地方政府财政治理状况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并对进一步提高地方财政治理能力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繁发生,经济社会风险加剧,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更是激化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矛盾.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下,现有临时性、分散性的财政应急治理机制已无法适应现代经济社会风险管理的需要,财政应急治理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改革势在必行.将韧性理论和财政应急治理理论相融合,衍生出"财政韧性"这一新生概念,包括收支管理结构、应急阶段结构、政府间层次结构三种逻辑结构;以财政韧性为统领、以完善财政应急治理体系和提升财政应急治理能力为目标,构建了财政应急治理现代化的一种新思路;从引入突发事件防控基金制度、建立应急预算管理制度、构筑财政韧性信息网络三条路径实现我国财政韧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应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视,积极改革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加快构建“全灾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国家综合应急管理体制。同时,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治理现代化是应急管理体制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的理论研究较少嵌入财政治理机制的影响。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应急管理的相关治理理论,结合我国应急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需求,分析了当前我国应急管理中财政治理的现状,构建了我国应急管理中财政治理的政策体系模型,并提出了相应财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主权和国家强制力为基础的国民收入再分配。随着国家性质的演化,当前国家职能更加注重公共治理和公共服务,也赋予财政民主性、法治性、民生性等现代财政的特征。深化对财政规律的再认识,按财政规律办事,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之必需。哪些财政行为背离了现代财政运行规律,哪些财政行为不利于现代国家治理,要通过什么手段来约束和规范财政行为,只有在把握现代财政规律的基础上寻求答案。财政规律与财政监督之间的联系同样需要进一步揭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1998—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动态面板模型,运用系统GMM实证检验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数量关系。结果显示:宏观税负上升带动了财政民生支出绝对额的小幅增长,但对财政民生支出份额的影响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表明中国的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性不容乐观,财政民生支出强度不足不应主要归因于政府财力规模不足。因此,囿于宏观税负高低之争并无实质意义,关键在于实现宏观税负与财政民生支出的协调和匹配,确保财政收入更好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相似文献   

14.
张玲  许航敏 《中国金融》2023,(22):46-47
<正>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省以下财政体制是政府间财政关系制度的组成部分,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可更好地发挥财政在资源配置、财力保障、统筹调控等方面的作用,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6月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相关工作进行了战略部署,也意味着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但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平衡,且财政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在直面问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稳中求进来推进改革。  相似文献   

15.
郭集东 《新理财》2023,(Z1):86-88
<正>2022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对完善社区治理、夯实基层基础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近年来,湖北省南漳县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作用,坚持把基层社会治理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优先保障,运用共同缔造的理念和方法,发挥财政在推进基层治理中的“压舱石”作用,为建设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行区做出“财政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以下简称财贸所)近日推出了《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07/2008:财政与民生》(高培勇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这是一部研究财政与民生关系、探讨新时期民生改善问题的力作。该政策报告以财政与民生为主题,具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面对多种风险和多元目标,财政政策制定中的风险权衡意蕴更加明显。本文从公共风险的视角对财政政策进行了审视,认为财政政策制定的基本原理在于权衡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宏观财政政策的制定主要是对公共风险与财政风险的权衡,赤字率是这种风险权衡的重要体现;财政收支政策主要是对国家治理中各类公共风险的综合权衡,政策重点一般是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公共风险。基于这种新认识,本文对我国财政政策实践进行了梳理与考察,认为我国的财政政策正在从“需求管理”向“风险权衡”逻辑转变,特别是2020年以来,财政政策权衡风险的特征更加明显。当前,我国国家治理中的公共风险越来越具有系统性、综合化的特征,权衡风险的财政政策更加关注工具组合的优化以及与其他宏观政策的协同,以组合优化和政策协同推动公共风险水平持续收敛。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城乡发展不融合不协调这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中国致力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城乡兼顾—城乡分治—城乡互动—城乡统筹—城乡融合”的发展过程,以及公共财政制度和政策的变迁针对城乡发展转型的适时调整,总结公共财政支持城乡融合有益的经验在于以财政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发挥转移支付的均衡功能、财政支持方式转变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等。  相似文献   

19.
谢欣  魏彧  李鸥 《财政科学》2024,(1):62-73
本文基于手工收集的2010—2019年我国122个城市商业银行样本,从信贷供给侧角度研究地方财政压力是否有助于提升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研究表明,地方财政压力与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呈现出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城市商业银行信贷投放与地方政府中长期发展规划一致度较高时,地方财政压力显著提升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实证证据反映出地方财政压力下,政府对信贷资源配置影响具有前瞻性,引导信贷资源配置在具有较好发展前景的产业,更好发挥“有形之手”调控作用。因此,随着政府治理体系的完善,适度财政压力能够更好调动地方政府善治兴业积极性,促进城市商业银行贷款质量的提升,从而有利于金融系统稳定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财政》2012,(20):42-43
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在经济和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陕西省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使广大群众共享陕西发展改革的成果。一、坚持民生为先,大幅增加民生投入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民生投入逐年加大。2007—2011年,全省财政累计投入民生资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