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南北区域所有制结构、对外开放、营商环境和要素方面的差异,导致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总值、城市竞争力和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需要从三个方面来解决我国南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问题,即进一步深化公有制经济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强南北区域协同,协调区域经济一体发展;进一步深化改善营商环境,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卢鉄玲 《科技和产业》2022,22(8):348-351
针对当前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基于耦合理论,以辽宁省14个城市为分析对象,构建2012—2019年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辽宁省整体的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且城市与城市间的耦合协调存在大幅度差异。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营商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现象,因此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李蓉  屈莉莉 《科技和产业》2023,23(18):132-138
优化营商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选取2013—2021年中国9个主要的海运集装箱口岸城市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口岸营商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系统指标体系,并结合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了各城市口岸营商环境与当地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显示,各城市口岸营商环境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水平不断提升,但不同城市间二者协调程度存在差距。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口岸营商环境滞后于经济发展现象,因此要持续加强口岸营商环境优化与建设。  相似文献   

4.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2022,41(6):40-63+76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李玖灵  谢宝剑 《南方经济》2022,41(10):54-72
发展夜间经济,刺激夜间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的夜间经济发展呈现较大的南北差异,其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是什么,目前未有定论。考虑到南北在自然条件方面的差异主要体现为气温的不同,文章讨论了气温影响夜间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并以此对夜间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进行解释。随后结合高德地图的兴趣点数据,计算了夜间经济场所的兴趣点(POI)密度,用以衡量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水平,并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夜间经济整体呈现南强北弱、东高西低的发展格局。气温对夜间经济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气温每升高1%,城市夜间经济发展水平提高0.484%,在更换变量和剔除部分样本后,该结果依旧稳健。除气温外,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经度、日照时长、产业结构、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以及每万人公交车数量对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均具有显著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气温对东部发达地区的影响要小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进一步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气温对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夜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减小。文章的实证结果表明气温偏高的南方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方面具备一定的自然条件优势,因此夜间经济的发展有可能进一步拉大南北差距,我们要谨防夜间经济蓬勃发展背后隐藏的区域发展失衡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宁波海关持续推进口岸营商环境更优化、跨境贸易更便利、通关效率再提速,取得显著成效。2021年,宁波跨境贸易指标排名全国第七,首次跨入全国营商环境评估单项标杆城市行列(为目前最新发布数据)。2022年,宁波海关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2021年分别再压缩4%和69%,均位列长三角区域沿海海关第一,宁波市进出口规模排名全国第六,进出口值均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7.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作用下,各区域、各产业间的经贸合作活动日益频繁,经济运行种类、规模以及合作范围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不断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对地区间营商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研究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与营商环境为论点得出结论:营商环境的优化,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应当以加强地区间经济合作为导向,以可持续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强化方针政策引导效应,实现行业产业链对接,建立健全市场监督管控机制,进而为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区域经济长远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营商环境是一个地区吸引各类经济要素、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软实力。从营商环境的内涵出发,构建陕西省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组合赋权的TOPSIS法测算营商环境发展指数,并用Dagum基尼系数对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营商环境处于不完善水平,优化市场环境是提升营商环境的主要因素;2015—2020年陕西省营商环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呈“中间高、两端低”的发展格局;营商环境发展水平存在严重的区域差异现象,其中,地区间差距贡献率最大。因此,要充分考虑陕西省营商环境发展的区域差异,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促进地级市协调发展,提升陕西省各地级市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营商环境对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采用近年湖北省营商环境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算得分,从经贸环境、社会环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服务环境等湖北营商环境指标,揭示相关政策措施对湖北省营商环境的促进作用,以期为相关部门完善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提升湖北省营商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1997-2020年中国经济韧性综合指数及分维度指数,借助Dagum基尼系数分解探究南北方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以及差异来源,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实证考察经济韧性南北区域差异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1)经济韧性总体水平虽不高但呈现波动中缓慢增长趋势,结构韧性和创新韧性指数低于经济韧性综合指数,是经济韧性提高的短板;南方地区经济韧性综合指数、规模韧性指数、结构韧性指数、创新韧性指数、开放韧性指数均高于北方地区,而制度韧性指数和社会韧性指数均低于北方地区。(2)经济韧性综合指数空间差异整体呈缩小趋势;区域间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3)创新韧性差异和开放韧性差异是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结构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是北方地区经济韧性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创新韧性差异、规模韧性差异以及开放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增强,而结构韧性差异、社会韧性差异和制度韧性差异对经济韧性差异的作用强度由北向南减弱。研究创新:基于规模韧性、结构韧性、创新韧性、开放韧性、制度韧性和社会韧性六大维度构建经济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形成机理进行探讨分析。文章丰富了经济韧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为揭示我国经济韧性南北的区域差异现状、探索协同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需要统筹考虑。本文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疆数据,以新疆南疆、北疆和东疆地区为研究单元,从迁移数量、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职业、迁移流向和迁移原因等七个方面分析了新疆区域内人口迁移的现状,即区域内迁移人口呈现“北多南少”的态势、净迁移人口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中青年人口是新疆区域内迁移人口的主体、迁移人口教育水平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等,同时认为务工经商和随迁家属是区域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新疆区域内人口迁移的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2.
新疆南疆地区经济发展中的政府协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天山山脉为界,天然地分成了南北两部分,被称为北疆和南疆。由于自然因素、经济基础和发展模式的差异,导致南疆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上与北疆等地区拉开了较大的差距。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下,如何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促进南疆地区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南疆地区各级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应成立区域协调机构或建立相应的区域协调机制,统筹制定南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地进行产业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促进南疆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建设和谐南疆、和谐新疆的实践中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开展流域尺度的碳平衡计量分析对促进区域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汾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核算2000—2017年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表明:流域碳排放强度整体呈现出中间高、南北两侧低的格局,流域碳吸收强度与此相反;汾河流域的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与碳吸收生态承载系数总体上均呈现下降的趋势;汾河流域碳平衡整体上呈现出中间差、南北两侧好的空间格局,汾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整体良好,为汾河流域主要的碳汇功能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差;经济发展较弱的县市,碳平衡普遍较好,汾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生态环境质量不协调。  相似文献   

14.
杨开忠  顾芸 《南方经济》2022,41(6):25-39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南北经济分化加剧,平衡南北成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深入考察了我国新时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变化趋势。文章首先通过偏离-份额法分析得出2015-2020年北方经济趋弱的原因在于其三次产业差异性竞争力均处于劣势地位、失去了第二产业结构性竞争优势;其次,进一步将差异性因素划分为区位性、机制性两方面,选取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地理探测器模型检验了"区位性-结构性-机制性"三大经济影响因素;另外,面向形成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战略目标,北方区位将迎来发挥优势的契机;产业结构调整、能源转型和发展动力转型是北方结构转型的重点;南北平衡发展更亟待制度和战略创新;最后,提出加快北方发展、促进南北均衡的若干对策建议。文章试图为挖掘缩小我国南北经济差距的可能因素提供科学分析框架,期望对平衡南北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