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维东 《广告大观》2006,(11S):29-30
时下电视媒体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不容乐观,不仅指电视媒体内部的以频道为主体的节目竞争和广告竞争,也包含电视媒体与以移动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外部的竞争带给电视经营以压力,而内部的竞争则激发电视经营活力。两相作用的结果正在改写中国电视市场格局。  相似文献   

2.
改革的浪潮把电视媒体推到了市场的前沿,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带来的新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境外媒体的冲击旧有的节目生产体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因素和中国制播制度改革一起催生了民营电视的繁荣壮大。本文将以我国民营电视的值得骄傲的典范——“光线传媒”的运作为例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许凌虹  陈接峰 《广告大观》2007,(5S):112-114
电视频道制是这两年电视台为适应电视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需要,进一步提升频道竞争力和影响力采取的比较有效的管理体系。围绕频道制,所进行的频道中心制频道公司制等一系列改革,目的都在于正确处理台与频道的统分关系,建立主体明确的电视媒介市场竞争模式,形成分工专业、风险可控的新型电视媒体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由于我国电视媒体特殊的体制,长期以来各级电视台同质化经营现象严重。在电视媒体内部面临着频道之间的竞争,台别之间的竞争,在外部又面临着其他传统媒体的竞争。同时,全球媒体显示,传统媒体广告营业正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分流,新兴媒体的广告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5.
刘智  李峰 《广告导报》2005,(11):133-134
从节目的角度来看,中国电视媒体竞争已经进入了战略竞争的阶段。本文希望从节目竞争、频道竞争两个角度来阐释中国电视媒体节目竞争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电视媒体已经进入品牌竞争时代。电视频道品牌的塑造和扩张是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然而我国电视媒体品牌塑造的战略重点却尚未从栏目品牌向整个频道品牌提升,在频道品牌塑造上欠缺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尝试归纳分析电视媒体打造品牌的种种手段和策略,希望为中国电视业的品牌战略提供借鉴和实践观照。  相似文献   

7.
张晓 《中国广告》2007,(12):150-150
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和市场环境,省级卫视阵营都普遍感受到了前进的阻力和发展的压力,在电视收视市场进入份额竞争时代后,一个电视频道份额的增加意味着其他频道份额的下降,中国的电视媒体已由"跑马圈地"的粗放式增量发展转向"精耕细作"的存量发展,去年是省级卫视表现突出的一年,各卫视频道推进机制创新,整合各类资源,推出了多个大型电视活动,借"对象差异化、参与大众化",打造品牌节目,强化频道  相似文献   

8.
高伟 《中国广告》2004,(2):100-111
2003年至2004年,媒体竞争益发激烈,竞争格局也愈加复杂。广电媒体的整合,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17号令等等各项改革和政策的出台,使得各个电视媒体不得不在时时刻刻裂变的媒体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作为中国电视的一支重要力量--省级电视媒体面对着"上挤下压"的尴尬生存环境,一直在寻找发展的空间,"同质化程度较高","着眼点和视角太局限于本地区域"已经成为各个省级卫视一个比较明显的通病,很多媒体已经意识到卫视频道必须走出狭隘的地域观念,走出同质化的困境,未雨绸缪,从喧嚣的媒体环境中突显出自己鲜明的特色,从而实现由综合频道向特色频道的转变,由内而外发展为具有实质意义的全国性媒体。 2004年江苏卫视遵循市场的需求,将以"资讯"为核心,"情感"为特色,面向全国市场,打造一个更具影响力的全国媒体,以"情感"来"感动中国"。  相似文献   

9.
电视媒体由品牌栏目竞争转向频道竞争,这已是不争事实。节目组合优化也已开始成为频道竞争的重要因素。频道编排策略创新,是为系统解决频道竞争弱势的必要手段。2006年,频道“4+3”播出方式、“播出季”方式以及“非黄档”独播等编排手法,为电视媒体带来了新的风气,也加剧了编排策略的竞争态势。在这种背景下,四川广电在优化单个节目并提高节目质量的同时,强调优化节目设置来加强节目整体效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电视媒体的总体形态将面临明显的角色转换,即逐渐从“行政布局”主导过渡到“市场格局”主导。本文试从频道竞争、节目竞争两个角度来具体阐述中国电视媒体节目竞争的新格局。以此为省级卫视频道改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由省级卫视上星引发的全国性频道重组,深刻地影响了最近几年电视媒体的发展布局。在这次转型中,“中央台-省级台-市级台”三级电视布局的主导地位,将逐渐为“全国频道-区域频道-本地频道”三级市场格局所取代。在电视媒体的新格局中,人文化、差异化的趋势越来越清晰,中国电视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也进一步加剧。  相似文献   

12.
电视市场已经进入份额竞争阶段,品牌战和淘汰赛的号角已经吹响,频道激增,观众合流,电视媒体竞相进入品牌竞争的“红海”。在红海里,市场是有限的,如果电视台没有能力扩张他们产业的边界,势必难以存活得有声有色。作为安徽电视台三大主力频道中的地面主频道的安徽经视,则根据媒体外部环境和内部能力,通过启动地缘亲和战略寻找到了品牌的蓝海。以三大策略支撑的地缘亲和战略使得安徽经视得以谋求长期稳定的发展,不断地获得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作为城市电视台中最独特的代表之一,广州广播电视台一直都未走出我们关注的核心视野当中。一直以来,广州地区的电视媒体众多,情况复杂,境外频道曾经占据着当地较大的市场份额,新媒体的出现有让这种竞争环境更加复杂。本地城市台究竟应该如何自处。应该如何杀出重围,在今年经济形势并不乐观、电视媒体管控政策更加严格的背景之下。  相似文献   

14.
郭鸿雁 《商业时代》2008,(14):93-94
资源位理论是研究经济系统之间相互关系,以及经济系统合作与竞争机制的有效工具和方法.本文以电视产业系统的市场主体--不同层级电视媒体(包括中央级频道、省级上星频道、省级非上星频道、市(县)级频道、其他频道等)为例,时2006年不同层级电视媒体的内容资源位宽度、内容资源位重叠值(竞争系数)进行计量,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层级电视媒体对资源观控的差异与相似程度,揭示了其相互间的合作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媒体竞争开始趋向白热化,要想在市场中分一杯羹,就需要媒体在竞争中不断创新。创新要围绕频道的定位来进行,省级卫视要想在同质化竞争中拔得头筹,就必须进行精确的差异化定位。湖南卫视差异化定位的细分市场战略是分别在年龄层和内容的中心将频道明确定位在"年轻"和"娱乐"上;同时创建了品牌栏目,并引进国外版权节目,打造新型节目,不断创新原有品牌节目,从而促使湖南卫视在媒体竞争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国内电视产业化步伐的日益加快,电视产业革新的逐步深入,电视频道数量急剧增加,新媒体的介入,迅速发展打破了电视媒体"卖方市场"的格局,由"媒体主导"转向"受众主导".为了争夺受众的注意力资源,央视、省级卫视、城市台,以及境外媒体开始了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7.
俞湘华 《广告导报》2005,(10):128-130
中国电视传媒的竞争,到2004年前后,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电视传媒事业制单位的管理体制向市场竞争主体的转变成为主流,市场营销的手法被普遍地运用于频道运营之中,理论界说了几年的“马太效应”也开始切切实实地在电视媒体的“跑马圈地”之中显现出来。电视媒体运营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正在不断地为国内的电视经营者所发现。笔者结合在安徽卫视多年的操作经验和当前电视传媒发展的趋势,提出电视传媒运营的1+3模式,即:一个基础(频道定位);三个关键点(活力、品质、影响力),以期抛砖引玉、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18.
频道专业化作为近几年推进电视产业化运作的举措,对于省级电视媒体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此,强势媒体充分改变过去栏目竞争思维,适应频道竞争形势,加速电视区域收视市场细分化,从而锁定尽可能大的受众市场。2006年,四川广电获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全国省级电视媒体中最耀眼的传播平台之一。其旗下在成都收视市场的5大地面频道,面对来自中央台、外省卫视以及成都台等频道的冲击,竞争形势十分严峻。因此,在以内容制胜的传媒时代,四川广电加大了栏目创新力度,在频道定位和转型上做出了战略性调整,提升了媒体区域传播影响力。本文结合四川广电两个地面频道的转型来做个案分析,以期让广大广告主对此有更深的认识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商》2015,(48)
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体,电视业在新环境下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对基层百姓而言,电视已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进入21世纪以后,各个媒体的竞争日以激烈,电视行业的发展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如网络媒体、平面媒体的影响,在电视行业内部,各个频道之间的竞争也十分激烈,收视率是衡量电视节目竞争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电视节目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收视率的作用,以此全面促进电视台节目的发展创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广告》2008,(7):92-93
不谋而合,"公益"共育品牌如今的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竞争的时期,无论是媒体,还是企业,如何深层次和消费者进行沟通,既是使命,也是方向。省级卫视狼烟四起,新兴媒体迅猛崛起。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云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昆明好人"电视活动的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