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企业税务管理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税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税收法规所提供的包括减免税在内的一切优惠政策,达到少缴税或递延缴纳税款,从而降低税收成本,实现税收成本最小化的经营管理活动。它是一种合理、合法的避税行为,不是违法的偷税,是国家税收政策所允许的。税务管理的核心是税收筹划,企业其他的税务管理活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税收筹划。所谓税收筹划是指在遵守国家税法、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通过合理筹划,选择合适的经营方式,实现税负最低。企业在组建、并购、分离、合并、购置固定资产与技改投资过程中,因组织形式和核算方式的不同而给企业整体带来的税收负担存在很大的差异,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方式也就很多。本文仅就企业组织形式和核算方式的合理安排来谈企业如何进行税收筹划。  相似文献   

2.
汪永笙 《时代经贸》2012,(10):199-199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部分,无论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税收都成为了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调节经济平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大部分发达国家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已经成为国家主要的二大税种。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未来的局势对我国建立社会保障税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税收正义的实质及实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税收正义是实现国家权力、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权利三维关系的协调平衡,其中,社会公共利益是税收的目的,个人权利是税收的前提,国家权力是税收实现的手段,这就是税收正义的实质。要实现税收正义,必须将税收法定与税收程序的正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4.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有纳税义务的个人征收的货币和实物,同其他税收一样,是国家财力的后盾和保障,而国家财力则是税收的新起点和归宿。因此,无税收国家财力便无从谈起,无国家财力的安排,税收也便失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步入市场经济的国家有关数据显示,其财政收入95%以上来自税收,而个人所得税在整个税收中所占比重约在30~50%之间。诸如荷兰、德国个人税收则高达全部税收的60%以上,这说明个人所得税在国家财政支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样,我国个人所得税的收缴,也直接关系到国家财力的状况,关系到各项事业的兴衰与否。国库的充实,新千年的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等等,也都有赖于个人所得税的合理有效征收。同  相似文献   

5.
税收中性与税收调控的经济法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税收中性是一种古老的税收理论、原则,其核心内容是指税收不应干扰和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税收调控则是指国家利用税收这一经济杠杆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调节的一种宏观调控行为。对两者关系的探讨不能被传统的思维方法以及单一的分析角度所束缚。从当代经济法及宏观调控理论的角度看:税收中性思想是税收调控行为活的灵魂,再会得统一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需求。强化税收中性思想的积极作用,是我国税制建设、改革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6.
税收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管理社会的重要方式,必须顺应社会和谐要求,增强解决社会不和谐问题的调控力度,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本文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四大重点,从发挥税收作用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矛盾的角度,进行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税收法定主义的逻辑及其在我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中税收法定主义原则已逐渐作为一条重要的宪法或税收基本法的原则而被各国所接受或采纳。税收法定主义旨在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和对国家征税权的限制,本质要求在于以法律保护纳税人的权利和公民在税收立法上的广泛参与。以此为对照,我国在税收立法实践中并未实行税收法定主义。我国目前实行税收法定主义的条件已逐步成熟。应在宪法中全面确立税收法定主义,尽快制定〈税收基本法),完善税收立法。以及在税收立法中实行听证制度。  相似文献   

8.
"土地财政"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法律制度、土地税收法律制度以及土地收费法律制度。税收国家作为财政国家的一种类型,是指国家收入主要来自于税收。中国的财政国家转型的大方向是税收国家。税收国家的基本宪政意蕴实质上就是纳税人权利的彰显以及政府权力的制约。在税收国家框架下,"土地财政"法律制度亟需改革。  相似文献   

9.
农业税收法制 ,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保证农业税收职能的实现而制定的以国家为主体的农业税收征纳关系的法律规范。只有建立健全农业税收法制 ,运用法律手段 ,才能有效地组织税收收入 ,保证国家农业税收管理职能的实现。农业税是农业税收中的主要税种和主体税种 ,经过多年的运行 ,在税制上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改革完善 ,在税法上需要建立 ,这是推动农业税收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一、农业税法制建设的现实问题1、农业税条例滞后。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是 195 0年 6月公布实施的 ,经过 5 0年的征管实践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农…  相似文献   

10.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它既是政府运转的重要保证,也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经济杠杆。一方面,税务机关要通过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大力组织税收收入,确保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又是税收的根本来源和最终目的。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税收增长的源泉,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税收的增长。作为税务机关,如何充分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创造优良环境,是当前税务部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经济税收新理念。税务部门…  相似文献   

11.
二元经济中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计算与分解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关于基尼系数计算方法的文献已经十分丰富,但专门计算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理论方法,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导致全国收入分配长期变化方面的某些研究难以深入。本文建立了城乡混合基尼系数的新算法,并给出新的分解形式,同时还提出并论证了度量城乡差距的新指标。该分解形式具有明确的经济含义和理论意义,并且不依赖于“城乡收入分布不重叠”的假定。利用这一分解形式的经济含义,我们分析了几个重要理论问题。最后,应用新算法计算并分解了中国个别年份的城乡混合基尼系数,以检验新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法制建设思想是对毛泽东、邓小平法制建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成部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的法制建设理念,创新并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明确了坚持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扎实推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努力提高依法执政能力,改善“依法治国”基本条件,坚持“依法治军”,使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3.
日本创新体制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日本战后经济成功的创新体制为什么要对近年来日本国际竞争力的不断下降负有重要责任?本文认为,日本创新体制在以工艺创新为主的渐进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日本目前在灵活生产方式、产业信息化和创造新产业方面所遭遇的严重困难,这种优势难以发挥。特别是,由于基础研究和大学体制等方面的落后,日本创新体制无法适应激进创新的要求,从而未能抓住跨越式科技发展的机遇。本文还通过日美比较和德美赶超英国经验的总结,扼要讨论了日本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科教兴国”战略所提供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模式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推动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加快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综合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促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构造与产业配置结构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有效转变与重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78—2004年中国农业增长进行了理论与经验两方面的分析。分析的结果是,在农业生产中实施的不同土地制度对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形成不同的激励,而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推行的价格、财税制度变革又以形成的利益空间影响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的人们的积极性,因此,制度变迁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农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文章借助计量和统计方法,对1978—2004年不同阶段内农村土地制度和价格、财税制度变化影响农业增长的情况进行了检验,用以说明制度变迁的突出贡献。由此可以建议,应该把农村经济制度创新作为实现农业持续增长的主要思路。  相似文献   

16.
浅谈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具体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导在政府。只有进一步转变政府管理理念,完善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政府行政能力,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和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7.
New trade theory versus old trade policy: a continuing enigma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grounds fortrade liberalisation. We note that many of the conventionalarguments relating to the static and dynamic gains from liberalisationare based on fragile theoretical grounds. We also show that,although new trade theory takes account of some of the complexities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although the analytical thrust ofmany models justifies intervention, such policy conclusionsare rejected even by those at the forefront of these theorieson the grounds of political economy arguments which do not standup to careful scrutiny. Finally, we show that arguments favouringtrade liberalisation are not supported by existing empiricalresearch, which generally fails to capture the complex and ambiguouseffects of liberalisation and openness.  相似文献   

18.
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20多年来 ,我国经济已融入世界经济之林 ,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小企业必将越来越多地走出国门 ,从事国际化经营。本文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和必要性的基础上 ,利用邓宁的国际折衷理论分析了中小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 ,提出了中小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郭晓合  陈瑜 《时代经贸》2007,5(2X):73-74,76
本文从泛上海都市圈与泰国贸易发展的现状入手,通过使用双边贸易结合度、贸易专业化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等进行实证分析论证,从而得出双边贸易正由从基于外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走向基于内生比较优势的产业内贸易形成互补性分工的结论,不断扩大双边贸易,寻求双方新的贸易增长点。  相似文献   

20.
Country size and the rule of law: Resuscitating Montesquieu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paper, we demonstrate that there is a robust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ze of country territory and a measure of the rule of law for a large cross-section of countries. We outline a framework featuring two main reasons for this regularity; firstly that institutional quality often has the character of a local public good that is imperfectly spread across space from the core of the country to the hinterland, and secondly that a large territory usually is accompanied by valuable rents and a lack of openness that both tend to distort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s. Our empirical analysis further shows some evidence that whether the capital is centrally or peripherally located within the country matters for the average level of rule of la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