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翟山鹰 《财经文摘》2008,(11):48-49
几乎每一个中国孩子都听过放羊娃的故事,他的口头语“狼来了”最终让自己失去了大家的信任而丢了性命,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负责任的好人,不应该盲目发表言论。  相似文献   

2.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循环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萌 《经济论坛》2006,(11):49-51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操作原则及框架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图1)。具体特征是“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与此不同,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以3R为社会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图2)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的社会群体、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区、社会结构及变迁、社会问题等都与当代中国社会保障问题密切相关。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中城乡“二元”社会的社会保障分立、转型期社会分层下的弱势群体、社会流动中突出的农民工阶层、以社区提供服务为特色的居家养老、以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问题等角度来研究中国社会保障问题,更有利于中国社会保障的理论的深入与发展、政策的制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4.
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什么市民社会总是无法达到其支持者的期望?这篇论文提供了一个解释:即缺乏独立于国家和企业之外的财务和运营自主权。本文表明,市民社会自给自足这一普遍深入人心的神话根本没有事实基础。实际上,私人慈善团体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成为市民社会组织的主导性收入来源。那么,什么才是呢?市民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在各个国家是否相同?资金来源如何影响它们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市民社会组织真的从国家和企业独立出来并获得了自主?这些都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转型”这一说法是随着“经济转型”.“社会转型”的说法随之出现的,这一说法有令人困惑之处:何谓转型?文化有转型吗?在我看来,虽然还无充分的事实表明文化转型已经出现,但这一说法作为一个新词语、一个新观念,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对自身处境的独特意识,表达了对克服困境、摆脱禁锢的心态与愿望,它是一种努力、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6.
所谓组织愿景的说法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一相情愿,企业内的冲突是普遍的、经常的和不可回避的。企业组织内部的冲突会导致利益集团与企业内部的社会分层,而利益集团和社会分层并不一定导致企业组织的瓦解,相反,企业正是伴随着利益集团与社会分层而成长的。  相似文献   

7.
半老农妇,为什么非要生儿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一般理论的说法,妇女生育能力的高峰当在24~35岁。可是最近,在接触农村社会中,我遇上了一个“怪人”。已经步入38岁“高龄”的她,“计划”2009年生一个儿子。她现在有两个女儿,大的明年高中毕业(18岁),小的明年初中毕业(15岁)。她做绝育手术(输卵管结扎)已经15年了。前几年,她的公公婆婆及一家人都劝她再生一个儿子,她坚决地说:不生了!我就喜欢女儿,再生我还要生女儿!  相似文献   

8.
社会分层是一个历史性的全新概念,也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既然在中国的场景下,政策可以改变社会分层结构,那么,当我们制订政策的时候,就必须考虑,这样的政策变量对于社会影响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该政策所造成的资源和财富在居民中分布的结果会是什么样子?更进一步说,我们的目标是想形成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分层结构,在目标明确以后,我们用什么样的政策变量去影响分层结构的形成?文章着重使用经济学观点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何惠林 《经济师》2003,(3):272-272
“农业兴,经济活;农林稳,天下安农民富,民心顺”。湖南省郴州市部队回农村的退伍军人,每年都有上千人。他们在想什么,干什么?掌握他们的心里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确保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课题,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文探讨了制度转型时期自我雇佣转化模式的变迁 ,指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职业分层逐渐成为社会分层的基础 ,自我雇佣一直以来扮演的实现社会地位向上流动的角色将渐渐得到淡化。职业分层机制下的自我雇佣 ,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职业概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坚持以身份制为核心的政治分层,群体内部同质性强,社会流动极为缓慢,呈现刚性社会特征;改革开放后到90年代早期,市场化方向改革坚持以职业为核心的经济分层,产生改革初期的平等化效应,群体内部分化加速,出现社会碎片化倾向,社会流动极为频繁;从90年代早期正式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资源配置出现重新积聚趋势,社会阶层开始定型化,社会流动有减弱迹象且流动更为规范有序。  相似文献   

12.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   总被引:88,自引:6,他引:88  
<正> 体制变革的方式问题,是当前制度经济分析和“过渡经济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吸引着世界上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两种基本的改革方式,即“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究竟孰优孰劣?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何解释不同的改革方式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疑,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重要理论任务。改革方式的问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各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可能相互支持,也可能相互  相似文献   

13.
我的生死观     
人生最难以割舍的,是对生命的执著。国人历来忌谈死,但无论活多久,迟早总有一天会走到生命的尽头。死亡是回避不了的。只有正视它,把它想明白,才能正确对待。死连着生,真正认识了死,才能更好地生。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生死轮回”吗?人死后会上“天堂”下“地狱”吗?灵魂能在“天国”永生吗?没有科学根据的说法无法叫人相信。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我”的生命,归根到底是自然界赐予的。人脑的功能一旦完全丧失,生命就结束。“灵魂”不能脱离人体单独存在。人死了,构成人体的多种化学元素又回归自然界。英国思想家罗素说:“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关于苏北滨海县农民社会流动的个案研究,在问卷调查和大量访谈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心理论假设,即苏北滨海县农民在不断的社会流动过程中获得一定程度的现代性,现代性的获得又反过来支配他们更理性的流动。  相似文献   

15.
论现代科技革命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及流动中的特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革命在生产力演进过程中,通过对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作用引起产业革命,继而使职业结构发生变革,为社会结构性流动搭建平台。主要表现在,科技革命通过对劳动者的作用,引发生产要素内涵和价值的延伸,使知识成为资本,使拥有知识的劳动者成为资本拥有者,令社会流动的自致性增强,挑战社会分层的先赋性规则。通过对科技、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社会分层与流动之间本质关系的研究,揭示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流动发生本质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层主要是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因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同而产生的层化或差异现象,其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即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不等地位的人占有财富、收入、声望、教育机会等的不等。基于当今学者们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研究的基础,对社会分层的理论渊源和我国农村社会分层的现状作了一个初步的概述,从而对农民阶层的良性分化提供一定的线索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企业通过哪些模式提升社会影响力?不同模式的提升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关于上述问题目前缺乏适用的分析框架、测量指标以及实证研究。文章旨在弥补上述研究空白,通过对全国309份社会企业问卷调查数据的量化分析,揭示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的整体特征,探讨不同模式对提升效果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研究发现如下:其一,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模式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组织内部(直接)模式”(即能力建设和组织增长)的采用率高于“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即契约合作与知识传播);其二,多数社会企业混合使用多种模式,而模式的多样化程度对提升效果产生正向影响;其三,组织外部(间接)模式对于提升效果的贡献大于组织内部(直接)模式。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社会企业的社会影响力提升实践中存在着“发展悖论”,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登载了骆耕漠同志的文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这篇文章讨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骆耕漠同志认为: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生产是起因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全民所有制形式和集体所有制形式)的论点,是不够确切的。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所以存在商品生产,不仅是由于社会主义生产存在着两种基本形式,而且也是由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和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性决定的。(而经济核算——依据骆耕漠同志的说法——又是按劳分配的经济规律“在一个企业、一个经济部门中的扩大利用”。)  相似文献   

19.
张罗 《新经济》2005,(1):78-81
设想一下:2004年12月7日,当3个面戴黑色头罩、身着“南山看守所”囚衣的3名华为前员工被带入法庭那一刻,华为的精神领袖兼“统治者”任正非在干什么?假设他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他会有手刃“叛徒”式的快意和蔑视,还是对误入歧途的子弟兵有一种怒其不争的惋惜和苦痛,抑或是别的什么?  相似文献   

20.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厉以宁给创业的年轻人建议:要掌握四个“钱”。他说,让我们拆字分析。第一步,挣钱。就是说用劳动努力拼搏,争取财富,积累原始资本。第二步,生钱。“生”,就是一横上面一头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