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Q:如何选购茶叶? 首先闻茶叶的气味,具有茶叶固有清香者,为真茶,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茶或受污染的茶叶;观色时,抓一把茶叶放在白纸或白盘上,摊开茶叶,细心观察,若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茶乌绿,为真茶本色,如特级黄山毛峰芽头肥壮、匀齐,形似“雀舌”,嫩绿泛象牙色,若茶叶颜色杂乱而不相协调,或与茶叶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  相似文献   

2.
一杯茶是人们平时招待客人最平常不过的礼节了,但在我们执法部门似乎还没有形成习惯,尤其是对待违章。如果我们在处理违章或接待来访群众时,也把违章和来访群众当作客人,递上一杯茶,效果会变得怎样呢?  相似文献   

3.
饮茶讲究好的水和好的茶具,普通家庭不具备这些,但只要掌握饮茶“三要素”便能收到好的效果。 1.茶的用量。要泡好一杯(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冲泡一般红茶、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在1:50~1:60,即放三克左右的茶叶,放入沸水150~200毫升;乌龙茶量可以大一些,每次投入量可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亚兰 《西部财会》2006,(5):64-64
一位姓王的经理到德国考察期间去拜访一个客户,客户家人知道中国人爱喝茶,欲以茶相待,陪同王经理同去的德国客人说要半杯白开水,王经理为避免麻烦对方,便说我也要一杯白开水,告辞时,那位德国客人的半杯水喝完了,王经理只喝了一点点。客户家人一脸的疑惑,盯着杯子里剩余的水问:“王先生,您不是要喝一杯水吗?”王先生恍然大悟,赶紧将剩下的水喝光。  相似文献   

5.
被誉为“21世纪绿色食品”的一项高科技茶叶新品——天然超微绿粉茶,日前在江苏金坛市方麓茶场投产。农业部和农科院的茶叶专家称,这种茶叶食品的出现,是我国茶叶科技上的一次飞跃,是人们饮茶传统方式的一次革命。 天然超微绿粉茶是农业部“八五”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制,鉴定组专家认为:此项技术属国内首创,达到了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6.
公安“神”     
公安“神”4月21日清晨,湖北省武昌县山坡派出所门口,阵阵鞭炮声之后,只见一位60出头的长者,双手捧着一面绣着“侦破神速”字样的锦旗,送到所长雷国汉手上。其余老小20几号人泪如泉涌,齐唰唰地跪在地上,千呼万唤:“感谢公安神”。这事得从4月16日晚说起...  相似文献   

7.
“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句中国俗语中的开门七件事充分说明了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也由此而见,在中国和平盛世的时候,茶也成为文人雅士的消遣,甚至于与琴棋书画并列。直至现在,“以茶会友”也是人们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朋友相见,手捧清茶一杯,商谈叙事,何其惬意。然而,在福建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布2016年第1期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中,在“茶叶及相关制品、咖啡”3053批次,发现94批次不合格样品,里面有大家比较熟知的“天福”、“富芳”、“桐木关”等商品茶上了“黑榜单”,铁观音、金骏眉、正山小种问题尤其突出。问题茶叶一时成为中国茶叶行业的“问题疫苗”,令人“谈茶色变”,心惊胆战。  相似文献   

8.
炎热夏日不论是在办公室里或商务会谈,或邀三五好友晚间上茶楼把盏赏月,茶,无疑是我们南宁人的最爱。近日有好友向笔者抱怨茶楼的茶叶质量和价格实在是太“乌龙”了,一泡茶少则一百来元多则几百上千,就是这么贵的茶叶质量却没有保障,以三百多元一泡的铁观音来说,有的茶楼泡出的茶确实物有所值,有的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往往品茶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如果想讨个说法茶楼多以这样那样的理由来辩解,而消费者在客人朋友面前碍于面子又不好太过于较真。归结起来主要是一些茶楼利用消费者对茶叶知识了解不多,对具体品种一知半解,在茶楼服务小姐云里雾里的介绍下进行消费的,最后茶泡了,也喝了,不满意也没辙,只好掏钱吧。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信阳毛尖、都匀毛尖、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武夷岩茶、君山银针并称我国十大名茶,芳名远播,成为品茗上选。然而近来年十大名茶也出现了很多假冒产品,为此笔者向广大读者介绍我国十大名茶的鉴别方法,以防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9.
喝茶的时间     
喝茶还需要专门的时间吗?如今,很多人每天走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泡一杯茶:打开电脑时喝上一口,查阅日程资料时抿上一口,开会时激昂陈词后深吮一口,拿起电话与客户口若悬河后急饮一口,更有的在上下班的路上还要提着保温杯不时地来上几口——温杯盈握一整天,无处不杯,无时不茶。对他们而言,喝茶既无时间的限制,又何来“挤出时间喝茶”的需要?喝茶不需要专门时间,何时喝茶又有什么区别呢?然而事实上喝茶流传至今,渐变为一种文化,却与喝茶的时间有着很大的关系。早茶、午茶、夜茶,能够将“一日三餐”丰富为“一天六饮”恐怕也就莫数茶了。…  相似文献   

10.
茶艺茶道     
水温够了茶自香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对高僧释圆诉苦,“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牢骚和絮叨,不发一言,最后才吩咐小和尚:“施主远道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不一会儿,小和尚送来了一壶温水,释圆抓了把茶叶放进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了,放在茶几上,微笑着请年轻人喝茶。杯子冒出微微的热气,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的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年轻人又端起杯子品尝,然后肯定地说:“真没有一丝茶香。”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过来。”小和尚提着一壶冒着热气的沸水过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再放在茶几上,年轻人俯首看去,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飘出丝丝清香,望而生津。年轻人欲去端杯,释圆挡开,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弥漫开来。释圆这样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用水不同,则茶叶沉浮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  相似文献   

11.
精通茶道的人一般都知道,泡一壶好茶,水与茶叶同等重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  相似文献   

12.
在滇西风庆的崇山峻岭中,有大片成林的大叶种野生茶树,也有大片细叶的栽培茶。这两种茶叶的明显区别是,野生茶枝壮杆粗.叶大如枇杷.墨绿,芽粗,制出来的干茶色泽微红,条粗,味涩且蕾。栽培茶枝杆细,棚生,叶细蚝.微黄,制出来的干茶条细,色白.味香且甜,加工工艺精细,曾出现过“玉皇阁茶”、“太华茶”这样的名牌。千百年来,边城凤庆一直是茶叶的集散地,大山茶即野生茶,多销往藏区,栽培茶则变成为官府的贡品,盛名之下.多有名品!  相似文献   

13.
3月29日,让国人忧心忡忡的“立顿茶氟化物含量超标事件”在中国有了官方表态: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认为立顿茶氟含量符合国家标准。但这个消息让喜爱立顿茶叶的消费者更加担心.官方公布立顿茶“无罪”的依据是农业部2003年茶叶行业标准中每千克茶叶中氯化物含量应低于200毫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功夫茶,西方则有功夫咖啡,所谓“功夫咖啡”意大利原文名叫Espresso,在我国市面上管它叫浓缩咖啡。但为何叫“功夫咖啡”?因为它和功夫茶一样,都以“功夫”见长,两者的制法均十分讲究,味道浓重而带强烈苦味,量小,3口喝完,据说都有助消化,意大利人多在饭后喝浓缩咖啡。鲁迅先生曾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有人喜欢龙井茶的碧青爽口,有人偏爱褐红浓苦的功夫茶。功夫茶据说起源于福建,冲泡很有讲究,要用乌龙茶(也可用铁观音、凤凰茶代替)。茶具选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和宜兴紫砂壶杯)。泡茶工序有十几道:烫杯温壶、乌龙入宫、洗茶、冲泡、春风拂面(用壶盖拂去茶末)、封壶(盖上壶盖,用滚水浇遍壶身)、分杯、玉液回壶、分壶、奉茶、闻香、品茗……冲泡时,壶嘴要“点头”三次,所谓“凤凰三点头”,是向客人表示敬意。《随园食单》中对功夫茶的记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椽,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一杯之后,再试二杯……”西方人主要喝咖啡,在意大利,咖啡是葡萄酒以外最重要的饮料。意大利每年向100多个国家出口烘焙咖啡豆,出口量占世界第二位。近20年来,全世界的咖啡爱好者都嗜喝意大利的浓缩咖啡。浓缩...  相似文献   

15.
龙井茶品质的好坏,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鲜叶原料,但茶叶的色、香、味、形在制作过程中变化很大,所以,同样的鲜叶,由于炒制人员的技术熟练程度不同,做出来的龙井茶的品质差异会很大,有的相差可达一个级。 龙井茶炒制中,无论是高档茶还是中、低档茶,无论是青锅还是辉锅,在茶叶下锅前都需在茶锅里放一点制茶专用油,再用油抹布拓几下,使整个锅壁润滑,并在锅温达到要求时才能下叶,否则,茶叶就会产生红梗。炒制中还需注意两点:①若摊放叶采用分筛的方  相似文献   

16.
说茶道水     
精通茶道的人一般都知道:泡一壶好茶,水与茶叶同等重要。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茶有三等九品,水自然也绝非独孤一味,我国古人向来就很注重对于茶水的择取。  相似文献   

17.
人好茶。人阅读或写作时必饮茶,与同道研讨或闲聊时也饮茶,消闲独坐或吟诗、赏乐、观画、弈棋更要饮茶。茶除了作为解渴、消暑、健身的生活饮料之外,还可以待客,消闲、清心、醒神,一盏在手,不仅可品出茶叶冲泡后的茶叶本味,继而还可联想而生出绿色清新的自然山野之味。  相似文献   

18.
人们欣赏茶叶,重在从茶叶中去发掘文化美、艺术美、工艺美和自然美。人们在欣赏茶叶时,除了联想之外,还有具体的方法,可归纳为“五品”及“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五品”即指调动人体的所有感觉器官用心地去品叶、欣赏茶。“耳品”注意听主人(或茶表演者)的介绍;“目品”用眼睛观察茶的外观形状,茶的汤色等。“鼻品”用鼻子闻茶香。“口品”用口舌品鉴茶汤的滋味韵味。“心品”对茶的欣赏从物质高度的感性欣赏升华到文化的高度。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都是欣赏茶叶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应综合应用、相互补充,才能欣赏到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9.
说起安吉,很多人立刻会想到安吉白茶,也正是这片叶子,让这里的百姓走上了致富路。55岁的安吉县农业农村局茶叶站推广研究员赖建红,受父亲影响与茶结缘40年,推动攻克了安吉白茶新品种繁育、茶园标准化绿色安全生产、炒茶技艺“机器换人”、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多项技术难题,被大伙尊称为“赖工”——茶叶领域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20.
茶文化大观     
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唐诗人姚合曾不惜以诗乞茶:“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到了元代诗人刘秉忠笔下,更是一语道破诗家爱茶的真谛:“铁色皱皮带老霜,含英咀美入诗肠。”茶谜:茶叶谜语,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中的“草木有本心”诗句配制的“茶”字谜。在民间流传的不少茶谜中,有不少是按照茶叶的特征巧制的。如“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