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经济纵横》2007,(11):58-58
国庆之后,就有媒体报道来自华为内部员工传来的“买断工龄方案”的信息。近日,在某报记者向多位华为员工了解并向华为官方求证后得知具体调整方案如下:  相似文献   

2.
《商周刊》2012,(1):22-24
华为总裁任正非近期撰写了一篇内部文章为轮值CEO鸣锣开道,文章中,他回顾了自己从个人英雄主义到相信团结就是力量的心路历程,回顾了公司的组织机构从无到有到现在实行轮值CEO的制度的演变,谈及接班人们,他说,“相信华为的惯性,相信接班人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高娃 《经济纵横》2006,(8):50-52
“我所在的部门要并到西门子了,”北京港湾网络有限公司数据部的一位员工在今年4月兴奋地说。但时隔2个月,他却与华为签订了劳动合同,奔赴华为北京研究所。两个月来的传闻与现实的不断交替,让他真正体会了世事难料,甚至一度觉得自己无依无靠。  相似文献   

4.
严亦 《新经济》2006,(10):45-46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主任史炜教授曾在一个研讨会上作过一个题为“华为的冬天即将来临”的演讲,该演讲后来又在他的博客上以“华为如何走出去”为题发布了,引起社会的很大反应,也引发了国家战略在中国的一些大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中要扮演的角色问题。前不久,国内某大网站特邀请了史教授就上述敏感话题做一个自述。史所谈及的内容很值得人们思索。  相似文献   

5.
程海涛 《经济纵横》2006,(11):21-23
华为3名技术人员离职,带走公司技术机密及相关人才自己创业,给华为造成1.8亿元损失。这个案件缠斗近3年才落下帷幕,虽然华为公司胜诉,可得到的补偿和丧失的赚钱良机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万明坚的复出不知长虹集团有什么更为深奥的想法,但是,对于TCL来说,从万明坚决意离开TCL手机事业部那时起,TCL的手机事业就可以说陷入了市场上竞争对手的重重包围;当年“小霸王”段永平出走创造“步步高”,几年以后,一个新崛起的品牌“步步高”迈入中国电器行业排头兵之列,而小霸王从此折戟沉沙……  相似文献   

6.
EAP中国探路     
王珩 《经济纵横》2005,(7):56-57
“Janice,我有个员工不好好工作,他天天和同事吵架,我该怎么办?”“Janice,我们必须让约翰离开公司。但我们该怎么跟他说呢?”  相似文献   

7.
陈晓萍 《经济纵横》2007,(10):18-18
这儿年来经常见诸报章新闻的事件中有小少是与员工的工作压力和精神状态有关的。暂且不说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普遍过高的焦虑水平,公司普通员工的加班加点、甚至过劳死的报道也屡见不鲜。前华为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胡新宇、张锐事件是为典范。而该事件之所以没有引起社会各界对华为公司严厉批评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总裁任正非在事后写的一篇题为《天道酬勤》的文章。该文阐述华为的“床垫”文化对公司成长的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胡可 《经济纵横》2006,(10):24-25
“我们已经不想再解释胡新宇过劳死与床垫文化了,”华为的一名高级人力资源经理非常不客气地回敬记者的咨询,“我建议你们看一下任正非的《天道酬勤》,那里面说得非常明白。任由网络媒体如何炒作,华为都有一个不变的信念: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会丢。这是华为内部员工的一个共识。”  相似文献   

9.
“经过这几年管理咨询公司的进入.华为已经实现了规范化、标准化管理。除了薪酬之外,研发人员与其他部门的员工在管理上差别并不大。”陈树斌说,“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华为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卓越表现及公司迅猛发展的势头.为研发人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10.
1996年,由于国家紧缩银根,民企身份的华为曾经经历了连员工工资都要打白条的困境,当时也导致了大批看不到前景的员工离开华为,但也有大批员工认购华为公司的内部股权。哪个CEO不希望拥有一支愿意与公司共渡难关的员工队伍?正是一批敬业的员工,成就了华为今天的辉煌。而熟知华为员工敬业精神的管理人员,甚至可以用“嫉妒”二个字来形容内心的复杂。  相似文献   

11.
问:前几天朋友和我打赌说“东”、“西”两个字合起来也念字,我当然不信,于是他就证明给我看,在他的记事本中真的打出了这个字.结果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怎么可能打出这个字呢?  相似文献   

12.
高中华 《经济纵横》2007,(12):26-27
一边是舆论公开的道德谴责,一边是华为的“自行其是”,或许口水之外,华为“辞职门”的最大价值在于,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审视当前劳资关系中诸种矛盾的视角,并借此寻找既能保持企业竞争力又能保护员工利益的途径;而最大的失败之处,在于华为事件形成了“破窗效应”,随后更多企业以更“粗暴”的方式跟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王洪伟 《新经济》2010,(3):28-30
任正非对自己的华为颇为自信:“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相似文献   

14.
关玉儒 《经济月刊》2014,(12):128-128
“因为有你”活动主办方在校园里问我一个问题:买手机是选“苹果”还是选“华为”?听到这,我不禁陷入思考,如果只是因为调查而选择,强烈的爱国情怀让我肯定选择“华为”,因为“苹果”太责。如果我有足够多的金钱,我会选择“苹果”。相信在现实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  相似文献   

15.
胡可 《经济纵横》2005,(9):40-41
五年前,华为的内部创业制度在一片争议声中拉开了帷幕。但在2004年之后,华为内部基本不提鼓励内部创业的制度。华为的一位高级经理私下透露说,“所谓的内部创业制度其实只存在于仅限的几个高管脑厂里,并没有向全体员工公开成形的文件制度的内容。实际上这个制度两年前就没有再执行。”用这位高级经理的话说,“2000年的内部创业,是华为心中永远的痛!”  相似文献   

16.
郭海 《新经济》2014,(18):80-81
无论是创新还是无奈,CEO轮值制都是未来华为物色接班人的必然之选。由于“子承父业”的可能基本被任正非排除,华为未来的继承人很可能如徐直军所说的那样,“或为一个团队。”  相似文献   

17.
张墨 《经济纵横》2004,(2):33-35
“上午欢,下午蔫,希望在明天。”这是市场“对缝”大军的一个流行语。一位多年从事“对缝”的老者告诉记者,据他估计现在在我市以“对缝”为职业的不下万人,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生存状况如何,在他们生活中有怎样的酸甜苦辣?“对缝”目前有问及此事什么样的变化?社会对怎样,是市经济的产物,还是生活中的毒瘤?记者深入他们的生活,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状况和内幕。  相似文献   

18.
《商周刊》2013,(3):68-71
125亿元!华为因为年终奖“火”了。2012年。当整个电信行业业绩惨淡时,华为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据了解,华为去年全球销售收入预计达到220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净利润为1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  相似文献   

19.
胡新宇,25岁,深圳华为公司员工,去年刚刚从成都电子科技大学毕业。然而,不到一年,他就因为病毒性脑炎去世了。在4月底住进医院以前,他正从事一个封闭研发的工作,经常在公司加班加点,打地铺过夜。胡新宇的一个同学表示,长期超过身体负荷的工作削弱了他的免疫系统,让他的生命变得危险和脆弱。对于胡新宇之死,华为一直强调与“过劳”没有直接联系。显然,在一个逝去的生命面前,所有的辩词都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20.
何志毛 《新经济》2004,(5):82-87
海尔目前必须明白,由于它资源分散了的多元化局面。面临着被众多战线上对手各个击破的最大危险……不管怎么期待联想或敲打联想,经TOP一役,如果联想仍不能圆梦“高科技的、服务的、国际化的”联想,则联想确实让人不敢联想了……种种迹象表明,华为确实是在豪赌3G,而且用命悬一线的偏执方式,而要命的是只要3G牌照每迟到一天,华为就得多投入3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