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金平 《黑河学刊》2010,(4):135-136
当前,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新农村建设又缺少大量人才,但大学生到农村就业的意愿很低,我们研究发现,主要受大学生的主修专业、农村就业的国家政策待遇、社会偏见压力、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成长、高等教育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实证研究,提出了尊重大学生就业选择、号召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提高"政策待遇满意度"、增加大学生农村就业宣传力度、推进高校专业改革、加强高校与地方合作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递增,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教育的阶段,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竣。而农村籍大学生,这个高校大学生中为数不少的群体,在就业中面临着特殊的困境与艰难。农村籍大学生就业困难,冲击着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造成一定的就业心理压力,解决好农村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王子建 《发展》2010,(12):150-151
就业,始终是一个国家关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与大学生的就业。尽管如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始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试从贫困地区农村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致成这种困境的体制机制上因素,提出个人对现时农村教育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肖能钜 《魅力中国》2010,(7X):94-9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西部农村大学生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多,西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从成为高校和西部地区关注的重点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观念传统,西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西部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西部农村家庭的脱贫致富,关系到西部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能否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毕业大学生人数相对过剩的现实之下,毕业大学生完全可以在就业方式上独辟蹊径,即将就业的视线转移至农村.大学生投身农村教育事业,特别是幼教事业不仅具有较强的可行性,而且可以实现大学生创业抱负与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的双赢.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西部农村大学生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多,西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从成为高校和西部地区关注的重点问题。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观念传统,西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显突出,解决西部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西部农村家庭的脱贫致富,关系到西部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关系到和谐社会目标能否成功实现。  相似文献   

7.
当前,农村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原因,本文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这一背景对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分析:教育资源不均等、农村大学生自身竞争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此,需要探讨新的就业出路,本文从国家政策的扶持、社会、企业的帮助、学校就业指导三个外因以及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竞争力、就业与创业并重这三个内因来破解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毕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据统计2018年毕业的大学生约820万人,再创历年新高,就业创业工作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找工作成为大学生越来越头疼的问题,大学生就业也成为影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突出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农村籍大学生与城镇籍大学生相比,其就业问题相对更加复杂。文章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得出影响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促进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创业的有效措施。研究发现:农村籍大学生所在院校返乡创业教育引导机制、家乡贷款优惠程度、税收优惠程度、家庭精神支持程度、农村生源大学生专业等对其是否返乡创业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对人才的需求,高校扩招也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步入高一级的学府接受教育,但是高校扩招也带来了很多的就业问题,如今每年都有数以百万的大学生毕业,可是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毕竟是有限的,这使得很多大学生步入“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状态。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特别是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就会产生一些偏差,因此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分析,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建议,帮助农村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早日踏入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10.
刘长森 《理论观察》2014,(10):153-154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未就业大学生呈现出狂飙化发展态势。未就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存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心理效应。在对未就业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考察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其所引发的社会心理危机,最后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就业意向对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重要影响作用。为深入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2013年,课题组对广西6所高校1157名大学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国有企业是大学生首选就业单位;大学生薪资期望趋于理性;大学生就业意向城市取向明显;西部、农村地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更偏好于较为稳定的工作;大学生实际就业落实情况与就业意向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村干部政策的实施,无疑会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农村人才的输入.但是,在大学生村干部政策成效日趋明显的同时,也着实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村干部政策出发,分析了大学生村干部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农村人才输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社会问题解决的有益之处的同时,并针对性的分析了大学生村干部到村后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社会实践活动的视角来研究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对文献梳理发现,参加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就业能力。因此,文章从三个方面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一是调整社会实践活动的设置目标,提高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形成考评机制,确保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高校要加强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引导,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14.
骆晨 《魅力中国》2010,(19):205-205
社会资本理论是从新经济社会学中演化出来的理论概念,该理论强调人的资源运用主体作用。社会资本主要包括j会规范,社会网络,社会信任等方面,它对一个人的就业有着深远影响。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业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了自身的知识,素质,能力外,社会资本也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中国“人情社会”下,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更是有着深刻地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入学的机会大大提高,然而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其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人把这种严峻的形势归因于高等学校的扩招政策,认为扩招政策使现在的高等教育不再是以前的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认为现在的大学生没有以前的学生好学,重娱乐不注重学习,专业知识不扎实,再加上每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巨大,所以对于许多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压力非常大,总的来说就是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然而笔者认为这恰恰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所以应该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针对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研究,国内许多学者也纷纷从各自领域对其进行了专业分析,但总的来说大都是以人力资本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本文以社会学中的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对其进行分析,去探索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现阶段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积极引导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农村基层就业、创业不仅能有效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将有利于进一步落实党和政府关于“三农”的问题各项政策,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大学生"村官"计划作为一种设置安排,对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效果与预期相比存在着不小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村官"职能设置的不尽合理,不能满足转型期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文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背景,根据我们近几年来对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农村真实情况的调研,针对大学生"村官"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转型期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偏好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阐述了大学生"村官"的职能从经济型、行政文秘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推动大学生"村官"职能转型,创新大学生"村官"工作方式,完善相关制度设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赵晓丽  徐燕 《魅力中国》2011,(5):109-109
如今郁闷已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孤独也成为反映大学生情绪的睛雨表,可是这些孤独郁闷背后却隐藏着许多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就业与失业问题、农村城市的贫困问题,以及青少年的心理、犯罪问题,以及现在比较普遍的自杀问题。作为大学生群体或者作为社会各界的人士都应该从社会问题的大角度来关注大学生的孤独郁闷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就业     
《首都经济》2009,(2):10-10
北京四项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北京将首次对未就业大学生逐个登记  相似文献   

20.
目前,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概念和职业自我概念不合理、职业期望两极化、生涯自我效能感低、消极情绪体验强烈等.这些就业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而且还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需要针对他们开展整体生涯辅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学生自身也应加强自我心理建设,帮助贫困大学生走出就业心理困境,建立起健康的就业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