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当前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思。从评估行业角度来说,评估特别是抵押评估历来与金融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本轮金融危机中,由于此次危机产生的复杂性和多因素,评估并未被指责为主要祸首。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和贷款危机中,评估却不折不扣地被视为主要原因之一,并由此开始了美国对金融评估的管制时代。本文叙述了美国金融评估管理体制的建立背景和主要内容,对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金融评估管理的重要性,特别是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我国金融评估管理体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过去30年里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此起彼伏,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凸显,研究与评估金融脆弱性对防范金融危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压力、金融危机的分类及相互关系、金融脆弱性评估原理、国际金融评估和银行业监测情况等方面,引介了国际上的相关理论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国际金融评估监测情况和中国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业的金融脆弱性现状,阐述了应对我国金融脆弱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一.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启示:从价值评估到全面风险管理评估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引信的全球金融危机,是本世纪初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破坏力最强的一次深刻危机。危机揭示了现代金融的毒瘤和制度体系的严重缺失。金融业本质上说是经受风险的产业,没有不承担风险而取得回报的金融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风险与回报是正相关关系。而这一切的基础是金融系统稳定有效地运行。现代金融的毒瘤在经营风险的神话下孕育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探讨当前与我国银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创新,即金融产品创新。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金融创新涵义及其风险性特征的阐述,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国际性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应选择的正确路径,这将有助于当前和今后我国金融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与当前我国银行业发展最密切相关的创新上,即金融产品创新。文章以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金融创新涵义及其风险性特征的阐述,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国际性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应选择的正确路径,这将有助于当前和今后我国金融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对金融创新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创新.以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性金融危机为背景,通过对金融创新涵义及其风险性特点的阐述,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创新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金融危机后期金融创新工作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周德发 《中国外资》2008,(12):54-56
在2008年全球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美国为基点,迅速蔓廷到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危机以事实证明了既有的监管体制失效。金融监管失效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实主要原因是当前的世界金融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经济金融化趋势导致金融行业监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倒是金融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各国为支持本国金融行业发展,不断放松对金融行业的监管,两者相互交织、互相促进,最终导致监管失效。因此,在此金融危机发生之际,在对于当前金融发展趋势有一基本的认识的基础上,反思当前金融监管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正在显现其对全球实体经济的严重危害。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爆发和升级导致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过程中,金融创新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变更现有的金融体制和增加新的金融工具,以获取现有的  相似文献   

9.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针对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再次反思,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作用的反思,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内,合理给出关于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则及策略:对于金融创新,需要在合理恰当的范围中实施.本文笔者把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背景,阐明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应选择的正确路径.这将有助于减小金融风险,实现推动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在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针对金融创新和美国次贷危机两者之间的联系,我们应该再次反思,积极进行金融创新作用的反思,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内,合理给出关于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则及策略:对于金融创新,需要在合理恰当的范围中实施。本文笔者把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作为背景,阐明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创新应选择的正确路径。这将有助于减小金融风险,实现推动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1.
2007年2月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金融稳定与监管立法的“空白”,成为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我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金融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应汲取美国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不断完善我国金融稳定和监管法律制度,从根本上建立起金融业稳定发展的法律保障,防范和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2.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在全世界蔓延开来,国内许多企业出现了经营危机,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出现了关、停、并、转的情况。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如何增强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是其应对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却面临很多资金供求矛盾。本文从当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紧迫性入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当前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美国金融危机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蔓延速度之快、危害程度之深,远超出预料,已演变成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这场美国金融的百年危机,更使实体经济濒于衰退边缘,引起了全球经济金融市场的震荡和恐慌,让人看不到底,不知还会发生什么大事,特别是对我国经济金融有什么影响,应怎样应对。  相似文献   

14.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变动。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如此广泛且迅速地蔓延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金融全球化这一高级阶段。从危机的开始到进一步发展,都与曾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推进器这一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脱不了干系。加强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从金融危机看金融衍生产品的法律监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价、大宗商品的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变动。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工业、制造业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金融危机如此广泛且迅速地蔓延也正说明了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了金融全球化的这一高级阶段。而从危机的开始到进一步发展,都与曾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推进器这一角色的金融衍生产品脱不了干系。加强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是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从美国次贷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政 《海南金融》2009,(4):47-49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在高度证券化和高度衍生产品化的金融体系中,由金融创新所引发、因货币政策和政府监管失误所造成的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通过美国次贷危机中暴露出来的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提出了加强对金融创新监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徐艳  何泽荣 《新金融》2009,(5):26-29
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主要债务国,美元又是世界主要流通货币和储备货币,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传播,不同于以往金融危机,它是通过金融渠道、贸易渠道和货币渠道从美国蔓延到与美国经济、金融联系密切的其他国家,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相似文献   

18.
马学玲 《西南金融》2011,(12):16-19
虽然始于2007年初并最终席卷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金融危机已过去近四年,危机本身似已远去,但其必然在未来较长的时间内对全球金融制度、体系、结构和规则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6年中国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国金融已融入世界金融的大格局,世界金融变迁必然对我国金融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2008年河北省金融稳定的整体形势进行了评估分析,肯定了当前河北省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的优势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效,指出了2008年河北省经济金融发展中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深化、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可能存在的、影响金融稳定的风险问题,结合河北省经济金融运行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促进河北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金融创新     
张俊旭 《金卡工程》2009,13(3):165-166
全球各地金融危机频发,尤其是2007年美国资贷危机席卷全球,当前还在蔓延,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究其原因,都与金融创新有关,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在创造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风险隐患.研究金融创新,并找出规避风险隐患的对策,具有较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