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安江模式"是全国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重要实践成果.而补偿资金是水源地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剖析当前安徽省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投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制度,及稳定的可持续投入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晶 《开发研究》2012,(1):113-116
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的市场机制应从明确补偿主体、确立补偿标准和完善法律制度等核心问题着手。在明确界定补偿主体基础上,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可以从生态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使其既能体现生态服务的供给成本、对需求者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又能代表生态服务供需双方的利益诉求,合理的协调供需双方的关系,实现流域生态服务市场均衡。此外,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监督制度和管理制度,是生态服务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3.
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已经列入国家“十一五”工作重点。我国生态补偿面临有关环境补偿的法律法规零散、缺乏横向补偿机制、补偿标准单一且补偿标准低、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稳定性等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建立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并将横向补偿纵向化,探索市场化生态补偿模式,建立生态补偿长效机制等以完善我国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4.
姜珂  强晨雪 《科学决策》2021,(10):77-88
十四五规划强调要进一步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新进步.为促进流域生态补偿激励机制的进一步优化,基于个体公平偏好的视角,构建基于流域生态补偿投资者为主导的动态博弈模型,探讨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者和投资者共同组成的激励契约优化设计问题.研究发现:相较于投资者无公平偏好的情形,在其具有公平偏好时,补偿双方的整体效用均随补偿系数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当流域生态补偿双方均具有公平偏好时,双方的整体效用会随着补偿成本补贴系数的增加而增加;流域生态补偿投资者的公平偏好是确保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5.
建立有效的生态补偿制度,实行"以奖促治"的激励机制,是解决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白洋淀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必须充分了解居民及游客支付水平和支付意愿。通过对白洋淀流域居民及游客进行问卷调查,利用CVM法对流域内居民及游客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进行分析。通过统计性描述和Logistic回归分析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对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影响,深化对居民及游客生态补偿意愿及支付水平认识,为建立科学合理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流域生态补偿问题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其中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工具的选择是困扰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政策工具的视角,结合福建省九龙江流域生态补偿实践的案例,说明地方政府在流域生态补偿实践中政策工具的选择,并为建立和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合理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运用政府和市场手段,调节生态保护主体利益关系的公共制度。2007年省财政会同环保、建设部门,在南水北调沿线、淮河流域和小清河流域启动了生态补偿试点。2008年又加大资金筹集力度,在全省所有重点流域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并在大汶河流域开展上下游协议补偿试点,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阐述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必要性及相关概念涵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原则,构建了鄱阳湖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模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是对实物期权方法在生态领域的创新应用,首先利用实物期权二叉树方法对单个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价值进行测算,然后结合各开发项目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构建出测定生态补偿额具体数值的一般方法,从而解决我国长期以来依靠行政手段决定生态补偿额、盲目性强的现实问题。同时,文章还将该方法运用到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额的测算中,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果,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标准。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一个体系完备的生态循环系统,其自身拥有较强的内在价值,这种价值还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立性。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维护大自然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对株洲市城市森林生态补偿机制的调查,针对森林生态补偿标准单一、补偿标准偏低、资金来源狭窄及法律体系不健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建立分类补偿机制、构建"政府+市场"补偿机制;健全资金支撑机制、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等几点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1.
孙秀艳 《科学决策》2007,(12):56-57
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印发《关于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破坏环境者埋单,保护环境者不再“吃亏”。由此开始,我国将建立重点领域生态补偿标准体系,探索多样化的生态补偿模式,为全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奠基。  相似文献   

12.
水足迹理论和流域生态补偿是当前研究领域的两大热点。基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念,将水足迹方法运用于生态补偿,构建流域间生态补偿的标准模型,同时引入水质修正系数(KQ)对模型进行完善,使之更具有实用性和可行性。文章以赣江流域生态补偿为例,通过对位于上游的赣州市和下游的南昌市的水生态安全性进行评判,运用"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的原理,得出南昌市作为受益区,应对生态保护投入者的赣州市进行补偿,经核算得出,在2010-2014年5年期间,南昌市应支付19.92亿元给赣州市,以分摊其投入成本。  相似文献   

13.
康定华 《中国经贸》2012,(14):158-159
工业污染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工业企业内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客观必然性。针对工业企业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萌芽阶段这一事实,文章从补偿主体、补偿范围、补偿原则、补偿标准、补偿方式等方面对其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4.
因为水资源属于公共物品,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搭便车"和"公地的悲哀"现象,加上目前国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不完善,从而导致各利益方在上游地区和下游地区分配不均。免费或低成本用水不但违反水资源"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同时也不利于水资源的高效有序配置,会使得上游地区居民保护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受到重挫,甚至导致上游地区不再进行水环境保护。本文对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多个国家的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就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青海经济研究》2008,(6):96-97
自2006年开始,省发改委将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作为生态立省战略的重大课题,组织力量着手开展了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向省委、省政府提出了《青海省关于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和《关于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有关政策建议》,并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向全国人大、政协及国务院相关部门汇报,积极争取国家对我省生态保护建设予以政策倾斜和重点支持。目前,国务院将“加强青海三江源地区、青海湖流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五项重点工作中之一进行研究部署,使我省建立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概念界定中需澄清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补偿是环境保护及政策研究的热点,但目前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界定不准确,影响实践的深入。文章认为,生态补偿是对社会主体而不是自然主体的补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公共财政支出是否属于生态补偿要以是否包含对因环境问题而利益受损者补偿为标准;环境税费可能成为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但其制度本身却并不属于生态补偿;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机制有本质的区别,生态补偿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生态补偿机制是生态补偿政策的实践操作设计。  相似文献   

17.
张馨  丁铮 《北方经济》2021,(11):66-69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手段,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面临着立法协作机制不健全、标准不统一、协同治理缺乏制度保障等问题.为了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预期效果,应着力从生态环境协同立法、强化政府责任、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拓展执法和司法协同模式、加强社会公众参与等方面推进协同治理并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流域生态补偿基本概念及内容进行分析,进而对国内、国外在流域生态补偿方面所做的各种尝试,以及各种尝试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就《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生态补偿办法(试行)》这部调整太湖流域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分析发现:这部法规在协调上下游地区政府之间利益冲突做了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我国生态补偿机制仍处于摸索和尝试阶段,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9.
关小梅 《特区经济》2009,(4):193-195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的生态要地,其生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全流域的资源环境态势和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极大地制约着该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指出建立三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提供资金保障和制度激励,促进三江源地区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0.
文章指出,循环经济理念在我国自被提出以来日趋升温,流域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也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两者却联系紧密,具有相同的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基础,流域生态效益补偿能促进循环经济的实现,循环经济理念有利于保障流域生态效益补偿的实施。文章试图从环境法的角度架起两者之间的桥梁,提出具体的流域生态补偿立法思路,以便与学界共同探讨这一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